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二课 开放革新的时代 /本课综合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单元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1-04-27 浏览次数:124 类型:单元试卷
一、<b>选择题(共</b><b>20</b><b>题;共</b><b>40</b><b>分)</b>
  • 1. 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建立隋朝 ②灭亡陈朝 ③开始开凿大运河 B . ①灭亡陈朝 ②建立隋朝 ③开始开凿大运河 C . ①开始开凿大运河 ②建立隋朝 ③灭亡陈朝 D . ①建立隋朝 ②开始开凿大运河 ③灭亡陈朝
  • 2.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右图)。下面关于这条运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是运河中心——长安 B . ②是运河南端——扬州 C . 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 . 贯通南北交通的动脉
  • 3.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在中外历史上影响很大,其中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登龙门”。首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是(  )
    A . 隋文帝 B . 隋炀帝 C . 唐太宗 D . 唐玄宗
  • 4. 《尚书·五子之歌》记载:“祖先早就传下训诫,人民是用来亲近的,不能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下列唐太宗的做法最直接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
    A . 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B . 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C . 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D . 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 5. 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被后世所推崇,其中用人之道又更为重要,下列哪一个大臣不是唐太宗时期任用的( )
    A . 魏征 B . 房玄龄 C . 姚崇 D . 杜如晦
  • 6.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是( )
    A .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 . 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 C . 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 . 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 7.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 )           
    A . B . C . D .
  • 8. “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在胡商开设的酒肆中,胡姬当街卖酒,顾客盈门。城内有拜火教、景教寺庙”。文中描述的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唐朝长安 B . 北宋开封 C . 南宋临安 D . 清朝北京
  • 9. 唐贞观初年,长安城各色民族鱼龙漫杂,如突厥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大约50000人左右),其中,除以政治目的而居留的官员外,以经商和贸易为目的安居长安者为数不少。这主要反映当时( )
    A . 各民族间的交往很频繁 B . 长安居住的突厥人最多 C . 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D . 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
  • 10. 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人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 . 经济的繁荣 B . 文学艺术的兴盛 C . 政治的清明 D . 社会风气的开放
  • 11. 下面三幅图共同反映了唐朝( )

    A . 多彩的文学艺术 B . 开放的社会风气 C . 繁荣的社会经济 D . 高超的印刷工艺
  • 12.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

    ①文成公主人藏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新罗音乐传人中国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①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13. “他应日本‘留学僧’的邀请,前后历时12年,经历了5次失败,终于在66岁时取得成功。他将佛学、建筑、雕塑等技术带到日本”。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出使西域 B . 鉴真东渡 C . 玄奘西行 D . 郑和下西洋
  • 14.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
    A . 张骞 B . 玄奘 C . 鉴真 D . 郑和
  • 15. 下图是出土于唐长安城遗址的伎乐八棱金杯,杯身上的乐师深目高鼻,服饰带有中亚风格,手持琵琶等西域乐器。该文物可用来研究( )

    A . 唐朝的农业状况 B . 唐朝的制瓷业成就 C . 唐朝的文学成就 D .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16. 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 )
    A . 北宋建立 B . 黄巢起义 C . 唐朝灭亡 D . “安史之乱”
  • 17. “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 .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B . 使得李唐王朝迅速灭亡 C . 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打击 D .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 18.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50岁时所写的作品,计25行,共230字,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颜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侄子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祭文,缅怀兄长满门忠烈,悲慨之情泣然纸上。通过以上文字,我们了解到颜真卿( )

    ①生活在晚唐时期

    ②是一位大书法家

    ③是一位忠义的大臣

    ④镇压了农民起义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9. 据《旧唐书》所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材料中的“巢之起也”对唐朝的影响是( )
    A .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B . 使唐朝由盛转衰 C .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D . 标志着唐朝灭亡
  • 20. 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战争征赋不断,名都长安和洛阳都曾被毁……但这又是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为北宋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 )           
    A . 动荡不安 B . 黎明前的黑暗 C . 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D . 走向统一
二、<b>非选择题</b>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衩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材料二: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殼中矣(意思是: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1. (1) 材料一反映了魏晋以来在官吏选拔上出现了什么问题?为改变弊端,隋炀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唐太宗为完善这项制度做出了什么贡献?   
    3.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太宗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杜甫《忆昔》

    材料三: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以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远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顾、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旧唐书·宪宗下》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举出一项体现该思想的措施。   
    2. (2) 据材料二、三,指出开元盛世的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   
    3. (3)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一谈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强。   
  • 23. 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魏征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 (1) 采纳魏征建议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谁?上 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   
    2. (2) 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3. (3) “一个伟大僧人”是指谁?这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的终点在哪里?他将路途所见所闻写成一部书,请写出这部书的书名。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材料二:公元756年六月潼关失守。安史叛军烧杀掳掠,遭到沿途老百姓和部分唐政府军的反对。唐朝地方官吏和将领颜杲卿、张巡、鲁炅都进行了有效的抵抗。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唐朝部分将吏的抗击下,安史叛军受到挫折,内部矛盾重重。此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这就是唐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集合西北各路军队,依靠淮南、江南的雄厚财力、物力,并向回纥等少数民族借兵,准备平乱。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公元759年,史思明率13万人进攻。后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公元762年,唐军再次收回洛阳,史朝义出逃中被迫自杀,其部下将领全部投降。历时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

    材料三: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1. (1) 材料一叙述的是哪一事件?从其中的数字来看,有何特点?   
    2.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二,归纳“安史之乱”最终失败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三,从中归纳“安史之乱”遭到人民强烈反对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