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沈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1-01-31 浏览次数:2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图是发现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是中原龙山文化代表性遗址。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陶寺遗址应属于

    A . 旧石器时代 B . 万邦时代 C . 奴隶制国家 D . 封建制国家
  • 2.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   这些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
    A . 甲骨文 B . 金文 C . 小篆 D . 隶书
  • 3. 下图是某高中生的历史课堂笔记,他将几段历史史实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此思维导图可以论证

    A . 汉朝初年实行的郡国并行制 B . 儒家等级观念深入普通百姓 C . 血缘政治西周之后依然存在 D . 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 4. 公元前 536 年,郑国子产将刑书刻在青铜鼎上。“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叔向反对,他认为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不顾道德礼义。下列对这场辩论解读准确的是
    A . 是天人合一与集权思想之争 B . 是下层平民和新兴地主阶级之争 C . 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D . 是人文精神与浪漫主义思想之争
  • 5. 下表是西周至秦汉时期“中国”词义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出

    时期

    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出处

    何尊铭文

    《左传》

    《史记》、《汉书》

    词义

    指灭商后建都于天下的中心

    “中国”是指中原华夏部族

    居住地,周边则是蛮夷戎狄的“四夷”

    以华夏民族为主、多民族居住的统一国家

    A . 社会形态处于奴隶社会 B . 国家体制从集中到松散 C . 华夏观念的形成与认同 D .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 6. 《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chᾰn),不得休息。”作者旨在强调
    A .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 . 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C . 实行郡县制 D . 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 7. 下表是关于“中国古代姓氏”发展的文献记载摘编。这说明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 140

    北魏孝文帝认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皇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胡三省 《资治通鉴》注释

    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泛指鲜卑后裔)十居

    六七矣。氏族之辨(这里指对士大夫家族源流、世系的研究),果何益哉!

    A . 士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巩固发展 B . 汉族姓氏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 C . 直接促成了隋王朝全国统一的实现 D .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 8. 文献中对从汉到隋的皇帝,习惯上都用谥号。自唐朝开始,庙号成为皇帝在文献中最常用的代称。对于清朝入关后的皇帝,习惯上多用年号相称。唐代开元盛世时皇帝的庙号是
    A . 玄宗 B . 文帝 C . 贞观 D . 高宗
  • 9. 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历程。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选项

    时间

    选官制度

    A

    战国

    察举制

    B

    西汉

    世卿世禄制

    C

    隋唐

    科举制

    D

    宋代

    九品中正制

    A . A    B . B    C . C    D . D
  • 10. 有学者论述七世纪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反映了七世纪的长安
    A .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B . 深受域外文化影响 C . 思想呈现多元特征 D . 文艺成就达到高峰
  • 11. 下列选项所陈述的史实,最能反映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A . 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 B . 北民南迁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 C . 官方设置了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D . 谚语俗称“苏湖熟,天下足”
  • 12. 宋朝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造成此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 . 门第观念的淡化 C . 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13. 北宋张载在《横渠语录》中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据此可知,他意在
    A . 提倡工商皆本思想 B . 强调社会责任感 C .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D . 倡导“格物致知”
  • 14. 下图是位于甘肃武威白塔寺内的萨班灵骨塔遗址。1247 年萨班(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与蒙古王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1251 年萨班在凉州去世,蒙古统治者在凉州为他建塔安放灵骨。这表明此时

    A . 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结束 B . 江南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C .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的推行 D . 西藏在政治上开始与中原连为一体
  • 15. 在明代,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这反映了
    A . 内廷宦官掌握决策权 B .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 . 内阁已成为法定机构 D .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 16. 1689 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一个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一条约是
    A .   《尼布楚条约》 B . 《南京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17. 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三部科技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具有
    A . 理论性 B . 创新性 C . 总结性 D . 落后性
  • 18. 2020 年 7 月,在纪念某战争爆发一百八十周年的学术座谈会上,大家认为:这场战争是古代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关键节点,180 年来,中华民族演奏了一出悲壮而沉浑雄厚的“沉沦与复兴”的变奏曲。据此可知,这场战争是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 下列三幅图片对应的主题应是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边疆危机 C . 洋务运动 D . 清末新政
  • 20. 19 世纪末,中华民族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仁人志士们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梁启超明确提出了“变者天下之公理”。这场运动是
    A .   戊戌维新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保路运动 D . 辛亥革命
  • 21. 是钱病鹤所绘纪事画《血战画史》中的一幅,《民立报》从 1911 年 12 月 10 日起连载,共计十八幅,形象反映了首义爆发、革命军攻占督署、驱逐总督瑞澂、成立军政府等一系 列事件。这一系列纪事画生动记录了

    A . 广州黄花岗起义 B . 武昌起义的进程 C . 清朝统治的结束 D . 中华民国的建立
  • 22. 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发展到 1933 年,有两个宏观方面的统计:一是中国现代工业生产,除去外国在华工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的 6%;二是现代矿业生产,连土法生产在内,一共只占国民生产的 1.2%,其中绝大多数又在外国资本的控制之下。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是
    A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慢 B .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C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
  • 23. 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档案中保存着一份写于 1921 年的俄文档案。该档案记载:“代表大会定于六月二十日召开,可是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代表,  直到七月二十三日才到达上海,于是代表大会开幕了”。这次“代表大会”应是
    A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B .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C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D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 24. 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瓦窑堡会议
  • 25. 利用年代尺梳理历史发展线索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图 8 所示年代尺梳理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其中②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

    A .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 七届二中全会 C . 北平和谈 D . 渡江战役
  • 26. 这场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  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要意义。这场战争指的是
    A . 北伐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解放战争 D . 抗美援朝战争
  • 27. 1959-1961年,我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   )
    A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 28.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下列属于 1971 年取得的外交成就是
    A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 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 . 结束与美国的敌对状态
  • 29.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必备能力之一。下图反映了中国(    )

    A . 城乡差别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B .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 . 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 D .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伟大成就
  • 30. 下图 是影片《我和我的家乡》的宣传海报,这部影片由 5 个小故事组成,为观众全面展现了 5G、网约车、直播带货、无人机物流等热点下的中国风貌,对外传达了 5G 时代已经全面来临,我们的家乡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列  选项与影片展示的情景息息相关的是

    A . 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 B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C . 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的建成 D . 云计算、移动通信和卫星精准定位系统
  • 31.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下列不属于其措施的是
    A . 设立“中朝” B . 实行盐铁官营 C . 设立五经博士 D . 分封同姓诸侯
  • 32. 隋朝极盛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下面选项属于隋朝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举措是
    A . 开凿大运河 B . 三征高丽 C . 始建进士科 D . 兴建洛阳城
  • 33.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
    A .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 推动社会风俗发生变化 C . 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D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制度
  • 34.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下列属于长征精神的是
    A .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 不怕牺牲的精神 C .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D . 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多选题
  • 35.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巩固人民政权,也为了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条件,党和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紧迫而必要的重大决策。这些决策包括
    A . 土地改革 B . 稳定物价 C . 剿匪镇反 D . 抗美援朝
三、材料分析题
  • 36. 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

    1. (1) 从材料一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解读要求:地图所示历史事件,事件的时间和空间要素,事件的主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