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区三校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物...

更新时间:2017-10-27 浏览次数:736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关于温度的估计正确的是(   )
    A . 家用普通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25℃ B . 适宜的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 C .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3℃ D . 兴化地区夏天最高气温约50℃
  • 2. 如图,在探究响度与振幅关系的实验中,小明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时的力度越大时,乒乓球跳动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使用乒乓球的目的是(   )

    A . 研究乒乓球的发声是由于乒乓球的跳动产生 B . 研究乒乓球发声的响度与其跳动高度的关系 C . 研究乒乓球的跳动高度与敲击鼓面力度大小关系 D . 显示鼓面振动幅度
  • 3. 老师上课时使用扩音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   )
    A . 音色 B . 音调 C . 响度 D . 传播速度
  • 4. 如图所示的超声波应用事例中,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是(  )
    A . 声呐 B . 超声波清洗器 C . 超声波焊接器 D . 超声波钻孔机
  • 5. 下列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是(  )
    A . 接头安装噪声监测器 B . 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 C . 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D . 飞机旁工作人员佩戴耳罩
  • 6. 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得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下列关于“霜前冷,雪后寒”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 霜是小水滴凝固、雪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均需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B . 霜和雪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需要吸热,所以“霜前冷,雪后寒” C . 雪是小水滴凝固形成的,雪熔化需要吸热,所以雪后寒 D .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只有温度足够低时水蒸气才能凝华,所以霜前冷
  • 7.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如图乙所示图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 冰是晶体 B . 冰的熔点是0℃ C . 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分钟 D .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 8. 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发光,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
    A . 太阳 B . 月亮 C . 萤火虫 D . 霓虹灯
  • 9. 通过下列活动及观察到的现象不能得出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是( )
    A . 晴天,洒水车洒水时看到的彩虹 B .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出现彩色的光带 C . 白天,看到彩色焰火 D . 在自然光的条件下观察到彩色的鹦鹉
  • 10. 利用下图所示的实验,可以发现红外线的存在。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呈现效果,以下做法可行的是(   )

    A . 在三棱镜放一张红色的滤色镜 B . 将白屏换成红色的 C . 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 D . 再增加一只三棱镜
  • 11. 下列事例属于平面镜成像应用的是(  )
    A . 照相机镜头前加装滤色镜 B . 电焊工人焊接时带面罩 C . 牙医用镜子观察牙齿的背面 D . 小华戴眼镜矫正视力
  • 12. 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一张卡片(卡片上孔的尺寸约为1厘米),另外手中还有一张没有孔的卡片,在探究光斑的形状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进行了如下三个操作:①将有孔的卡片置于白纸上方约1米处,让太阳光透过不同的小孔,观察白纸上光斑的不同,可研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形状有关;②保持卡片到白纸的距离不变,用另一张卡片覆盖住左边的三个孔,并慢慢向右移动逐渐遮住菱形的小孔,观察光斑的变化,研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的大小有关; ③用另一张卡片覆盖住右边的三个孔,只留下圆形的小孔,将卡片慢慢靠近白纸,观察光斑的变化,可研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孔到白纸的距离有关。其中错误的有(   )

    A . B . C . D . ②③
二、填空题
  • 13. 在探究固体能否传声时,小明和同桌在课堂上用衣服架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同桌用铅笔轻轻敲两次衣服架。小明第一次听声音的方式如图所示,这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他第二次听声音则是将手指堵住耳朵,这次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传递的,听起来像寺庙中大钟发出的。这个现象说明且效果较好;由此,他理解了用音效较好的手机录一段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播放出来后感觉与直接听到的声音(相同/不相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 14. 小明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广口瓶内,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1. (1) 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  )
      A . 手机声音的响度太大 B . 手机声音的频率太高 C . 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D . 插入广口瓶中导管不足够长
    2. (2) 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小明发现听到的手机声音的音调(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 (3) 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填“不能听到”、“还能听到微弱的”)手机声音。从实验现象结合科学方法的运用,(填“可以”、“不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 15. 在试管中加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吹气,则试管中的(选填“玻璃管”、“管中的水”或“水面上方空气柱”)会而发声。小华用几只试管制作了试管乐器。调节水面高度后,用嘴贴着试管口吹气,能分别吹出“1(Do)”、“2(Re)”、“3(Mi)”等三个音调,则与这三个音调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小华还发现,不用嘴吹,用筷子轻敲三只试管边沿,它也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次发声的声源是.

