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21-06-07 浏览次数:8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25题,共50分)
  • 1.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    )

    ①中国人民当家作主 ②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国家

    ③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结束    ④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 2. 看如图所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图”和“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字仪式图”,关于两图内在联系的论述最准确的是(    )

    A . 西藏和平解放是新中国成立的保证 B . 西藏和平解放是新中国成立的政治前提 C . 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 D . 新中国的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主要前提
  • 3. 明明在家里发现了一张旧报纸(下图),但出版日期已经看不清楚了,根据标题,明明估计这张报纸的出版时间应该是在(    )

    A . 1976年 B . 1977年 C . 1978年 D . 1979年
  • 4. (2018八上·阜宁期末) 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尊礼炮齐鸣28响。你认为其中的数字 “28”与下面的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  )
    A . 鸦片战争 B . 新文化运动 C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 五四运动
  • 5.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对于这场战争的结局,让你写篇社论,你会写(    )

    ①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    ②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

    ③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④显示了美国的实力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6. 在朝鲜战场上,中朝两国军民并肩作战,与敌人展开了浴血奋战,上甘岭战役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场战役,下列史实与上甘岭战役不相符的是 (   )

    A . 敌人先后投入六万多兵力进攻我军阵地 B . 邱少云在这场战斗中严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 C . 这场战役前后历史时四十多天 D . 战斗英雄黄继光就牺牲在上甘岭战役中
  • 7. (2017八下·临淄期中) 毛泽东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 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祝贺。”据此可知,让毛泽东高兴的是(    )

    A . 新中国的成立 B . 抗美援朝的胜利 C .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 “一五”计划的完成
  • 8. (2018八下·姜堰期中) 促使如图中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因素有(    )

    ①“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②工业生产“以钢为纲”

    ③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④苏联对工业项目的援建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9. (2020·百色模拟)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 . 依法治国的方针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政治协商制度
  • 10. (2017八下·徐州期末) 中国共产党推行的哪项措施,使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

    A . 土地改革运动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 . “大跃进”运动
  • 1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次讨论得出的结论是(    )
    A .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 .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 . 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D . 反对个人崇拜
  • 12. 1958年,在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政社是合一;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这表明毛泽东推行人民公社(    )
    A .   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 . 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 . 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刮“共产”风 D . 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13. 莫言小说《蛙》描写道:“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 C .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D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14. (2017·海南) 社会发展需要正能量。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人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A . 国际主义 B . 无私奉献 C . 救亡图存 D . 居安思危
  • 15.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列口号、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
    A . 打土豪,分田地 B .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 . 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 .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 16. (2016八下·合浦期中) “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 .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B . 大批干部被打倒 C . “二月逆流” D . 四五运动
  • 17. (2018八下·东台月考) 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得到改变,是在(    )
    A . 新中国成立后 B .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D . “大跃进”运动之后
  • 18. (2018八下·东台月考) 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其主要原因是(    )
    A . 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B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C .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D .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 19. (2017·广东模拟) 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 .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 .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 . 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 .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 20. (2018八下·阳江月考) 1978年11月,邓小平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工业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A . 遵义会议 B . 七届二中全会 C . 中共八大 D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21. 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实践中探索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    )
    A . 中共“十八大”的召开 B . 进行三大改造 C .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 中共“八大”的召开
  • 22.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 . 1949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D .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 23. 某中学历史小组要完成一个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社会调查报告,准备在今年暑假采访一位经历过“土地改革”的人物,下列采访对象中最合适的是(    )
    A . 52岁的李伯伯 B . 83岁的张大爷 C . 35岁的方叔叔 D . 46岁的杨阿姨
  • 24. 1953—1956年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下面不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是(    )
    A .  生产合作社 B . 赎买 C . 集体化 D . 人民公社
  • 25. 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l:7.9。)

    部门

    工业

    农林水利

    交通运输

    文化教育卫生

    其它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7.8%

    由此可见,我国当时(    )

    A . 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 D . 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 26.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内要肃清反革命势力、巩固政权,外要反击外来侵略的重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胜利的旗帜,在朗朗的空中迎风飘扬,人民扬起了头颅,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材料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的是哪一盛典?概括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是谁?他们“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出自哪部法律文献?这次改革彻底摧毁了什么制度?
    4. (4)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给它们概括一个主题名称。
  •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2. (2) 材料二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此材料制定后,在中国出现了哪两大运动?
    3. (3) 材料三哪一年、哪次会议的具体内容?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怎样的新时期?
  •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某时期的工业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如下表。

    经济形态

    1952年

    1956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个体经济

    71.8%

    7.1%

    私营资本主义经济

    6.9%

    0

    材料三:《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艰难探索》一文指出:“以钢为纲的‘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其中重工业畸形发展,从1957—1960年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产值下降22.8%……到1960年,粮棉的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图中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哪些方面?该时期的工业成就有何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有何变化?并指出实现该变化的途径和影响。
    3. (3) 结合材料三指出“大跃进”运动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从中得到怎样的教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