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复习专题: 12. 阅读理解

更新时间:2021-04-09 浏览次数:268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②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⑪“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⑫“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⑬“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⑭“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⑮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⑯B 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 2期   有删改)

    1. (1) 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

    2. (2) 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 ⋯ 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 ”我吞吞吐吐地说。

      ②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 , 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

    3. (3) 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4. (4) 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5. (5) 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1) 选文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 (2)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句话中的“这”指代什么?

    3. (3) 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 (4) 体会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5. (5) 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兰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贤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蹚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两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的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 (1)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兰草,在第③段中却写了树和名花,这对写兰草有何作用?
    2. (2) “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中的“顽强拼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3. (3) 第④段有两个层次,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层次大意。
    4. (4) 仿照第④段画线部分写一句话,使C句与A,B两句构成排比句。

      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5. (5) 如何理解“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的深刻含义?试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6. (6) 从文中摘选一些语句进行旁批。
  • 4. (2018七下·梁溪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和做(节选)

        ①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②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③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④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⑤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⑥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1) 作者多次叙写当时的紧张形势,请仔细体会这样写的意图。
    2. (2) 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5. 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文坛老农” 刘绍棠

    ①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1997年3月12日因病逝于北京。

    “神童作家”之由来

        ②刘绍棠从13岁就开始从事写作并发表作品,立志要成为人民的作家。他以自己的家乡为基地,写反映当地农村生活的作品,受到作家孙犁的赞赏,其作品常常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1952年元旦,《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刘绍棠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当时他上高中一年级,团中央便决定对他进行重点培养。同年,他的《青枝绿叶》写成后,《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篇幅发表,后来此文还被编进叶圣陶先生主编的高中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有趣的是,刘绍棠写此文时还是个高申一年级的学生。

    当代乡土文学的一面旗帜

    ③不论环境如何艰难,遭遇如何坎坷,他绝不自甘沉沦,依然埋头写作。他说,在中国作家中,他有两个独一无二:一是所有作品都是写自己的乡土;一是先后在一个小村里生活了30年。他把自己的笔伸向普通的农家。刘绍棠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在著作中写道:“我要以我的全部心血和笔.墨,描绘京东北运河农村的20世纪风貌,为21世纪的北运河儿女留下一幅20世纪家乡的历史、景观、民俗和社会学的多彩画卷,这便是我今生的最大心愿。”他一生的作品,没有离开大运河的背景,每部小说挤出的都是农民心酸的血和汗……也可以说他生产的都是精神上的“农产品”,真正称得上是文坛上的“老农”。他曾写诗曰:“芬芳故乡土,深深扎我根;运河水灵秀,哺育我成人。弄文违世情,无辜赤子心;仲永实堪伤,江郎岂才尽……恶竹根除去,雨后发新笋;请君拭目看,花开二度春。”这诗写出了他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④1957年,年仅21岁的刘绍棠从全国走红的青年作家,突然被打成右派,成为全国从上到下批判的文艺界三大反党典型之一,戴上了三类右派分子帽子,被开除党籍,回家乡劳动。其心灵蒙受了严重的创伤。

        ⑤1988年8月,由于他长年伏案写作,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检。经抢救治疗,除了他的左半部身体有一些不听使唤外,他的大脑和言语功能,以及用来握笔的右手,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大病之后,刘绍棠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又开始了写作。

    亲友眼中的刘绍棠

    ⑥刘绍棠的好友、作家从维熙深情地说:“刘绍棠61岁去世,成为我们这代人心里难以弥补的伤痛。”他回忆年轻时与刘绍棠的交往,就像一场美丽纯情的梦。

        ⑦钱撞书这样评论过刘绍棠的作品:“阅读欣赏刘绍棠的小说,就好比坐在各种名贵佳肴样样俱全的盛大宴会的餐桌旁边,每样菜都吸引你吃,使你不知如何下筷才好。”

    ⑧刘绍棠的妻子曾彩美说;“在我的心目中,刘绍棠是伟大的,超凡的。大运河的乡土乡亲养育了绍棠,绍棠没有忘本,用一生的心血创作了大运河乡土文学,奉献给大运河,他被称之为‘大运河之子’。他说过:‘如果我的名字与大运河相连,也就不虚此生。’”

    ⑨刘绍棠的学生崔金生说:“绍棠先生一生安于农家生活习惯,平日里他总是身着半旧的中山服,圆口布鞋,一生不穿西服不戴帽子,即使出国也是那身中山服。你在他所有的照片中挑不出一张穿西服、戴帽子的相片来。”

    1. (1) 通读全文,说说为何称刘绍棠为“文坛老农”。

    2. (2) 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①从童冬和作用两方面品析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他一生的作品,没有离开大运河的背景,每部小说出的都是农民心酸的血和汗……

      ②从写作手法和情感等角度,品评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阅读欣赏刘绍棠的小说,就好比坐在各种名贵佳肴样样俱全的盛大宴会的餐桌旁边,每样菜都吸引你吃,使你不知如何下筷才好。

    3. (3) 请结合④、⑤段文意,为这部分内容拟写小标题,并说说全文采用小标题形式的好处。

    4. (4) 请结合文意,阅读下面的助读资料,为作家刘绍棠拟一则颁奖词。(60字左右)

