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江苏常熟市九年级4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6-10-21 浏览次数:549 类型:中考模拟
一、<b >选择题</b>
  • 1.

    常熟方塔,原名“崇教兴福寺塔”,因其四方外形而得名。塔始建于公元1130年。八百多年来,十余次修缮,古塔屡难而不倒,1953年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始建时间来判断,当时常熟(     )

    A . 盛行百家争鸣 B . 渐成鱼米之乡 C . 隶属江浙行省 D . 见证倭寇来犯
  • 2.

    列表整理知识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所示为小张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   ”处应填写的人物是(     )

    A . 孔子 B . 孟子 C . 墨子 D . 韩非子
  •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下列古代政治制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分封制             ②行省制

    ③郡县制             ④世袭制

    A . ②①③④ B . ④①③② C . ①④②③ D . ③①②④
  • 4. 提示历史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

    A . 丝绸之路开辟—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 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 . 文成公主人藏—密切了汉藏两地的交往 D . 郑和七下西洋—延续了中外的友好往来
  • 5. 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对一个历史课题进行研究,他们搜集了以下一些历史资料:①林则徐生平史迹②英国军队侵华暴行③割让香港岛示意图。根据这些历史资料判断,他们研究的课题应该是关于( )

    A . 虎门销烟 B . 鸦片战争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甲午战争
  • 6. 《同治要务》中写道:“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认识并付诸实践的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7. “有北京大学等十三校,学生三千余名,手持白旗,陆续到天安门前齐聚,议定列队游行。先至东交民巷西口,经使馆巡捕拦阻,遂至交通总长曹汝霖住宅,持砖乱掷,执木殴人,兵警拦阻,均置不理……经当场拿获滋事学生多名送交法庭讯办……”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公车上书 B . 武昌起义 C . 五四运动 D . 四五运动
  • 8.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在今天以前,是我们屈辱悲苦的黑暗时代,自今天起,将是我们富强康乐自由平等的光明时代。……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文中“空前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是指(     )

    A . 北伐战争、《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 B . 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C . 重庆谈判、《辛丑条约》、七七事变 D . 南京解放、《马关条约》、卢沟桥事变
  • 9. 1949年3月,中共总前委制定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该纲要作了以下军事部署:西路作战集团集结于九江至安庆地区,东路作战集团集结于镇江至江阴一线。根据这一部署,随后人民解放军(     )

    A . 展开战略反攻 B . 实施辽沈战役 C . 进行淮海战役 D . 发起渡江战役
  • 10. 《乡愁四韵》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令人回味无穷。“沸血的烧痛”是两岸人民的分离之痛。历史上,造成台湾与大陆三次分隔的事件有(     )

    ①荷兰侵占台湾           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               ④解放战争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③④
  • 11. 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社会差别。”第二种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开国大典 B . 土地改革 C . 三大改造 D . 香港回归
  • 12.

    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言传画《大豆过江》图中的题诗为:“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自豆类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它反映了( )

    A . 当时南方各地大豆高产丰收 B . 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C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效 D . 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空前高涨
  • 13.

    阅读下图,分析五十年来西藏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 14.

    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丝绸之路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 . 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了绘画风格 C . 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 D . 启蒙运动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
  • 15.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 . 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 .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C . 晚清政府的挣扎与徘徊 D . 东西方的冲突与隔绝
  • 16.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欧仁·鲍狄埃创作的《国际歌》成为被压迫人民的战歌,从法国传遍欧洲,响彻世界。我们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应该知道的历史是(     )

    A . 英国宪章运动 B . 法国巴黎公社 C . 俄国十月革命 D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 17.

    下表是一位世界历史名人的简历。据此判断,他的中文译名应该是(     )

    姓名

    Franklin D.  Roosevelt

    国籍

    美国

    职业

    政治家,演说家,总统,州议员,民主党领袖

    名言

    “我们唯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A . 华盛顿 B . 威尔逊 C . 罗斯福 D . 杜鲁门
  • 18. 1942年10月9日,美英两国通知国民政府,主动宣布废除自1840年以来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一举动的主要背景是(     )

    A .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B . 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C .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D .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 19.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缔约国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这段文字出自(     )

    A . 《华沙条约》 B . 《北大西洋公约》 C . 《联合国家宣言》 D . 《凡尔赛和约》
  • 20.

    2015年12月,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银行正式成立,该组织创始成员国有57个,其中不乏欧洲发达国家,然而美国却对亚投行横加阻挠。观察下图漫画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了主导角色 B . 中国国际影响力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C . 两极格局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D . 美国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构成挑战
二、<b >判断题</b>
三、<b >综合题</b>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地理上的相对隔绝、政治上的相时独立稳定,古代中国人独自走着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形成了技术型、经验型、实用型为主的科技体系。……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一直保持着其永恒的魅力。——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潮中出现的“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科学革命提供了重要社会条件。……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和发展了开普勒的天体力学和伽利略的地上力学成就: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一套基本概念,发现了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摘编自肖耀根《世界近代科学革命事件及其意义》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科技体系的特点。请举一例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2. (2) 据材料二,指出《天工开物》内容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外国学者对这一著作的评价。

    3. (3)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牛顿能取得巨大科学成就的原因。

    4. (4) 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三则材料的认识有何共同之处?

  • 28.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发展最为迅速……

    材料二: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是怎样实现的?结合史实分析1936年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不能持续的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指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选择的主要特点。

  • 29.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扩张是世界近代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内的革命。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马克思

    材料二:   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在三国的重大事件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其最大的公约数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材料三: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美国、日本为摆脱统治危机和解决内部矛盾,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和革命的狂潮。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是指什么?

    2. (2) 近代社会表现在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法治取代人治。请举出材料二中英、法、美三国实现“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的一个具体体现。

    3. (3) 据材料三这组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归纳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并从图中任选一位人物说说他们的主要贡献。

    4. (4) 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历史事件,都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请归纳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b >填空题</b>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