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摸底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15 浏览次数:94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说:“废常尚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日“尚法而不尚贤”。下列言论与之属同一学派的是 ( )
    A .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B . 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 C . 入国而不存其士,别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 D .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 2. 晋人傅咸曾写道:“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灏,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关于材料所涉及的技术成果,说法正确的是 (    )
    A . 直接预示了资本主义的到来 B . 唐代经海路传播到阿拉伯 C . 东汉时已经使用十分的普遍 D . 要经过打浆、抄纸等流程
  • 3.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魏晋以后,九品中正制得以司人物之柄。皆考之以里用之毁誉,而试之以曹掾之职业,然后伸之入各王官,以阶清显。”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 ( )
    A . 正式创立于魏晋时期 B . 注重考核官员实际能力 C .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 . 考试选拔程序有失公平
  • 4. 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强国御辱“有用”的东西。甲午战后, 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馆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据此可知,“博物院” ( )
    A . 其发展与中国历史进程变迁相关 B . 体现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C . 主要为了展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D . 是中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表现
  • 5. 1899年,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次年就盈利5万两白银,以后逐年以较大幅度增长。继大生纱厂之后,他又创办了广生油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资生治厂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张謇创办的这些企业 ( )
    A .   使近代工业布局走向合理化 B . 说明中国晚清商战意识的开始 C . 是经济民族主义的生动体现 D . 抵制了外来资本主义经济入侵
  • 6. 1921年,北京大学预科招生文言译白话的题目取材《世说新语》,白话译文言题目取材《儒林外史》,标点文章题则选了《稼轩词》,这些选材都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这说明当时的北京大学 (    )
    A .   挑战正统观念的精神 B . 实行兼容并包方针 C . 倡导民主科学的思想 D . 倡导文学的通俗化
  • 7. 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政治形势时说:“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据此推断,此后 (    )
    A . 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 . 中共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D .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
  • 8. 毛泽东在谈到某宪法时说:“我们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关于该宪法说法正确的是 ( )
    A . 确立了沿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B . 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 .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领 D . 表明过渡时期在我国的结束
  • 9. 下图为1949-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据图可知 (    )

    ——据蔡继明、刘澜《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

    A . 呈现出缓慢低速增长趋势 B . 按同一增长率递增 C . 受“左”倾思想影响下滑 D . 城乡增长比例失调
  • 10. 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的领导人和外交家们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在外交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的演出。下表是关于新中国对外关系的策略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

    选项

    策略

    史实

    A

    “另起炉灶”

    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C

    “求同存异”方针

    1955年,促进日内瓦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

    全方位外交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A . A    B . B    C . C    D . D
  • 11. 下表为部分关键年份英国主要经济部门的总收入(单位:万英镑)的变化情况.这种变化造成的主要政治影响是 (    )

    A . 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B . 加强了英国国王的经济力量 C . 英国国王开始“统而不治” D .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
  • 12. 卢校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说:“凡是人所制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掉:只有大自然刻画的特征才是不可磨灭的,然而大自然是从来不制造什么国王、富和贵族的。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
    A . 人民主权、天赋人权 B . 天赋人权、民主共和 C . 社会契约、自由平等 D . 人民主权、自由平等
  • 13. 2019年4月10日21点整,全球六地的天文学家召开全球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拍摄到黑洞的照片。现代物理学中的黑洞理论正是建立在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的基础上。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通过广义相对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B . 黑洞现象成功证明狭义相对论的预见性 C . 相对论第一次阐述了与物质分布相联系的思想 D . 相对论使人类开始进入到了微观领域观察世界
  • 14. 马克思不但宣称他已经发现并解释了社会运动的规律,而且还确信这些规律表明了恰恰是那些没有权的人们一一工人阶级能够而且将改变社会。他们将通过革命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马克思认为这一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是令人向往的,而且是不可免的。据此可知 ( )
    A . 科学社会主义是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B . 指明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关键 C . 它系统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D . 马克思主义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
  • 15. 某一流派认为,个人无法改变世界,因此作品表现出题废、玩世不恭的倾向,着力表现“诚实的意识”,他们肯定美好的东西存在,但不愿用那种极为善良又简单的眼光认识世界,社会的不完美和恶势力的存在,给人类带来灾难,因而强调从“着魔状态下清醒过来”,更强调“认识你自己”。下列作品与该流派一致的是 ( )
    A . 《巴黎圣母院》 B . 《人间喜剧》 C . 《老人与海》 D . 《等待戈多》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郡县制经历了从秦汉到明清的演进,对古代的政治统治和当代中国地方治理均有深远影响。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别,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人员众多,但塔顶是至高无上、独揽大权的皇帝。