      【助读资料】刘绍棠,当代著名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通州人。1936年生,13岁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翌年退学。1957年,被错化成“右派”,并开除党籍。1979年恢复名誉,重返文坛后,他又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他创作了《蒲柳人家》《瓜栩柳巷》等27部作品,而且接连获奖,受到读者的欢迎。

  • 6. (2018七下·湘桥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王(节选)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框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袋,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看布,一手揍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梢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 (1) 作者说:“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老王送的鸡蛋真的“多得数不完”吗?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含义?
    2. (2) 从修辞角度品析文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3. (3)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一定要付钱给老王,因为“钱”是作者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B . “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了作者与老王见面时气氛的尴尬和内心的无奈。 C . 作者详写了老王去世前一天硬撑着带着香油和鸡蛋来“我”家致谢是因为这一片段最能见出老王的心地善良。 D . “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从这“抱歉”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具有善良的品格。
  • 7.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JL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6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莫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1. (1) 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2. (2) “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3. (3) 从上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 (4) ⑦自然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 8. 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淤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恨使我的心呼评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裸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裸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辫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冀冀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真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中,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有删改)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 (2) 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3. (3) 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4. (4) 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5. (5) 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

        ①2014年8月28日,美国彭博新闻社发布的亿元富豪指数显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拥有218亿美元资产,超越万达集团王健林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②马云的成功让我们赞叹羡慕,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马云曾经一天工作20个小时,有过吃9个月泡面的艰苦创业期。

        ③马云从学校辞职后创办中国第一个商业信息网站“中国黄页”,在杭州开始创业,也经过了一个不挣一分钱的艰难阶段。

        ④刚开始,大家工作都很投入,一眨眼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常常肚子饿时才想起来吃饭,为了省时间,他们便吃快食面。

        ⑤可是创业的困难程度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当初准备的钱都投进去了,可是连个泡都看不到。由于没有钱,工资自然没得发,马云唯一能满足大家的就是免费发快食面。为了省钱,他连快餐都不舍得吃,经常煮包泡面对付着。

        ⑥马云每个月入不敷出,被迫沦为“泡面党”。一日三餐都吃快食面,把一些人的胃吃坏了,有些人不得不溜号走人了。也有些人开始叫苦:“这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吃泡面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马云总是学电影里的台词安慰大家:“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

        ⑦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 , 生意都亏本,马云也实在想不出辙来了,因为他天天从早忙到晚,一天工作20个小时,仍然没有成功,他也没有底气说一定会成功。

        ⑧那年春节,大年三十他还在工作。母亲放心不下他,于是打电话问他:“晚上吃什么啊?”他没有想,就说:“吃快食面。”母亲突然停住了,说:“那你回来,别干了!”“不行,弟兄们都还没走。”母亲哭了,说道:“你这是何苦啊,好好的固定工作不干,非要创业。”母亲专程赶过来,为大家做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大家吃得舒舒服服的,但也流出了眼泪。

        ⑨后来,马云在一次招聘中问一个学生:“你喜欢吃什么?”那人说:“快食面。”马云马上就乐了,“好!”那人也乐了,补充了一句:“我能把方便面煮出18种味道,成了同学们口中的方便面‘达人’。”马云马上说:“你,我要了!”

        ⑩此后,马云就让那人给大家煮泡面,把快食面吃出花样来。那人一来,果然让大家改善了生活。她不是只买一种牌子的方便面,而是不断地换牌子,每种牌子和口味都尝试一下。什么酸辣牛肉面、豉汁辣排面、蟹黄鲍鱼面、麻辣火锅面、酸菜炖排骨面、小鸡炖蘑菇面、西红柿炖牛腩面、笋干老鸭煲面、蟹粉狮子头面、葱香排骨面,就这样各种牌子、各种味道的方便面大家都吃了,渐渐地都说快食面好吃。

        ⑪后来她能够把方便面煮出50多种味道来了。就这样,马云接下来的日子里,虽然还是十分艰苦,但吃泡面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浑然忘记身处低谷与逆境,一直都这么乐观与从容着。试问一个人拥有这样的专注和态度、韧性和耐力,还有什么样的苦难他扛不住?就这样,他们在吃了9个月的快食面后,开拓出了一条“血路”。

        ⑫别一出校门就梦想当马云,用马云的话说,“一创业就想挣钱是不可能的,至少需要五年时间”“阿里巴巴过去走的路和吃的苦,很多公司要重新走一遍,吃一遍”。

    1. (1) 本文采用了哪种叙述顺序?有何作用?
    2. (2) 文章重点回忆了马云吃9个月泡面艰苦创业的事迹,而这9个月吃泡面的原因和感受也经历了以下过程,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②没有工资、对付着吃→③入不敷出、被迫去吃→④变换花样、都说好吃→⑤多种味道、吃得“

    3. (3) 分析文段⑥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马云总是学电影里的台词安慰大家:“快了,面包会有,一切都会有的。”

    4. (4) 品析文段⑦中画线句子里划线词语的作用。

      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五个月 , 生意都亏本,马云也实在想不出辙来了。

    5. (5)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 10. 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我在寻找那片野花

