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六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语文4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05-11 浏览次数:10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毒害”了全球关系并加剧了紧张。这是我们思考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一点。那么原因何在呢?

    主要原因在于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从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并且令人惊讶的攻击。尤其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对那些国家民众对于中国的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逐渐退却,但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却因此遭到了严重损害。

    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第二个原因是,它带来的威胁如此之大,以至于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场危机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相反却倾向于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一些国家视为一场国家性而非国际性危机,结果大家就在抗疫中各自为战。有关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二点思考是,抗疫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治理能力的一场巨大测试。面对疫情,世界各国的应对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抗疫方式当然存在重要差异,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相似之处: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抗疫的目标都是遏制和根除病毒,而非简单地控制。这被视为经济复苏的前提。它们在抗击疫情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它的表现尤其突出。第二种应对方式是西欧国家,它们一直在试图控制而非彻底消灭病毒,这些国家做得远没有东亚地区成功。第三种应对方式就是美国和巴西,那简直是场灾难,因为抗击病毒一直被认为是次要甚至被嫌弃的工作事项,而非根本要务。这些不同类型抗疫方式带来的后果将会影响深远。

    对于新冠疫情影响的第三点思考,涉及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情况很难让人乐观。当前阶段的中美关系比年初时进一步割裂了。这会削弱全球治理的可能性。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便是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因为美国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遭遇威胁,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治理的进展更可能会出现在地区层面。长远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东亚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好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有应对“非典”的经验。假以时日,世卫组织将会得到加强,希望也是如此。

    (摘编自马丁·雅克《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治理》)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及其国际化,对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产生巨大挑战,也蕴藏着重要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谣言四起,恐慌加剧。中国政府及时发声,庄严承诺有能力、有把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了国内疫情防控大局,向世界表达了中国是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重大信号。

    文明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精神。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百折不挠的民族,困难和挑战越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中华民族拥有战胜疫情的强大文化基因、丰富经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疫情的勇气决心。中国政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疫情防控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东方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气魄。中国充分发挥独特的制度优势、应对“非典”疫情和重大灾情的丰富经验、先进的防疫和治疗手段,展现出打赢疫情防控全民战争的信心、能力和把握。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反应,举全国之力开展疫情防控。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开启全民隔离模式;中国政府聚焦联防联控,科学、有序推进以武汉市及湖北省为重点、从中央到地方覆盖全国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控体系建设,“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确保疫情可防、可控、可治,有效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负责任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风范。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疫情防控。全力抢救受到病毒侵害的所有生命,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世界疫情防控贡献力量,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在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风险加剧之时,中国表达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保持紧密合作的意愿。

    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定位,彰显疫情防控的中国前景。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全民众志成城战疫,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治理效能最大化,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同时,中国拥有自我完善的勇气和决心,及时纠错、补齐制度短板和不足,将有效的政策和做法逐渐规范化、制度化和机制化,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彰显了中国制度强大的自我更新完善能力。

    (摘编自肖晞、宋国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中国大国形象塑造》)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冠疫情一开始,中国就遭到西方媒体以及一些西方政客恶意的攻击,尽管现在谩骂的海啸已经退却,但对全球抗疫合作的前景造成了严重损害。 B . 新冠疫情的危机不仅远没有使各个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而且将它们彼此分离开来。它被某些国家视为国家性危机,大家在抗疫中各自为战。 C . 中美之间日趋恶化的双边关系和新冠疫情威胁如此之大,引发了社会所有阶层的担忧和恐惧,这是新冠疫情对全球治理造成负面影响的两大原因。 D . 美国退出世卫组织和缩减资金支持,体现了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世贸组织的未来也因此遭遇威胁,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短期内不大可能正常运转。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韩国、越南和日本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抗疫方式存在重要差异,但它们都秉持这一理念:如果不能遏制和根除病毒,经济复苏就不可能。 B . 新冠疫情影响了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目前来看,虽然情况很难让人乐观,但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也可能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广泛形式的合作。 C . 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地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比西欧国家和美国都要成功,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应对2003年“非典”疫情的丰富经验。 D . 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优势和旺盛活力,中国政府凭借强大的领导力,众志成城,依法开展疫情防控,充分保证了治理效能最大化。
    3.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塑造中国大国形象的方法的一项是(   )
      A . 加强对外话语的构建,挑选和设计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 B . 制定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传播的系统策略,建设好对外话语体系。 C . 加强国际交流与媒体融合,增加讲好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手段。 D . 加强对国外受众的调查研究,增强讲述中国疫情防控故事的针对性。
    4. (4) 两则材料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5. (5)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它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见阿尔山

