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潍坊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历史3月一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4-28 浏览次数:208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西周贵族更加重视青铜器对维护自身地位的作用,往往在青铜礼器上铭铸长篇文字,颂扬先祖、家族、自己的权位、恩宠和功绩,企求垂之永久。这一现象(    )
    A . 提高了青铜铸造技艺 B . 使金文成为官方文字 C . 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D . 缘于宗法分封制推行
  • 2. 魏晋玄学家嵇康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也主张“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最终认为只要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的潜意识便能实现仁义道德。据此可知,嵇康思想的本质是(    )
    A . 反儒崇道 B . 外道内儒 C . 逍遥避世 D . 三教合一
  • 3. 宋代广泛流行买扑制,由私人通过类似现代流行的招标竞标方式,向官府交纳一定数额的钱物后,承包或承买官府的酒坊、矿山、田地、商税场、盐井、河渡等在特定时空内的经营权。由此可推断,当时(    )
    A .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 重农抑商政策趋向瓦解 C . 官民共利成为社会共识 D . 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
  • 4. 明中叶以后,江南市镇及其四乡农家因忙于蚕桑丝织业而无暇顾及农田耕作,不得不雇佣临近的农民来耕种。这一现象表明,该地(    )
    A . 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B . 丝织业成为农民主要副业 C . 传统经济结构受冲击 D . 粮食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快
  • 5. 《聊斋志异》中爱花雅士马子才与花贩陶氏姊弟初相识,斥两人“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后来却与陶姊结成佳缘,但仍“耻以妻富”。这主要反映出(    )
    A . 儒家文化与市民文化冲突交融 B . 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 C . 逐利观念成为当时主流价值观 D . 士人阶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
  • 6. 太平天国运动后,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向存鱼鳞册、黄册荡然无存”。江浙皖诸省往往“客民争携耒耜来受塍廛”,而“土著之流亡者,一旦生还,反致无所归宿。田为人有,屋为人居,力不能夺,讼不能胜”。材料主要说明(    )
    A . 清朝政府统治瓦解 B . 农耕经济衰退 C . 土地关系受到冲击 D . 阶级矛盾尖锐
  • 7. 武昌起义后,各地先后出现多种旗帜,最终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反映出(    )
    A . 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增强 B . 辛亥革命实现国家统一 C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 近代国家特征开始显现
  • 8. 陈旭麓提出,“传统思想,在其开始大都是合理的,一旦成为传统,它的惰性就越来越多。革命与改革在于对惰性的鞭打,鞭打的过了头,抛弃了其中的合理内容,传统又会振振有词、理直气壮起来”。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清末新政 D . 新文化运动
  • 9. 民主革命时期,有人宣扬“一次革命论”。有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企图在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之外另有一条道路,想在中国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甚至在共产党和革命队伍内部,也有一些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基于此,毛泽东写了(    )
    A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 . 《论持久战》 C . 《新民主主义论》 D . 《论联合政府》
  • 10.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出版社创作了大量连环画,涵盖了抗美援朝、工人生活、农民翻身、战斗事迹、英雄劳动、思想改造、破除迷信、科学知识、婚姻问题、儿童故事等方面。此举旨在(    )
    A . 践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B . 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 C . 利用连环画通俗性教育民众 D . 推动扫盲教育的顺利开展
  • 11. 表中法律条文摘自《十二铜表法》。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

    第一条

    如有人缔结抵押自身或转让物件的契约,而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那么当时所作的诺言不得违反。

    第八条

    不许取去或要求把被偷窃的并用做建筑或培植葡萄园用的木材或木柱作为自己所有,但同时允许按这些材料的价值之双倍价格对负责有使用之责者起诉。

    第九条

    凡高度达15英尺的树木,为使其不到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

    A . 体系完备应用性强 B . 注意物权保护 C . 蕴含人人平等原则 D . 体现贵族意志
  • 12. 1789年,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上述内容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主张(    )
    A .   洛克 B . 伏尔泰 C . 卢梭 D . 康德
  • 13. 下表是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五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其中①是(    )

    (以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额为100)

    五国合计

    1913

    14

    36

    6

    16

    1

    73

    1920

    14

    47

    5

    9

    2

    77

    1937

    11

    42

    5

    12

    4

    74

    1948

    11.2

    53.4

    3.9

    3.6

    1

    73. 1

    A . 德国 B . 英国 C . 日本 D . 法国
  • 14. 下表为苏联1950-1963年的经济数据。由此可知,苏联(    )

    A . 经济改革未取得重大突破 B . 扩大企业自主权取得明显成效 C . 彻底打破经济体制的束缚 D . 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改善
  • 15. 世博会的主题反映一定的时代特征。对下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

    时间

    主题

    1933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35年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1937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39年

    明日新世界

    1958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62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1964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1970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74年

    无污染的进步

    A . 革命与战争成为时代的焦点 B . 科技和进步是人类关注重点 C . 可持续发展理念被普遍接受 D .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商鞅变法运动开始之后,由于其行动与理论的独特性,引起了学者与政治家的强烈关注。其后随着社会实践与文明程度的发展,学界更是把它作为法家治世的一种典型符号象征,进行了深入而又持续的研究。

    从变法开始直至今日,对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从价值维度上可粗略地划分为四类不同的认知:第一类,传统法家学派“富强王治”的评判,积极肯定商鞅变法理论与实践,《商君书》《韩非子》等基本可以划归为这一类;第二类,传统儒家、道家、杂家等“背道刻暴派”的评判,即以道德为依据对商鞅变法持强烈批判态度,如荀子称商鞅为“盗兵”,孟子批评商鞅“强战”,等等;第三类,近代史学“富国强邦的军国法术派”的评判,如钱穆《国史大纲》、张荫麟《中国史纲》等;第四类,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阶级服务派”的评判,主张商鞅变法顺应了经济变革的要求,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其中以郭沫若先生为代表。

    ——摘编自王云鹤《商鞅变法若干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任选一类关于商鞅变法性质的评判,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 17. “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敦煌壁画飞天的多元特征予以解释,并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它是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的,也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展开的。它既没有形成城市工业化的强劲拉力,也没有形成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巨大推力。西方是“大机器工业把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业吸收到工商业方面来”,中国则是农村经济的衰败把众多的农业人口排挤到城市中来;西方是城市的拉力强于农村的推力,中国则是农村的推力强于城市的拉力。

    ——摘编自行龙《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材料二   1978~1998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示意图

    ——据许成安等《我国城市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 (2) 从材料二中提取1978~1998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19. 某同学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作出如下设计。

    主题

    史实

    核心

    经济体制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新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经济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阐释: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经济政治危机,苏俄(联)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等经济手段,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成功探索。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改变自由放任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发展,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请参照上述范例,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拟定一个主题,完成一份探究设计。(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主题

    史实

    核心

    阐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