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 /期末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08 古诗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12-28 浏览次数:456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2020三上·期末)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 (1) 下面加点的“度”,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根据你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解释。(4分)

      ①量好的尺码  ②测量

      其足(    )          吾忘持(    )

    2. (2) 翻译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3. (3) 文中多次出现“之”字,读句子,写出“之”的意思。

      ①而置其坐 

      ②反归取 

      ③何不试以足 

  • 2. 课外阅读。

    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操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知其轻重。

      使水原痕。

    2. (2) “欲知其轻重”中的“其”指的是
    3. (3)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置 象 于 船 上 刻 其 水 痕 所 至。

    4. (4) 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
  • 3. 专项阅读。(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文章的意思)

    雪人

        大雪之后,庭中积雪数寸。群儿偕来 , 堆雪作人形,目张 , 口开,肢体臃肿 , 趺坐如僧。有顷 , 日出雪融。雪人亦消瘦,渐化为水矣。

    【注释】①偕(xié)来:都来,一起来。②臃(yōng)肿:肥大而笨拙,不灵活。③趺(fū)坐;盘腿而坐。

    1. (1) 请把文中描绘雪人形象的句子画上横线。
    2. (2)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目张:      ②有顷:

    3. (3) 我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    )。
      A . 雪后,孩子们打雪仗的场景 B . 雪后,孩子们堆雪人的场景
  • 4.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_______石_______瓮_______之,水迸,儿得活。

    1. (1) 将下面的词语准确地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破    持    击

    2. (2) 给下面加下划线的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填序号)

      水中(    )①méi    ②mò

      Ⅱ儿活(    )①de    ②dé

    3. (3) 照样子,用组词的办法理解文言词语。

      群:一群。

      戏:    没:    众:    石:

    4. (4) 照样子,用现代词语解释文言词语。

      足:脚。

      登:    去:

    5.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群”“一登瓮”中的“儿”都是指落水的那个儿童 B . 得活”,这里的“儿”是指司马光 C . 皆弃去”,这里的“众”是指除司马光和落水儿童以外的人
    6. (6) 一个小孩跌入瓮中,司马光是怎么做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并说说它的意思。
  • 5.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 , 百花零落 , 惟菊独盛。

    【注】①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的意思。②赭(zhě):红褐色。③耐:受得住,禁得起。④既降:已经降临。既:已经。降:降临。⑤零落:凋零、凋谢。⑥惟:只有。

    1. (1) 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其:    A.它的    B.他们    C.那个

      ②如:    A.依照、顺从    B.像,相似    C.比得上,及

      ③或:    A.有的    B.或许    C.稍微

    2. (2) 作者从四个方面描写了菊。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之情。
    3. (3) 为了写菊耐寒的特性,作者用了的修辞手法,“百花”指的是
    4. (4)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菊花生性很耐严寒,当严霜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依然盛开。赞美了菊花的精神。
  • 6.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道边苦李

        王戎七岁,尝(曾经)与诸小儿游(游玩),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各位)儿竞(争着)走取之,唯(只有)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确实这样)。

    1. (1) 读画线的句子,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标上“/”。
    2. (2) 根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释,给句子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A.王戎七岁时,尝试着跟小伙伴们游玩。

      B.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游玩。

      C.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游泳。

      ②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A.(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B.(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断了。

      C.(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3. (3) 用横线画出文中说明王戎不去摘李子的原因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 7.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董遇谈“三余”勤读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遏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 (1) 对“或问‘三余’之意”中“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也许 B . 有的人 C . 或者 D . 有时
    2. (2) 以下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 .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翻译:有个人向董遇请教,董遇不肯教。 B . 遇言:“当以三余。”翻译:遇到他说:“应当用‘三余’的时间。” C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翻译: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D .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翻泽: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是农时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
    3. (3) 读了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8.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今日天阴 , 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 , 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注】①今日:今天。②天阴:天空阴沉。③晓:早晨,清晨。④渐:逐渐。⑤止:停。

    1. (1) 先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划六处,然后有节奏地读一读。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2. (2) 解释划线的字词。

      ①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丝。

      晓雾:;如:

      ②天晚雨止 , 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雨止:;初出:

    3. (3) 本文描写雨前情景的句子是:。描写雨中情景的句子是:。描写雨后情景的句子是:
    4. (4) 本文描写的雨是(    )
      A . 暴雨 B . 大雨 C . 中雨 D . 小雨
  • 9. (2019三上·余杭期末) 读《守株待兔》,回答问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树桩露出地面的树根。②走:跑。③来(liě):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④冀(jì):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