    毕淑敏

        ①上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女同学叫做荞,家境贫寒,她衣着破烂,夏天总穿短裤,是捡哥哥剩下的。

        ②我和她同期加入少先队。那时候,入队仪式很庄重。新队员的红领巾,是提前交了钱买下的。荞说她没有钱,哥哥已超龄退队,她可用哥哥的旧领巾。授巾仪式的那天,当辅导员用托盘把新领巾呈到校长手中时,就提醒校长记得把托盘里的那条旧领巾分给她。

        ③满盘的新领巾好似一塘金红的鲤鱼,支棱着翅角旧领巾软绵绵地卧着,仿佛混入的灰卿,落寂孤独。

        ④校长可能不曾听清这句格外的交代,走到荞的面前时,随手把一条新领巾分给了她。我看到荞好像被人砸了一下头顶,身体矮了下去。灿如火苗的红领巾环着她的序子,也无法映暖她苍白的脸庞。

        ⑤那个交了新红领巾的钱,却分到一条旧红领巾的女孩、委屈至极。刚一散会,就怒气冲冲地跑到荞跟前,一把杜住荞的红领巾说:“这是我的!你还给我!”领巾是一个活结,被女孩拽住一股猛挣,就系死了,好似一条纹索,把荞勒得眼珠凸起,喘不过气来。大伙扑上拉开她俩。荞满眼都是泪花,窒息得直咳嗽。

        ⑥我们都觉得那女孩太霸道了。荞一声未吭,把新领巾折得整整齐齐,还了它的主人。把旧领巾系好,默默地走了。

        ⑦后来我问荞,她那样对你,你就不伤心吗?荞说,谁都想要新领巾啊,我能想通。

        ⑧毕业的时候,荞的成绩很好,可以上重点中学,但因为家境艰难,只考了一所技工学校,以期早早分担父母的窘困。荞以后的路,就一直在贫困的底层挣扎。

        ⑨荞是一家印刷厂的女工。早几年,厂子还开工时,她送过我一本交通地图。说是厂里总是印账薄一类的东西,一般人用不上的。碰上一回印地图,她赶紧给我留了一册,想我有时外出,或许会用得着。说真的,正因为常常外出,各式地图我很齐备。但我还是非常高兴地收下了她的馈赠。我知道,这是她能拿得出的最好的礼物了。

        ⑩一次聚会,荞终于来了。她所在的工厂宣布破产。她成了下岗女工。她的丈夫出了车祸,伤了腿,从此吃不得重力。儿子得了肝炎休学,需要静养和高蛋白。她在工地连做小时工,十分奔波辛苦,这次刚好到这边打工,于是抽空和老同学见见面。我们都不知说什么好,只是紧握着她的手,她的掌上有很多毛刺,好像一把尼龙丝板刷。

        ⑪半小时后,荞要走了。同学们推我送送她。我打了一辆车,送她去干活的地方。本想在车上,多问问她的近况,又怕伤了她的尊严。正斟酌为难时,她突然叫起来:“你看!你快看!”

        ⑫窗外是城乡交界部的建筑工地,尘土纷扬,杂草丛生,毫无风景。我不解地问,你要我看什么呢?

        ⑬荞很开心地说,我要你看路边的那一片野花啊。每天我从这里过的时候,都要寻找它们。我知道它们哪天张开叶于。哪天抽出花茎。在哪天早晨,突然就开了。··…我每天都向它们问好呢。

        ⑭我一眼看去,野花已风驰电掣地闪走了,看到的只是荞的脸,憔悴之中有了花一样的神采。于是,我那颗久久悬起的心,稳稳地落下了。我不再问她任何具体的事情,彼此已是相知。人的一生,谁知有多少艰涩在等着我们?但荞经历了重重风雨之后,还在寻找一片不知名的野花,问候着它们。我知道在她心中,还贮备着丰足的力量和充沛的爱,足以抵抗征程的霜雪和苦难。

        ⑮此后我外出的时候,总带着荞送我的地图册。

     (选自《写给女儿们的散文》,有删改)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荞”的几件事。(任写出三件即可)

    2. (2) 请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任一角度,给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子做批注。

    3. (3) 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感受到“荞”是一个怎样的人。

    4. (4) “荞”经历了重重风雨,心中“还贮备着丰足的力量和充沛的爱,足以抵抗征程的霜雪和苦难”。面对生活,我们该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呢?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你的生活感悟谈谈。

  • 11. 现代文阅读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舒翼

        ①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②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③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④我对油菜花再熟悉不过了。我的故乡坐落在苏中平原上,属于里下河水乡,水网密集,油菜花随处可见,田间、路边、河坡上……经常能看见这种极其普通的花儿。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家,路边的一侧是一条小河,河坡上开满了油菜花。爸爸每次骑到这里时,就会停下来,沿着河坡往下走,采上一朵油菜花,然后递给我。回到家中,我们将采来的这朵油菜花插在装了水的瓶子里,屋子立刻就靓丽了不少。记忆里,童年的每个春天,眼前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灿烂盛开,家中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美丽装扮。