    梁豪

    ①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

    ②阿尔山有矿泉水,一瓶紧挨一瓶立在商场的货架上,晶莹剔透,气傲心高,你或被吓住,直接跳过。阿尔山有个所谓网红小火车站,听过的,不长记性,与宝岛的阿里山小火车相混。阿尔山是北国不可多得的度假地,多少广告,多少新闻,多少动人的画报大字等着撩拨你,你却一个不领情。

    ③此番去,都见识了。看到了具体的山、水,无情而多情,朴实又绝艳;山水间的人,似也与山水同调。当然,也看见了记忆里那些无视之见,悉数活络过来。

    ④序幕掀开是在一处花岗岩石林,独异而惹眼。当地人叫它红石砬子。当初地壳抬升,这些内含红色矿物的花岗岩得以蹿出地表,又经河流下切,劲风削割,修理出几分荒诞色彩,状貌多端。峰不高,登上去,讨一点开阔舒展胸臆。山道旁遇三两株当地人称马尿臊的红果灌木,气味当如马尿般烘臭。据说,马尿臊全身是宝,能治跌打损伤、风湿、骨折和出血,故又称接骨木。取名了当爽快,可见乡民本色。在山尖,看远天雾雨蒙蒙,时值夏末,草木尚且绿得磊落,风也柔和,雨也舒松,恍如身处南国闲远处。

    ⑤小雨乍歇,天空灰云游荡、集结,似乎不愿就此善罢甘休。地面微湿,清风过,倒是清凉安逸,带着柔柔的草香。驱车去到阿尔山-松贝尔口岸,国门当前,车子不能再开,众人下车观望。正前是两车道的水泥桥,是为界桥。桥栏杆刷成深绿,其上站立各具造型的金色骏马,动态十足,将口岸所处地带的特色交代无余。国北边陲,肉眼可见外蒙山川原野,鲁莽而生机。听同行的林人讲,蒙古国地广人稀,为了来年春天草势葱郁,常趁着西北风吹,人为把火一点,任其在原野上自燃自灭。火光滔天,早前试过烧到阿尔山的白狼一带,所以边境防火形势严峻。登高望远,细细搜寻一遍,群山起伏,茫茫无人,却又直觉人无所不在,你因而更能感受到某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互动以至博弈的微妙。雨雾管不得那么多,一整片游过对岸去,照着更远处发蓝的山岭,安然而又磅礴。

    ⑥界桥下,流水潺潺淙淙,是那哈拉哈河。河水过口岸,就此远别故国,继续逶迤复逶迤,像个童心未泯的大男孩,非要折磨自己,也是游戏人间。他日,又归转呼伦湖,方才消歇下来。在口岸处逗留良久,一行人改赴阿尔山火车站,一睹历史残片,该火车站为日据期建,躲过战火风云,褪下历史包袱,至今依然操用如初,小巧而温实。

    ⑦阿尔山散落着不少玛珥湖,是富含水蒸气的岩浆爆发所形成的小型火山口。口上积水成湖,即为玛珥湖。水窝在火山口上,日积月累,攒成平心静气的一面椭圆,压得火山没脾气。之后,那湖面便可雅兴大发地临摹高远的云天和近处的松林。阿尔山的天空本就用色豪放,几乎不遗余力,湖有所映,更加魔幻不清,似乎一切不能当真,此之谓梦。上下左右,得对称亭匀之美,加之水面低于地面,人在岸上如在山腰,另能感受到一股子以退为进的险峻气,也是聪明气、英俊气。水到底是老早便自修出灵性的,什么都奈何得住。

