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1-03-31 浏览次数:1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基础知识综合
  •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夕阳下,再次伫立在故乡,整齐的田野生机盎   然,古朴的村庄(tián)   静安详,劳作归来的人们扛着农具,说着笑着,乡音弥漫。湖中荷花(A.招摇B.摇曳),荷香四(yì)   ;A;登上桥头,注目远望,故乡风景(A.一览无余B.一目了然),映衬着远处的夕阳,仿佛一(fú)   美妙绝伦的画卷,不禁让人心旷神怡,遐思悠悠……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汉字注上拼音。

      ①(tián)

      ②荷香四(yì)

      ⑧一(fú)

      ④生机盎

    2. (2) 根据语境,为甲乙两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上相应字母选项)。

      甲:   乙:

二、句子默写
  • 2.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
    1. (1) 城阙辅三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2) 参差荇菜,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
    3. (3)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4. (4)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5. (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
    6. (6) 青青子佩,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衿》)
    7. (7) ,胡为乎泥中?(《式微》)
    8. (8) 去年国庆假期,小语登上黄鹤楼,遥望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合一,他想到了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此景象的两句诗:“”。
三、名著阅读
  • 3. 名著阅读。

    要是你看我的信,总觉得有教训意味,仿佛父亲老做牧师似的;或者我的一套言论,你从小听得太熟,耳朵起了茧;那末希望你从感情出发,体会我的苦心;同时更要想到: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别因为是听腻了的,无动于衷,当作耳边风!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哪个人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来播的种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开花结果——我指的是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1. (1) 从这段选自《傅雷家书》的文字中,你能够读出傅雷先生对儿子的殷殷希望和真切告诫分别是什么?
    2. (2) 班级举行“《傅雷家书》精彩片段推荐”活动,小文找好一段文字,但不知怎样写推荐语,请你帮助他完成。

      (精彩片段)

      ……爸爸说,要你第一,注意以后说话,千万不要太主观,千万不要有说服人的态度,这是最犯忌的。因为就是你说得对,但是给人的印象觉得你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好像天下只有你看得清、看得准,理由都是你的。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好辩,不论大小,都要辩,这也是犯忌的。希望你先把这两个毛病,时加警惕,随时改掉。

      (选自1957年10月25日傅聪妈妈的来信)

      推荐理由:

    3. (3) “《傅雷家书》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其文字,更因傅雷的拳拳爱子之心。”除了上面选文内容以外,请再结合家书具体内容,谈谈作者的爱子之心。
四、综合性学习
  • 4. 语言应用题。

    今年1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在武汉急需物资的1月份,日本大分市将防灾仓库中储备的3万只口罩捐赠给疫情严峻的武汉。4月23日,武汉市向友好城市大分伸出援手,捐赠各种类型口罩5.3万只,并在装有口罩的箱子上贴着“大分加油”、“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等寄语。自中国国内疫晴好转,中国不少地方都回赠日本口罩等医疗物资,以感谢当初对方的帮助。看到武汉和大分的情谊,网友们纷纷点赞,图2是其中两条跟帖:

    阅读上面材料,回答问题:

    1. (1) 小语不是很明白图1“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意思,请你告诉他是什么意思。
    2. (2) 看到网友的两条跟帖,小语和小文讨论了起来,小语觉得第一条跟帖好,小文说第二条跟帖好,但都说不清好在哪里。你觉得哪条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五、对比阅读
  • 5. 班中要选一种植物作为班徽的主要图案,小组商定推荐竹子。需小语和小文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与舍弟华藏院志君亭咏竹

    [宋]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会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注释)①志(mîn)君亭:在华藏院内。②迳:同“径”。③直节:干直有节。④蒿藜:蒿和黎,泛指杂草。⑤伶伦学凤凰: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凤凰,指伶伦用竹所作乐器,吹奏出凤凰鸣叫的声音。

    尚节亭记(节选)

    [明]刘基

    会稽黄中立 , 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 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 , 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今绍兴一带。②黄中立:人名,生平不详。③澹:澹泊。④营:经营,营谋。⑤柔体而 虚中: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⑥柯:草木的枝茎。⑦诸:相当于“之于”。

    1. (1) 小语把“人怜直节生来瘦”理解为“人们可怜竹子干直而有节,生来清瘦”,总觉得讲不通。小文告诉他“”字理解错了,这里应该用它的另一个意义“”就说得通了。
    2. (2) 小语在读王安石的这首咏竹诗的时候,不明白颈联为什么要写“蒿藜”和“松柏”,小文对他解释说:
    3. (3) 小文不懂“是诚有大过人者”这句话的意思,查古汉语词典发现“诚”和“过”都有多个注释。小语告诉他这句话中的“诚”“过”分别应该取  是正确的。

      ①诚:A.真诚,真心。B.实,实情。C.实,的确。D.果,果真。

      ②过:A.走过,经过。B.过,超越。C.误,过失。D.探望。

    4. (4) 小文阅读文言文遇到了两个不理解的句子,请小语帮他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