        ⑤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大概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于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在我眼里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⑥即便你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油菜花,从来没有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烂漫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座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处,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这些,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⑦这也难怪,油菜花本来就是长在乡间田头的。油菜花说到底并不是观赏性的花,而只是有着很强实用价值的农作物油菜的花。那些大面积种植的油菜,不仅可以用来食用,长出的菜籽更是极好的榨油原料。清代乾隆皇帝就有诗赞油菜花:“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⑧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⑨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里下河水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⑩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记得某一年去往某地,在一个镇子上采访,不经意间,经过一家屋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油菜花。置身花间,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之间只剩下一片灿烂的金黄。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是身在故乡。

    1. (1) 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 (2) 结合全文,概括油菜花的特点。
    3. (3)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②置身花间,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之间只剩下一片灿烂的金黄。

    4. (4) 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 12. (2018·恩施)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既没地方坐一坐,只好慢慢的走吧;可是,上哪里去呢?这个银白的世界,没有他坐下的地方,也没有他的去处;白茫茫的一片,只有饿着肚子的小鸟,与走投无路的人,知道什么叫作哀叹。

        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中海。他在桥上立了许久,世界像是已经死去,没一点声音,没一点动静,灰白的雪花似乎得了机会,慌乱的,轻快的,一劲儿往下落,要人不知鬼不觉的把世界埋上。在这种静寂中,祥子听见自己的良心的微语。先不要管自己吧,还是得先回去看看曹家的人。只剩下曹太太与高妈,没一个男人!难道那最后的五块钱不是曹先生给的么?不敢再思索,他拔起腿就往回走,非常的快。

        不敢过去推门,恐怕又被人捉住。左右看,没人,他的心跳起来,试试看吧,反正也无家可归,被人逮住就逮住吧。轻轻推了推门,门开着呢。顺着墙根走了两步,看见了自己屋中的灯亮儿,自己的屋子!他要哭出来。弯着腰走过去,到窗外听了听,屋内咳嗽了一声,高妈的声音!他拉开了门。

        “谁?哟,你!可吓死我了!”高妈捂着心口,定了定神,坐在了床上。“祥子,怎么回事呀?”

        祥子回答不出,只觉得已经有许多年没见着她了似的,心中堵着一团热气。

        “这是怎么啦?”高妈也要哭的样子的问:“你还没回来,先生打来电,叫我们上左宅,还说你马上就来。你来了,不是我给你开的门吗?我一瞧,你还同着个生人,我就一言没发呀,赶紧进去帮助太太收拾东西。你始终也没进去。黑灯下火的教我和太太瞎抓,少爷已经睡得香香的,生又从热被窝里往外抱。包好了包,又上书房去摘画儿,你是始终不照面儿,你是怎么啦?我问你!糙糙的收拾好了,我出来看你,好,你没影儿啦!太太气得——一半也是急得——直哆嗦。我只好打电叫车吧。可是我们不能就这么‘空城计’,全走了哇。好,我跟太太横打了鼻梁(注:横打了鼻梁,即保证。),我说太太走吧,我看着。祥子回来呢,我马上赶到左宅去;不回来呢,我认了命!”

        祥子没的说。

        “说话呀!楞着算得了事吗?到底是怎回事?”

        “你走吧!”祥子好容易找到了一句话:“走吧!”

        “你看家?”高妈的气消了点。

        “见了先生,你就说,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

        “这像什么话呀?”高妈气得几乎要笑。

    (节选自《骆驼祥子》,有删节)

    【注】①横打了鼻梁:即打保证。

    1. (1) 《骆驼祥子》的作者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作品《》。
    2. (2) 上文中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
    3. (3) 上文结尾处祥子说“侦探逮住了我,可又,可又,没逮住我!”这句话指的是原著中的哪个情节?
  • 13. (2020七下·余姚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

        大平原无边无际绵延开去,千里沃野,坦荡开阔。清晨的土地,刚刚睡醒一样,打着呵 欠,腾起潮润润的水汽。泥土的气息,厚重绵长,从四野漫散开来。金色的晨光,纷纷披落。

        父亲坐在田头,一脸欣喜。他抽着旱烟,啧啧道:“咱这地方,真是宝地啊,年年风调 雨顺,种什么长什么。”父亲是种田的好手,很多年里,父亲把土地当做根,他自己已经像 土地一样,对每种作物的秉性了如指掌,他会娴熟地侍弄它们。

        那一年,父亲种了两亩地西瓜,长势非常好。西瓜成熟了,父亲找人帮着把西瓜摘下来, 又圆又大的西瓜被整齐地码放起来,田头堆起了一座座碧绿的小山。这么多西瓜,在当地卖 不完。父亲早早和叔叔大伯们商量好了,他们找来了大车,要去大同或者包头卖西瓜。究竟

        是哪里,童年时的我分不清。对于我来说,那些地名,仅仅是远方的象征,代表着父亲此去 将是万水千山。

        我们都以为,这车西瓜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可是十几天后,父亲和叔伯们垂头丧气地回 来了。每个人都胡子拉碴,一脸沮丧。原来,半路上遇上暴雨,西瓜烂了大半,剩下的减价 处理掉了。毫无疑问,这次赔大了。

        所有的心血,就这样毁了。母亲心疼得大哭起来。那几天,母亲不吃不喝,愁得不行。我和妹妹们知道,父亲给我们买裙子的承诺也兑现不了了。瓜田里,剩下的西瓜寥寥无几。 昔日茂盛的瓜田,显出衰败的模样。父亲在瓜田里抽着旱烟,眉头凝成一个“川”字。忽然,