    ⑧在阿尔山逡巡三日,这下大体看真确了,阿尔山是地球把自己的内部翻出,献给当世的表层定居者的一份厚礼。阿尔山全名哈伦阿尔山,蒙语的意思是“热的圣水”,原先就跟山不挨着,是山偏偏贴着伊。而阿尔山的山,也不过是更为矫健、更为孤傲也更为冷酷的地下熔岩。此地确有四十余处温泉,富含矿物质,自是得益于地下的鬼斧造化。说到底,阿尔山其实是给地上的人看地下究竟长什么样的,也是给我们看人远未当家做主的那些光景,地球又有着怎样的气质和脾性。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

    ⑨我们平日津津乐道的看,通常是被过往看的理念、权力与意志、经验、意识磨蚀出来的看。对于阿尔山,你再怎么先入为主地、臆断武断妄断至极地“看”,它也能旁逸斜出自己的华章来。你捆不住它,它压根不受你的旁注、你的编译、你的观看法则之限制,也不怕你那一点点磨损,它就那么呆呆地懒在那里,自成一格,却是天资过人的眉目情态——自然,它也懒得管你如何去看。看过走过想过,私下佩服得一塌糊涂。阿尔山好样、好境界!

    ⑩良辰美景,终有一别。飞机落降北京,回到家,歇坐下来,顿感气味动荡相撞,才意识到自己也是一身的草梗、羊膻、牛粪和泥腥味,虽自束于市朝高阁中,却俨然自在逍遥的绿林好汉。在城市放眼望去迹近雷同的水泥丛林里,这股味道显得如此冒失而率真、土气而可贵。借由它,我分明从那样的自己身上,再见阿尔山,芥子须弥间,恍同海市蜃楼,却真有了些难舍的滋味,实实在在。

    ⑪此刻,哈拉哈河依然在遥远的北方,不舍昼夜地奔流,经峭壁、石滩、草原、林地,终而归于悠悠呼伦湖。皆是屏障,又为依托,都是成全。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

    (摘选自《散文》2020年12月,有删节)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对独异惹眼的花岗岩石林、流经界桥的哈拉哈河、火山口的玛珥湖等的描写,写出了阿尔山山水的特色。 B . 文章第⑥段写界桥下的哈拉哈河流出国门又返回呼伦湖,似一位故人留恋故国,从而表现了阿尔山水的多情。 C . 文章第⑦段写玛珥湖“压得火山没脾气”,突出了玛珥湖对火山日积月累的压力,致使火山没有再次爆发。 D . 这篇游记散文在主旨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并由此引发出作者对阿尔山“性格”的敬佩。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思路明晰,围绕标题“看见阿尔山”,写出了从对阿尔山的“视而不见”,到“见山见水、见不见”,到“再见”的过程。 B . 文章开篇写“我曾对阿尔山视而不见”,未亲至之前,对阿尔山的种种无视,与后文写对阿尔山见之“多”形成对比。 C . 文章写山道旁的“马尿臊”,写物是为了写人,无论是“马尿臊”还是‘接骨木”,名字直截了当,作者借此突出了当地的山民本色。 D . 文章结尾“它默认周遭的一切,不喜亦不惧”暗指前文所写建于日据时期的火车站“褪下历史包袱,至今依然操用如初”一事。
    3. (3) 文章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阿尔山能让我们看见不见”,请根据文意回答,“看见不见”的内涵。
    4. (4) 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张耒,字文潜,楚州淮阴人。幼颖异,十三岁能为文,十七时作《函关》,已传人口。游学于陈,学官苏辙爱之。因得从轼游,轼亦深知之,称其文汪洋冲澹,有一倡三叹之声。弱冠第进士,入为太学录,范纯仁以馆阁荐,累擢起居舍人。

