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1-02-19 浏览次数:1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末耗,且“神农能殖嘉谷”。由此可以推知 (    )
    A .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 B .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C . 古代农业具有强大生命力 D .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史悠久
  • 2. 春秋战国为社会转型时期,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官学”变为私学,“士”阶层很活跃,对天文、地理、数学等各种学术问题争论不休,对政治制度各有主张。据此可知,当时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
    A . 封邦建国,制作礼乐 B . 社会变革,百家争鸣 C . 帝国分裂,民族交融 D . 帝国鼎盛,开放包容
  • 3. 东汉时期,国家选取官员表面上是皇帝与朝廷掌控,但他们并不会到民间进行察举,导致察举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地方官吏手中。这说明察举制下 (    )
    A . 官僚政治取代门阀政治 B . 选官深受地方影响 C . 人才评定标准的不统一 D . 地方官吏任务繁重
  • 4. 下面是中国古代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ABC相对应的是 (    )

    A . 魏国蜀国吴国 B . 蜀国吴国魏国 C . 吴国魏国蜀国 D . 魏国吴国蜀国
  • 5.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

    A . 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 . 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C . 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 6. 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了宋代 (    )
    A . 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 B .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C . 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加强 D . 宰相制度日益完善
  • 7. 这是元朝时期的一种民族制度,元政府利用民族矛盾制造的等级差异,以希望借此来巩固其统治。这一制度是 (    )
    A . 行省制度 B . 四等人制 C . 猛安谋克 D . 兵农合一
  • 8. 宋代时大量南方水果北运,且用途广泛.除直接食用外,还大量投放市场,用来做菜肴.饮料、药品等。这反映出当时 (    )
    A . 商业活动的繁荣 B . 重商观念的兴盛 C . 百姓生活的富足 D . 农耕经济的发达
  • 9. 某一著作是使用畏兀体蒙古文撰写的,对于从整体上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著作是 (    )
    A . 《百家姓》 B . 《授时历》 C . 《梦溪笔谈》 D . 《蒙古秘史》
  • 10. 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因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起到辅佐皇权的丞相的替代作用。为此,明太祖设置了 (    )
    A . 内阁 B . 殿阁大学士 C . 六部 D . 中书省
  • 11. (2020高一上·长安期末) 时人评价军机处:“军机大计,罔不总揽。”“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世人皆称军机处为枢密”。这表明军机处 (    )
    A . 拥有决策权,类似于元朝的中书省 B . 机构设置简单,类似于宋朝的枢密院 C . 拥有行政权,类似于唐代的尚书省 D . 属于临时机构,类似于皇帝秘书班子
  • 12. 据统计,《农政全书》征引文献就有225种之多,真可谓是“杂采众家”;在此基础上,也融入徐光启个人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这说明《农政全书》 ( )
    A . 是徐光启个人的贡献 B . 主要对前人农书进行系统译述 C . 具有总结性和创新性 D . 展现古代农业世界领先的地位
  • 13. 下面是清末中国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并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的是 (    )
    A . B . C . D .
  • 14. 日本出兵台湾事件给了李鸿章等人很大刺激;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提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警世名言。据此可推知洋务派欲将 (    )
    A .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 兴办轮船招商局 C . 筹建强大海军及海防 D . 设立发昌机器厂
  • 15. 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这一“质的飞跃”体现在,戊戌变法 (    )
    A .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B .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 C .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D . 措施中没有涉及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 16. 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一败涂地:1916年反袁称帝的“护国运动"草率收场;1917年反对段祺瑞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散国会的“护法运动"又为西南军阀作了嫁衣。上述失败共同说明了 ( )
    A .   民主革命过程曲折 B . 制度建设提上日程 C . 暴力革命收效甚微 D . 共和体制需要坚持
  • 17.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孙中山即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禁烟令》,历数鸦片的危害:1912年3月,内务部发布禁赌令;发出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规定官厅人员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君。这表明 (    )
    A . 国民革命推进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B . 孙中山变革具有急躁冒进特点 C . 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的除旧布新 D .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比较曲折
  • 18. (2020高一上·长安期末) 著名作家叶永烈创作了“红色三部曲",其中的一部是(红色的起点》。在书中他说这一事件宣传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下面对这一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
    A . 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B . 八一建军,武装起义 C . 秋收起义,转战农村 D . 万里长征,战略转移
  • 19. 有学者指出,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如雨的子弹夺取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该学者评述的是 (    )
    A . 中共成立 B . 南昌起义 C . 红军长征 D . 遵义会议
  • 20. (2020高一上·长安期末) 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
    A . 始终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B . 始终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 C . 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D . 奠定了抗战全面胜利的基础
  • 21. (2020高一上·长安期末) 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下面历史示意图反映的是 (    )