        他把手中的旱烟狠狠一丢:“西瓜遭了殃,不是还有玉米吗?玉米收成好,咱也有指望!” 以后的日子,父亲天天在玉米田里忙。间苗、浇水、除草,父亲把所有的汗水都挥洒在 玉米田里。我们眼看着玉米拔节一样长,粗粗壮壮的玉米,仿佛都卯足了劲儿,要为父亲争 气。玉米长到一人多高了,修长秀颀,三亩多玉米田,连成一片碧绿的波涛。家乡肥沃的土 地,愈发显出厚重的底色。风过处,玉米叶子水袖一样舞着,“刷拉拉”作响。父亲的脸上,

        一片憧憬。 秋风吹过千里平原,玉米熟了。成熟的玉米田泛着黄色,显出迷人的风韵。棵棵玉米上,

        那硕大的玉米棒子,仿佛植株上醒目而荣耀的标志--又丰收了。瞧,很多玉米拱出了外皮, 露出粲然一笑,籽粒玛瑙一般饱满莹润。玉米金黄的牙齿在秋阳下灿灿生辉,那种黄色,就

        以后的日子,父亲的那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就成了我们一家人都能心领神会 的语言。每当遭遇困境,我们就学着父亲的语气说:“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大家知道, 只要像父亲一样不灰心、不丧气,就会收获满地微笑的玉米。

        生活的原野上,到处都有希望的种子,只要信心还在,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 结果。

    1. (1) 情感梳理: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文中父亲情感的变化。

      →憧憬→

    2. (2) 句段作用:开篇由大平原风光写起,有哪些作用?
    3. (3) 品味语句: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瞧,很多玉米拱出了外皮,露出粲然一笑,籽粒玛瑙一般饱满莹润。玉米金黄的牙齿在 秋阳下灿灿生辉,那种黄色,就是一个个动人的笑靥。田里的玉米在笑,笑得那么恬然自得, 那是丰收的微笑,无比生动。

    4. (4) 标题作用:以“西瓜遭殃了,还有玉米”为题有何好处?
  • 14. 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完成下题。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    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 (1) 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在全文中的作用。

    2. (2) 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3. (3)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4. (4) 选文中写了闻一多“说”和“做”的哪几件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 (5) 选文1、2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 15. (2015八上·和平期中) 阅读文章,回答小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1. (1) 文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老王直僵僵的镶嵌在门框里”?

    2. (2) 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如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 (3) 作者说老王送来的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数不完。”有限的鸡蛋怎么会数不完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含义吗?

  • 16.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 (1) 从选文看,课文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有何用意?

    2. (2)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 (3) 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 (4) “我”为什么把阿长送的《山海经》看做“最为心爱的宝书”?

  • 1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第一句引陆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他说:“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注释】①恂恂:恭谨温顺的样子。

    1. (1) 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 (2) 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

    3. (3) 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豪迈的具体表现: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4. (4) 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读书方法的句子。

  • 18. 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继  父

    辛束儿

    还在秀三岁的时候,秀的父亲就死了。在父亲死后的第二年,妈妈给秀招来了一个“新爸爸”,在随后的二十年里,他便一直做着秀的继父。

    秀从来就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尽管如此,在秀的记忆中,她一直就是一个挨打的角儿——妈妈给继父生了一个女儿(秀的妹妹),当继父把妹妹抱在怀里的时候,会突然来到秀的身边:“秀,带妹妹!”“哦,来了!”秀很快地站起身。但是继父的脚比她的起身动作更快地落在了四岁的秀的小背上——就那么莫名其妙地,无辜的秀被踢出去老远……

    继父一直对秀很严格,在他面前的时候不许有鼻涕流出来;穿在身上的裤子不能打卷;吃饭的时候不许掉饭到桌子上,嘴里不许有吧唧的响声,不能夹很多的菜……只要继父的一个眼神,秀就心里打寒颤。

    秀觉得自己真的很可怜:他为什么不好好地看看我?他的眼里,从来只有严厉,没有爱!她总是暗暗地告诉自己,将来长大了,就不要这个“爸爸”了,她要带着妈妈和她一起过幸福的日子。

    可是,秀没有这个本事,在她十七岁高中毕业,即将跨进大学校门的时候,秀突然生病了——很可怕的那种,是尿毒症!医生看着年轻的秀,不住地摇头叹息:“可怜啊,一个这么好的娃,不换肾就没有办法了……”医生说可以亲属捐肾的,早点做肾移植手术,这样孩子就可以少受一点罪。妈妈第一个去给秀做了配型,结果因为血型不同而完全不匹配。接下来,连秀的几个表哥也去做了配型检查,就连同母异父的妹妹也说不要念书了,要来照顾姐姐。

    就在所有人心慌意乱、紧锣密鼓地四处张罗着给秀找肾源、借钱准备手术的这个关键时刻,继父却失踪了……

    “毕竟不是亲生的,再乖巧的孩子也不会让他真正地爱怜啊!”几乎所有人都在为秀的继父汗颜。秀知道这一切就哭了——她其实多少还是爱着这个继父的,毕竟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秀一直都是第一名。就在生病前刚刚结束的高考,秀还考了689分的高分呢。她以为自己的大学梦开始了,谁知噩梦来得这样突然……

    在这样的艰难中,日子竟然熬过了大半年。期间有过一次可以手术的机会,可是,因为没有凑到足够的费用而错失了……

    这一天,阳光格外灿烂,可是秀的心里依然泥泞,她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美好的日子属于她。看了一会儿书,她想睡下了,医生却走进来,很是兴奋地对她说:“小姑娘,这下你有救了,你爸爸给你弄到钱了!刚巧,下周就有一个肾源,应该很快就可以给你做手术了!”