      ②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5. (5) 在小组陈述推荐竹子作为班徽主要图案的理由时,小语说竹子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例如王安石和刘基都称颂它:。小文补充说王安石还称颂它:
六、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其特色体现在: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空间处理独特,建筑材料考究和内部构思,及最大限度地把自然光线引入到室内。

    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铜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8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并进行改肉良,天窗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这样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斗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

    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容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均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

    (材料二)

    苏州博物馆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主题活动(部分)

    序号

    主题类别

    活动内容

    时间

    地点

    1

    馆校互动

    听苏:一座城,一个馆和一群人

    4月25日

    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

    2

    悦读苏博

    《吴越遗韵:瑞光塔文物》读书会

    5月6日

    过云楼陈列馆

    3

    宣传推广

    苏州博物馆下半年媒体见面会

    5月7日

    苏州博物馆影视厅

    4

    苏博之夜

    舞动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

    5月18日、19日夜

    苏博新馆大厅

    5

    智慧苏博

    国宝拼拼拼——苏博文物拼图游戏大赛

    5月19日

    苏博新馆大厅

    6

    故宫讲坛走进苏州

    吉金永保用——青铜器鉴赏

    5月19日

    故宫学院

    (材料三)

    (材料四)

    大家好!欢迎来到苏州博物馆的“片石假山”,说到作为建筑大师的贝聿铭先生,他一直对中国清代书画家——勘州八怪中的石涛的“片石山房”情有独钟,在设计建造苏州博物馆的时候,他有意再现“片石山房”之号。“片石”,就是将浑厚的大石头切片,石片颜色由深入浅,再高低错落排砌,用来摆放成假山,营造出一片逼真的山景。大家往博物馆的围墙之外看,我们面前的这一大片“片石”营造的假山是有“外援”的,建筑师采用了苏州园林常用的“借号”手法,借用和依托了东侧相邻的拙政园中树木之景,于是新旧固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  。整体景致非常清雅。

    1. (1) 根据材料一及材料三中的图1,说说苏州博物馆的屋面有何特色。
    2. (2) 根据材料二,参照示例,概括苏州博物馆举办主题活动有哪些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示例:苏州博物馆的主题活动既有“走出去”(在馆外举办),也有“请进来”(在馆内举办)。

    3. (3) 作为(志愿者)解说员的小语,发现材料四所提供的解说词在横线的位置上漏掉了重要内容,现在需要阅读观察材料三的图2,为横线处补充出相关内容,写在下面的空格中。

      提示:用“我们再看围墙之内,……”开头。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毕飞宇

    “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

    ②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会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③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内,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④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些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

    ⑤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叫《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这首歌我引用过好几次了,我还是忍不住,决定再一次引用它。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⑥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里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

    ⑦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

    ⑧风俗和法律没有关系,可我愿意这样解释风俗和法律的关系一一风俗是最为亲切的法律,而法律则是最为彪悍的风俗。

    ⑨风俗在一头,法律在另一头。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好和坏不是从一头开始的。好,从两头开始好;坏,也是从两头开始坏。在任何时候,好风俗的丧失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⑩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⑪“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亭的骨头才是慈善。”

    ⑫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上大学二年级,在扬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杰克·伦敦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

    ⑬我要感谢杰克·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此时此刻,我愿意与所有的朋友分享这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⑭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这不是因为我高尚,不是,我远远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愿望”有它的逻辑性和传递性,愿望就是动作——父亲抱过我,我就喜欢抱儿子。儿子也许不愿意抱我,可这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因为他的怀里将是我的孙子。是的,所谓的世世代代,就是这么一回事。

    ⑮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选自《读者》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 (1) 小语说,文章第①段可以删掉,小文觉得必须保留,请你帮小文说出必须保留第①段的理由。
    2. (2) 第⑥段中“我”读到这首西亚民歌最后一句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的原因有哪些?请具体说说。
    3. (3) 第⑩段中,作者说“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说“分享”是“芬芳”的一个东西?
    4. (4) 选文第⑤段引用了西亚民歌歌词,第⑧段引用了杰克·伦敦的话,两处引用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5. (5) 文章结尾说,“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选文里的乡亲们互相“分享”“好吃的”,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也是关于“分享”的,你觉得这三个“分享”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民风”?

      (链接一)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选自《社戏》)

      (链接二)

      截至当地时间4月24日上午9点,英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143464例,疫情形势严峻。中国留学生常宋泽因早有准备,口罩数量有余,他就主动来到英国的超市和街头,为老人派发口罩。

      (选自互联网)

    6. (6) 小语和小文各自给文章拟了一个标题,小语拟的标题是“分享”,小文拟的标题是“记忆中的那碗红烧肉”,你觉得谁的标题更好,请简述理由。
七、作文
  • 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以上是傅雷先生在1954年的家书中写给儿子的文字,引发了你哪些感悟与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要求:(l)除诗歌、剧本外,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舍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