    1. (1) “宋人有耕者”中的“耕者”指的是的人。
    2. (2) 根据注释想想《守株待兔》一文的大致意思,然后用横线画出兔子是怎么死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最能体现耕者愚蠢的句子。
  • 10.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 (1) 这个故事是讲的故事。故事的结果是赢了。
    2. (2) 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二、诗歌鉴赏
  • 11. (2019三上·嘉陵期中) 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
      A . 宋·叶绍翁 B . 唐·杜牧 C . 宋·苏轼
    2. (2) 诗中“坐”的意思是(    )
      A . 乘;搭 B . 背对着某一方向 C . 因为
    3. (3) “           ”应填的诗句是(    )
      A . 白云生处有人家 B . 白云深处有人家 C . 江上秋风动客情
    4.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
      A . 对深秋山林美景的喜爱 B . 对祖国的热爱 C . 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 1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 (1) “溪流过山头”,诗句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是(    )
      A . 清:冷清 B . 碧:碧绿 C . “碧”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2. (2) “空水澄鲜一色秋”中,“空水”的意思是,“澄鲜”的意思是
    3. (3) 下面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十里:十五公里 B . 悠悠:悠闲自在的样子 C . 一色秋:溪水和秋天融为一色
    4. (4)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 (5) 作品题为“秋月”,文中却没有一个“月”字,作者是如何表现秋月主题的?
  • 13. 补全古诗《夜书所见》,完成习题。
    1. (1) 补全古诗《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秋风动客情。

      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

    2. (2)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3. (3) 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4. (4) 这首诗是代诗人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的思想感情。
    5. (5) 诗中“挑”的意思是,“促织”就是。作者看到,料想,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6. (6) 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 14. 把下列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                         一日还。

    两岸猿声                         万重山。

    1. (1) 补全古诗。
    2. (2)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诗人,被后人誉为
    3. (3) 写出下列字在诗中的正确读音。

             还        重

    4. (4) 《望天门山》也是这首诗的作者写的,诗的后两句是:
  • 15. 补充诗句,完成练习。

    所见

    牧童骑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林樾。

    意欲捕___________,___________闭口立。

    1. (1) 补全古诗。
    2. (2) 牧童“闭口立”的原因是(用诗中原句回答)。
    3. (3) 全诗刻画了一个(   )的小孩儿形象。
      A . 工于心计 B . 调皮捣蛋 C . 天真烂漫
  • 16. 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填空。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歌写了西湖  和 的景象,还以比西湖,形象地写出了的美,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 (2)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描写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 . 次句描写雨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 . 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山色尤其秀美。 D . 诗人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 17.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泛西湖

    [宋]苏载

    无边水茫茫,

    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

    注释:①泛:漂浮,泛舟。②菰(gū):生长在浅水里的草本植物,开紫红色的花。③蒲(pú):香蒲,一种草本植物。

    1.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 B . 这首诗写的是月落之时的西湖夜色 C . 这首诗与《饮湖上初晴后雨》不同,给人清新、雅淡、恬静的美感
    2. (2) 从这首诗的哪一句可以看出船正在行进之中?请写在下面。
  • 18.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1)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描写的是季的景色。
    2. (2) 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声色相间运用得十分巧妙。其中“动”指的是,“静”指的是,“声”指的是,“色”指的是
    3. (3) 对诗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B . 最后两句点明了山间是王孙们的心志所在。 C . 全诗反映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 19. 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人看到了:

    诗人听到了:

  • 20. 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 (1) 先写出下划线字的意思,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乡为异客,每佳节倍思亲。

      独:     异:     逢:

      句意:

    2. (2) “遥”字让我体会到,“少一人”少的是
    3. (3) 读了这首古诗,我体会到了诗人的________思想感情。(   )
      A . 喜爱秋天 B . 思念家乡和亲人 C . 喜欢登高望远
    4. (4) 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在重阳节这天,你想对远在他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
  • 2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望天门山

    唐________

    天门________江开,

    碧水东________。

    两岸青山________,

    ________一片日边来。

    1. (1) 把古诗作者及内容补充完整。

      望天门山

      天门江开,

      碧水东

      两岸青山

      一片日边来。

    2. (2) 这首诗中,诗人用哪些动词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
      A . 断    开 B . 流    回 C . 出    来
    3. (3) 用“/”给诗歌划分出朗读节奏,并试着读几遍。
    4. (4) 请用自己的话说出前两句的意思。
    5. (5) 试着画出天门山的奇景。(提示:回忆一下诗中都有哪些具体的景物)
    6. (6) 根据李白写山水的诗句,选择相对应的古诗题目。

      A.《独坐敬亭山》    B.《早发白帝城》    C.《望庐山瀑布》

      ①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22. 课外阅读。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1) 头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多选)
      A . “足”字写出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 B . “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 C . 这两个字表现了诗人依恋不舍的心情。
    2. (2) “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正常语序应为( )
      A . 丰年留客鸡豚足 B . 丰年留客足豚鸡 C . 丰年鸡豚足留客
    3. (3) 诗中广为传诵的名句是(    )
      A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B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4. (4) 选择诗句填空。

      A.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①本诗中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一句是(    )

      ②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热闹情景的句子是(    )

      ③写作者主观心境的句子是(    )

    5. (5) 本诗的线索是     , 全诗句句紧扣“     ”字来写,因而主线突出又层次分明。(   )
      A . 游踪;游 B . 所见;游 C . 所感;游
  • 23. 课外阅读。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 (1) 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    )
      A . 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上千寻塔 B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 (2) 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     , 又比喻     。(    )
      A . 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B . 千寻塔的最高层、山的最高处
    3.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A .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B . 心中有着愤怒和不甘的情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