    一一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材料二 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枕头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

    一一摘编自罗志田等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

    材料三 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图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化、路、州、县的官员出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因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秦汉郡县制的特点。
    2. (2) 据村料二,指出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3. (3) 据村料三,分析宋代“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
    4. (4)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
  • 17. 根植于西方文化土壤中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表现为不同的特征及其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亚里士多德说:“人的最高的善是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它揭示了人的地位、业及其历史作用。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首先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确立了人以及人的意识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和价值。

    一一摘编自邓阿宁《中西人文精神传统之比较》

    材料二  这一时期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要求运用人的理智,反对育从;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人性;道德观念上提倡放纵,反对自我克制:要求“公民道德”,认为事业成功及发家致富就是道德行为,提倡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摘编自杨寿堪《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

    材料三  人文主义者普高认为是上帝置人于世界的中心,予人以自由意志,而启蒙学者则从自然规律和人的本性来论证人的解放的合理性,在他们看来,人生来就是平等、自由的,这是天赋予人的权利,谁都无权剥夺。

    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资产阶级而言,“平等”的要求只是局限于“市民”范围之内,但与之不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主张把平等扩大到一切人,要求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主张政治自由和共和国。尽管对自由、平等、共和国的具体理解在两个时代不尽相同,但其在反对专制、要求民主方面是一致的

    ——摘编自陈娜《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流变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归纳两人思想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句名言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2. (2) 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的人文精神。并分析其思想带米的积极影响。
    3. (3) 据材料三,指出启蒙思想家对人文精神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发展的根本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基本特征。
  • 18. 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的影响总是正负参半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換的结果一一从人类观点视之一一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近行。

    一一摘编自[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迎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高潮。过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居民将英秽等生活垃圾直接倾入河中,固体废弃物的增加使街道的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各种生活生产污染为病原体营造出绝佳的寄存场所,为传染病大规模爆发埋下隐患。自由放任主义影响下的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对各种城市问题持漠视态度,致使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陷入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中,城市中后的卫生防疫指施导致死亡率居高不下。

    一一摘编自(美)洛璃・克菜门《美国公共卫生》

    材料三 清末新改中建立起卫生行政制度,并初步形成了卫生法律体系,以1911年东北鼠疫治理为契机,以防疫为主的公共卫生开始从无到有从地方性立法向国家性立法过渡。

    ——摘自王其林《中国近代公共卫生法制研究1905-1937》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哥伦布大交换中病毒传播的因素。并分析大交换对世界的积极响。
    2. (2) 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疾病传播快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3. (3) 据材料三,分析清末公共卫生制度的特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针对当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应从哪些方面考虑加强卫生建设工作。
  •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从顶峰上走下来,白人殖民地完成了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成为英联邦中与英国平等的伙伴,亚洲非洲各附从殖民地的民族主义也开始抬头了,印度开始离心,民族主义运动一浪高过浪。第二次世界大战推进了所有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潮流,英帝国的末日也即将来临了。

    ——摘编自钱乘且、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 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一直掌握着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包括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等政治、经济组织以及战后世界金融体系,都是在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

    ——摘编自颜旭《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单边主义一度大行其道,美国不顾包折西欧主要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反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世界多极化趋势似乎受挫。美国学者克劳斯・海默在90年代初宣称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时刻。

    ——摘编自人民网学术论坛《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上半叶“英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发生的变化。
    2. (2) 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用二战后初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美国单边主义形成的原因。你如何看待炎国学者克劳斯・海默所说“90年代初世外界进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时刻”这一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