  • 16. 小明探究光的传播时做的一个实验,他在家中的空水缸中倒入水,再在其中倒入了大量的盐,过了几天,他让一束激光射入盐水中,光路如右图所示,图中光线沿(填直线或曲线)传播,原因可能是,这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介质应当具有的特点。实验中,小明为了能清楚的在水中呈现出光路,可以

  • 17. 小明想探究“不同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所用设备如图所示。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A.让小明边听声音,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方案B.让小明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及数据如下表格所示:

    材 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材 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m

    1.2

    0.8

    0.5

    响度

    较响

    较响

    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理由是

    由表格中数据,可将待测材料隔声性能按从好到差进行排序,依次是

  • 18. 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一会儿后,发现图甲所示实验中,会有大紫色气体出现,这是甲中的碘颗粒因热(填“吸”或“放”)而;图乙所示实验中,出现了少量的液态的碘,它是由于固态碘而产生的。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汽都会发生,成为黑色小颗粒,附着在玻璃壁上,此过程要热(填“吸”或“放”)。

三、实验题
  • 19.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

    1. (1) 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选填“A”或“B”);
    2. (2) 安装好实验器材后,为缩短实验时间,小明在烧杯中倒入热水,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3. (3) 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①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

      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丙中图(选填“C”或“D”);

      ③请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丁所示坐标系中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4. (4) 通过这次实验,小明发现了水沸腾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请你帮他写出:

      ;②

    5. (5) 用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质量相同的不同的液体。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观察到两种液体开始沸腾的时间有先后不同。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20.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关键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经过观察、思考,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探究。

    1. (1) 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 (2)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明应该进行如下操作: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某一位置看上去/任一位置看上去都)观察到A的像与B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3. (3)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拿走棋子B,将一块不透明的白板放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从棋子(A/B)侧观察白板,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填“实”或“虚”)像;
    4. (4) 拿走白板,他将棋子A向玻璃板靠近2cm,再将棋子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比较,他发现棋子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 cm,同时发现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 (5) 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对实验观察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 21. 如图所示,把一个装有少量水的高脚酒杯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按住高脚酒杯的底座,将另一只手的手指后沿着酒杯的杯口边缘摩擦(手指不要脱离杯口),使其发出声音。实验中观察到当高脚酒杯中的水变多时,听到的声音的(响度/音调)会变

  • 22. 在素有“火洲”之称的新疆,坎儿井是劳动人民发明的地下灌溉工程,它可以有效的减少水份的渗漏和蒸发,试说出其能够减少蒸发的两个理由: 、
  • 23. 小华在一只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已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发现液态乙醚“消失”了。乙醚“消失”的真正原因是发生了现象(填物态变化名),此过程需要(填“吸热”或 “放热”)。要让液态乙醚重新出现,只需(填“外拉”或“压缩”)活塞。

  • 24. 如图所示,小明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操作过程中他还在B纸片上看到了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 25.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性质制成的.如图所示,是一只体温计,使用时,它(可以/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图中是某同学在医院体检时测量体温时的示数,温度计显示该同学体温为℃。水银的凝固点为-39℃,而我国北方的最低气温达到-51.5℃,此温度下的水银呈(填“固态”“液态”或“气态”),所以在寒冷的北方(填“能” 或“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 26. 用纸锅也能将水烧开。如右图所示的纸锅,盛放一定量的水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水沸腾了,但纸锅却并没有被点着。这是因为水加热到沸点后,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温度(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使盛水的纸锅的温度因为(选填“低于”或“高于”)着火点而不会燃烧。

  • 27. 小华同学在学习了《汽化和液化》一节后,在家中用酒精棉球涂于自己的手背上,她发现,手背上感到凉凉的,一会儿后,酒精消失了。酒精消失,说明它从态变成了态。小华根据此观察得出结论:酒精汽化需要吸热。你认为小华做出该结论合理吗?,理由是
  • 28. 小华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用温度计每2min测一次温度,温度计示数情况如图所示。

    1. (1) 用平滑的曲线把各温度计上的标记连接起来。
    2. (2) 从曲线中可以发现热水降温特点是
四、作图题
  • 29. 按要求作图(要求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1. (1) 在图甲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2. (2) 如图乙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3. (3) 如图丙所示,室内一盏电灯通过木板隔墙上的两个小洞,透出两条细小光束(如图甲),请根据这两条光束的方向确定室内电灯的位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