    耒仪观甚伟,有雄才,笔力绝健,于骚词尤长。时二苏及黄庭坚、晁补之辈相继没,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分日载酒肴饮食之。诲人作文以理为主,尝著论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夫不知为文者,无所复道。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冲砥柱,绝吕梁,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波涛,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蛟龙鱼鳖,喷薄出没,是水之奇变也。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学者以为至言。作诗晚岁益务平淡,效白居易体,而乐府效张籍。

    久于投闲,家益贫,郡守翟汝文欲为买公田,谢不取。晚监南岳庙,主管崇福宫,卒,年六十一。建炎初,赠集英殿修撰。

    (选自《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有删改)

    (二)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俎 , 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盖不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选自《张耒集》)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B .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C .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D . 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反覆咀嚼/卒亦无/有文之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赋,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讲究文采、韵律,其特点为“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抒情。 B .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太学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人才的。场所。 C .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D . 鼎俎,鼎是古代烹煮东西用的器物,俎可指放祭品的一种器物。鼎俎一词在文中是指祭祀时的礼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耒才华过人,笔力雄健。少年时即表现出对文辞的灵感,作品传诵于人,得到当时在陈为学官的苏辙的厚爱,称赞其辞恣意洒脱、淡雅真情。 B . 张耒门生众多,影响深远。在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等人相继离世后,张耒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授学业,光大文风。 C . 张耒论述为文,取譬生动。张耒以水流河道通达大海比喻写文章要有所侧重,一气贯通著述成文,该转折的时候就转折,该顺势而下就顺势而下。 D . 张耒评价前人,表明主张。张耒通过对司马迁、韩愈等人的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理气势。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也。

      ②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蹈于祸。

    5. (5) 请从两段选文中概括出张未有哪些文学主张。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孙德谕罢官往黔州(孙父曾牧此州,因寄家也)

    苗发

    中岁分符典石城,两朝趋陛谒承明。

    阙下昨承归老疏,天南今切去乡情。

    亲知握手三秋别,几杖扶身万里行。

    伯道暮年无嗣子,欲将家事托门生。

    【注释】①分符:谓帝王封官授爵,分与符节一半作为信物。典:掌管。②伯道:指晋朝邓攸。邓攸避难时弃子保侄,后再无子嗣,死后学生为他服丧三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友人孙德谕告老还乡,诗人回忆孙德谕的仕途历程,曾受到两代皇帝的恩宠。 B . 颔联中孙德谕的心情与陶潜在诗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中表达的心情完全相同。 C . 颈联写分别时的场面,用字凝练,对仗工稳,景象壮阔,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D . 尾联用典故,以晋朝邓攸之事言友人亦老而无子,只有远去万里之外的异乡投靠门生。
    2. (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王维《使至塞上》中的“”,都运用了“落日”这一物象。
    2. (2) 《逍遥游》中以鹏鸟振翅奋飞的情形描绘鹏之大,在想象和夸张中营造了雄奇、开阔的意境的句子是:“”。
    3. (3) 《蜀道难》中用鸟的鸣叫和在林间环绕飞翔表示蜀道之难的两句是:“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意识到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格局与审美。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B .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C .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D .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2021高一下·蔡甸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启程,奔赴月球背面,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档案资料。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它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面面向地球,①     ,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对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充满好奇,但是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②     , 那么,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

    受到月球本身的阻隔,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无法与地球保持通信的。同时月球正面有许多宽阔的平原,尽管有许多陨石坑,但坑底相对平整。相较而言,③     , 不仅陨石坑更多,地势也更加陡峭。为了安全着陆,嫦娥四号采取的是近乎垂直的降落方式。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 (2) 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习近平《2021年新年献词》

    材料二:《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意思是说,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所谓以成人的礼数来要求他,也就是要求他做一个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子,合格的后辈。

    材料三: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汉·陆贾《新语》)

    学校即将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如果你受邀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你将说些什么呢?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想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