    A . 百团大战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解放区摧毁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关系,结束了封建生产关系统治中国农村的历史,解放了长期以来被严重束缚的农业生产力。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途径是 (    )
    A . 实行土地改革 B . 推行农业合作化 C . 没收官僚资本 D . 消灭资产阶级
  • 23. 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和“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    )
    A .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 24. 邓小平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领导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把中国从混乱引向大治,从崩溃的边缘引向繁荣昌盛。下列关键词组合能体现其治国方略的是 (    )
    A . 科教兴国、依法治国、三个代表 B . 拨乱反正、一国两制、市场经济 C . 改革开放、五位一体、韬光养晦 D . 四个全面、实事求是、共同富裕
  • 25. 2020年的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向世卫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用于支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另受部分国家的邀请,中国派出医疗队对外进行援助。在这场全球战“疫”中,有一种风范叫“中国担当”,有一种温暖叫“中国援助”。这 (    )
    A .   说明中国的治国理念被世界效仿 B . 体现出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代表 C . 反映了中国与各国加强政治合作 D . 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一刺史,负责对所辖各郡进行监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河形便”的原则,把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开元年间,每道有固定治所,这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到后来,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不听天子之命,相互攻伐不断。

    材料二  宋朝建立后,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四个机构一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在运行机制与权力分配上,都采取了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分权制衡原则。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机构造成的弊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由于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0~1850年,广东、广西和全国许多地区,水灾、旱灾、蝗灾连年不断,农民反抗斗争不断,1851年,洪秀全率众进行太平天国运动。但是太平天国提不出一个可行又能动员广大农民的纲领,因而不能把战争引向胜利,最终这次伟大的农民战争以失败而告终。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论文: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正如宋庆龄先生所言“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它的意义实极重大,因为至少在形式上,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使含有世界人类五分之一的国家的专制政体消失,这正是世界史进步的一个碑石”。今持辛亥革命失败论者的一个依据是革命目标没有完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全面实现民族、民权、民生的三大预期目标。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之辛亥革命》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3. (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所说明的问题。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弱国,却能战胜强大的侵略势力,结束上百年屈辱和苦难历史,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摒弃前嫌,通过建立抗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打不垮、摧不毁、无比坚韧的爱国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发挥。

    ——摘编自熊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材料二  二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你想一想有多少日本兵可以因此而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夹击,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斯大林于1951年9月2日致电毛泽东,称赞中国人民“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事业中起了巨大作用。中国人民及其解放军的斗争,大大便利了击溃日本侵略力量的事业”。苏联元帅崔可夫也说过:“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摘编自唐培吉《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与作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战争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年4月,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汇报时,认为给广东某些特殊政策是个好主意,对外开放要找一个突破口,办好试验场。

    ——摘编自邵维正《邓小平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历史性贡献》

    材料二  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积极扩大进口的行动充分表明,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而是致力于在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国内消费升级、更好地提升国内产业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新时代扩大开放的政策宣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认为在广东要办好的“试验场”及其“特殊政策”的特殊性。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开放与改革之间的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