    “爸爸?钱?”秀一脸疑惑。

    “哦,你爸爸今天清晨来过了,给你交了钱,在病房外看了看你,因为你还睡着,他没叫你,不过,他给你留下了一封信。”医生说着,就递给秀一个信封。

    秀把它拆开了,在打开它的那一刻,秀怔住了:她从来不知道继父居然写得这样一手好字!她从来不知道她的继父是这样地爱着她——

    “秀:原谅我的无能为力,即使我再爱你,终究也取代不了你亲生父亲的血液——我不具备为你捐肾的条件!一直以来,我扮演着一个严厉的角色,看着你一天天成长进步,我很欣慰,我希望把你培养得比男孩子更坚强更独立!

    孩子,我以为我可以卖掉一个肾换钱来给你手术的,但是这是违法的。好在跑遍了所有的大医院,我终于找到一个需要我的眼角膜的病人,人家愿意给我十三万!为爸爸高兴吧,我终于可以用我的眼睛好好地爱你一回了。秀,别怕,如果钱不够,爸爸还可以为别人捐出一个肾脏……学校的事,我也已经给你联系好了,等你康复出院以后,还可以去念书。孩子,加油!我还要继续出去想办法,但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秀再也看不下去了,她失声哭喊:“爸,你回来啊!我不要你这样做,你是我的亲爸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0期,有删改)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 (2) 文中的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 (3) “这一天,阳光格外灿烂”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 (4) 小说的前半部分写继父的严厉,甚至不近人情,后半部分写继父为秀治病卖眼角膜。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其表达效果怎样?

    5. (5) 本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你发挥联想和想象,为这篇小说续写一个结尾。

  • 1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旧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二旧培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的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理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往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诊酬贰。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培,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钻度.付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别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拈,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钳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及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一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理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猫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但旧土不旧一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有删改)

    1. (1) 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2. (2) 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 (4) 怎么理解第⑦段“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这个句子的含义?
    5. (5) 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作简要品析。
    6. (6) 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7. (7) 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 20. 阅读《邓稼先·我不能走》,完成下题。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1. (1) “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2. (2) 依据选文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

  • 2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鞭王

    贺敬涛

        ①鞭王姓赵名四,身长不足五尺,精瘦,肤黑。

        ②赵四自幼家贫,两岁丧父,七岁丧母,尝尽人间辛酸。

        ③12岁那年腊月三十,天降大雪,年幼的赵四在东桑庄李员外家,讨得了两块玉米馍馍和一碗白菜粉条汤,一路小心翼翼往栖身的关公庙赶,上台阶时被地上一物几乎绊倒,定睛看时,是个羸弱潦倒的老头,单薄的破帽破袄破裤,在呼啸的北风中缩成一团,怀里却紧抱个黑布包裹的细长物件,用手一探,身有余温,赵四急忙将老人抱至庙内,生起火,将馍馍饭菜重新热了来喂老人,老人不说话,一把抢过去,狼吞虎咽吃了馍馍,喝尽了汤,吧咋吧咋嘴,倒头就睡。

        ④第二天,赵四出去讨饭,回来将讨的饭送给老人,老人亦不说话,仍是吃了就睡。

        ⑤雪,下了又化,年,来了又走,一晃正月就这样飘走了。

        ⑥一个早晨,天刚麻麻亮,赵四被老人从睡梦中拉起,见老人斜夹了包裹,老人不说话,只是拉了赵四,疾走至庙后松林空地,“噗”地抖开包裹,眼前竟亮出一杆奇特大鞭,老人这才道出了自己身份,并将一身绝活传给了赵四。

        ⑦那赵四天资聪慧,加之悟性又高,遂练得一身使鞭绝活,鞭梢过处,多少烈马亦乖巧老实,名震数十里。

        ⑧绝的是那杆鞭,鞭杆长七尺,全用生牛皮条丝丝绕就,鞭长一丈五,一丈二处有九个扣结,内有九枚铅块,名唤九珠连环,鞭梢一尺为狗皮割成。

        ⑨这杆鞭不懂门的即使身长体阔,依然打它不开。

        ⑩更绝的是“金龙三点头”,赵四站定,运气抖鞭,每走一步,会快速打出一鞭,而每一鞭打出,鞭出一声,抽回一响,落地又一响,真真奇绝。

        ⑪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年,豫西沙河镇上驻扎一队日本兵,队长山本有三好,一马二色三杀人,多少无辜中国人被打个半死,用绳子捆了,拴在马后活活拖死,多少姑娘被摧残。

        ⑫这一日,山本又从别处弄来一匹烈马,马身长丈二,体高六尺,浑身雪白无半根杂毛,真是一匹好马,怎奈马没有驯,又踢又咬,没人敢近身。有狗子就把鞭王推荐给了山本,山本给赵四下了一帖,限三日到日本兵驻地,第四日不到,就要血洗沙河镇,不想,赵四一口应下。

        ⑬第三日,太阳初升之时,赵四已怀抱大鞭悄然立在山本养马大院。

        ⑭那马一见有人来,吸溜溜一声咆哮,四蹄腾空向赵四扑来,赵四闪身避过,旋即退到后院,那马扑了个空,拧身再扑,“叭”,赵四出手一鞭,这鞭法极其讲究,系用九珠连环下两环打马眼眶上两耳中下一穴道,马扑通卧倒。

        ⑮那马不服,打个响鼻,腾空再扑,但见赵四身轻如燕,耳听得声声脆响,马扑通一声四腿跪地,浑身哆嗦不止,赵四则稳稳落地,无声无息,鞭身亦轻盈收回绕到鞭杆上。赵四抛出四块灰砖,喝令马立在上面,马竟不敢动半步。

        ⑯山本早已惊呆许久,醒过神来,竖起大拇指,笑眯眯地来拍赵四的肩:“吆——西!”

        ⑰赵四显出惊恐状,低着头,愣愣的,用手在自己脖子上比了一下,接着浑身发抖起来。

        ⑱山本哈哈大笑:“杀头的没有,留下马倌的干活!”

        ⑲赵四竟笑呵呵地点了头。

        ⑳五日后,经赵四细驯,那马竟能通人性懂人语,跳跃腾挪矫健非常,山本每天爱不释手,骑个没够。

        ㉑这一日,山本带了一卫兵骑马去沙河镇炮楼巡查工事,骑在马背上得意扬扬,好不威风。

        ㉒沙河道里,茅草、芦苇有一人多高,森森立着。

        ㉓猛听得半空中一声哨响,那马忽地跳起,咚!把山本掀翻鞍下,山本一只脚被套在马镫上。又一声哨响,那马飞奔起来,路上乱石、树桩像把把重锤、尖刀,撞击、剐蹭,转眼间山本已肚破尸裂,卫兵提马来追,那马背上早已端坐一人,怀抱一杆大鞭,正是赵四。

        ㉔卫兵举枪瞄准,不料凌空飞来一鞭,鞭身绕着卫兵,鞭梢则缠住了枪托,赵四猛一抽鞭,人借马势,枪冲天放了一炮后,飞到了空中,鬼子兵亦被凌空抛出三丈远,落地当即气绝。

        ㉕赵四哈哈大笑,提马疾驰而去。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

    1. (1) 阅读这篇小说,将下列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帮助老人,获赠奇鞭→→将计就计,降服悍马→

    2. (2) 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3. (3) 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老人不说话,只是拉了赵四,疾走至庙后松林空地,“噗”地抖开包裹,眼前竟亮出一杆奇特大鞭。

    4. (4) 从文中看,那杆鞭“绝”在哪里?鞭技“绝”在哪里?
    5. (5) 第段中,作者两次提到“一声哨响”,有何用意?
  • 22. 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母亲养蜗牛

    梁晓声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崖”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的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喇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裸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有删改)

    1. (1) “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波澜顿起。

      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波澜又起。

    2. (2)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 (3) 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4. (4)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2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1. (1) 阅读文章,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黄旭华的人生经历。

      立志上天入海→→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2. (2) 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3.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②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作深潜试验。

    4. (4) 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
    5. (5) 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 2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舒翼

        ①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②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③说起来,这种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④我对油菜花再熟悉不过了。我的故乡坐落在苏中平原上,属于里下河水乡,水网密集,油菜花随处可见,田间、路边、河坡上……经常能看见这种极其普通的花儿。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家,路边的一侧是一条小河,河坡上开满了油菜花。爸爸每次骑到这里时,就会停下来,沿着河坡往下走,采上一朵油菜花,然后递给我。回到家中,我们将采来的这朵油菜花插在装了水的瓶子里,屋子立刻就靓丽了不少。记忆里,童年的每个春天,眼前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灿烂盛开,家中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美丽装扮。

        ⑤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因为在我心中,大概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于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在我眼里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⑥即便你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油菜花,从来没有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烂漫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座庭院、一所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处,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这些,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⑦这也难怪,油菜花本来就是长在乡间田头的。油菜花说到底并不是观赏性的花,而只是有着很强实用价值的农作物油菜的花。那些大面积种植的油菜,不仅可以用来食用,长出的菜籽更是极好的榨油原料。清代乾隆皇帝就有诗赞油菜花:“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⑧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⑨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里下河水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她)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们时,才会越发感觉到这种美好。

        ⑩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记得某一年去往某地,在一个镇子上采访,不经意间,经过一家屋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油菜花。置身花间,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之间只剩下一片灿烂的金黄。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是身在故乡。

    (选自2017年4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 (2) 结合全文,概括油菜花的特点。
    3. (3)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②置身花间,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之间只剩下一片灿烂的金黄。

    4. (4) 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 25. 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旧土

    宁新路

        ①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二旧培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的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②我担心老成这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房子,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理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往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墙很诊酬贰。

        ③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培,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钻度.付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多年了,如今他的子孙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别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④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种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

        ⑤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其实不然,如若浇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了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

        ⑥这喝了水被水唤醒了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着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拈,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⑦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钳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及那个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一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⑧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又被理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有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在抽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⑨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霜雪雨,无不经受了数不清的践踏和摧残,无不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猫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雷电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但旧土不旧一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

        ⑩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有删改)

    1. (1) 第②段中作者说“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埋怨父亲”,作者为什么埋怨父亲?

    2. (2) 文章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3.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

    4. (4) 怎么理解第⑦段“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这个句子的含义?

    5. (5) 请对第⑧段这老田里的泥土“像年轻的母亲,正在哺育着孩子”作简要品析。

    6. (6) 把文章结尾段删去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7. (7) 本文的题目能否换成“旧土与水”?请说出理由。

  • 26.

    阅读课外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天外财富

        ①雨,从天外飘来。

        ②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树下站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淋着雨水。

        ③“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④七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用小手拉着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⑤“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嗯,哪儿都行。”她随口而答。

        ⑥“去做什么?”“找一个人,不,不找了,已经找到了。”女孩声音满含欣慰。

        ⑦“他在哪儿?”“就是你。”她扬头告诉我。

        ⑧“找我吗?”我笑笑,觉得小姑娘很有意思。

        ⑨“我得了一笔财富,”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⑩“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我试探着问。

        ⑪“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给你。”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⑫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你要给我多少?一块钱还是两块钱?”“不,是十万!”

        ⑬“十万?你带在身上?”

        ⑭“对,带在身上。”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到我手里。这是一张涂满水彩的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⑮我大笑起来:“哈哈,这是天外财富!谢谢你,我收下了。”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⑯“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⑰“我读到一篇小说一一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给他。第二天,她就去了。”

        ⑱“找到了吗?”“第二天没下雨。”

        ⑲“后来呢?”“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树洞里。”

        ⑳“这真悲惨。”—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所以,你就试了?”我问。“对,而且我没失望!”我看了她一眼,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

         雨还在下着,从雨丝里透过清香的空气。

         “你没想过会失望?”我问。“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她的手曼紧地挽住我的胳膊,我猛地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雨丝浸润着我的心,说不清的感觉扩散开去,像是在融化又像在凝结。

        “只是我没有财富。”女孩歉意地说。

         “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

        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顸,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襄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作者北原,有改动)

    1. (1) 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情  节

      心情

      路边树下

      找到共伞的人


      小街路上

      兴奋

      与“我”告别

    2. (2)

      文章第 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3. (3)

      文章第 自然段中的“财富”比喻什么?请结合全文,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和感悟。

  • 27. (2018七下·湘桥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有他的身体与力气作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一天夜间,曹先生由东城回来得晚一点。敞平的路,没有什么人,微微的凉风;静静的互土。他跑上了劲来。许多日子心中的憋闷,暂时忘记了,听着自己的脚步,和车弓子的轻响,他忘了一切。他的脚似乎是两个弹黄,几乎是微一着地便弹起来,后面的车轮已经转得看不出条来,皮轮仿佛已经离开了地,连人带车都像被阵急风吹起来了似的。

        已离北长街不远,马路的北半,被红墙外的槐林遮得很黑。祥子刚想收步,脚已碰到一些高起来的东西。脚到,车轮也到了。祥子栽了出去。咯喳,车把折了。“怎么了?”曹先生随着自己的话跌出来。祥子没出一声,就地爬起。曹先生也轻快的坐起来。“怎么了?”

        祥子摸着了已断的一截车把:“没折多少,先生还坐上,能拉!”说着,他一把将车从石头中拉出来。“坐上,先生!”

        曹先生不想再坐,可是听出祥子的话带着哭音,他只好上去了。

        放下车,他看见曹先生手上有血,急忙往院里跑,想去和太太要药。

        “祥子,”曹先生的手己裹好,“你洗洗!先不用说什么辞工。不是你的错儿,放石头就应当放个红灯。算了吧,洗洗,上点药。”

        “快洗洗吧,我怕!”曹太太只说了这么一句。

        祥子的心中很乱,末了听到太太说怕血,似乎找到了一件可以安慰她的事:把脸盆搬出来,在书房门口洗了脸。

    1. (1) 文中提及“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请联系全文谈谈祥子的“志愿”是什么?
    2. (2) 祥子辞去杨宅到曹宅干包月的原因是什么?
    3. (3)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 28.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

    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兽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一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兽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未了,普迅光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1. (1) 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2. (2) 本文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选文让你了解了哪些事情?

    3. (3) 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你有什么新的理解?

    4. (4) 选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着。

    5. (5) 选文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 29. 课内经典文段阅读。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枢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亡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二”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梢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 (1) 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2. (2)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3. (3) 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4. (4)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 30. 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侯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口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友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泥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5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根的窑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妥、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⑥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 (1) 本文第①段说明了黄河的哪些特点?

    2. (2) 对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概括全面的一项是( )

      A . 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凉。 B . 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 C . 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D . 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
    3. (3) 读了本文后,你对“中华”这个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理解的?

    4. (4) 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5. (5) 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中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请分别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