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四中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法...

更新时间:2021-01-07 浏览次数:26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图为1870—1913年英、法、美、德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图,它有助于我们理解(    )

    A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后果 B . 苏联五年计划建设的成就 C . 一战爆发及战后世界格局出现的原因 D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各国的影响
  • 2. 科技的进步使大量新式武器运用于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对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  ②科技对人类生活只有促进作用

    ③科技的发展毁灭着人类                ④科技发展本身无害


    A . ③④  B . ①③ C . ①② D . ①④
  • 3. 下面哪一项能反映表格中五个历史名词之间的内在联系 ( )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②-④-③-①-⑤     C . ④-②-①-③-⑤ D . ②-④-①-③-⑤
  • 4.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表述是( )
    A . 孙中山创立了中国同盟会 B . 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D . 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 5.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
    A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 .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 6. 1912年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确定为民国元年。《革命》杂志第四期发行日为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如果按公元纪年换算应为(     )


    A . 1924年    B . 1925年   C . 1926年 D . 1927年
  • 7. 章开沅先生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三人“殊途同归”都是为了( )
    A . 推翻清政府 B . 实行君主立宪制 C . 挽救民族危机 D . 建立民主共和国
  • 8. 1905年,有一群中国人喊出了如下宣言:“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对这一宣言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宣言出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应该是兴中会政治纲领

    ③体现了民族独立的愿望             ④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 9. 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
    A . 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 B . 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 . 宣读婚誓,互抉约指,携手同归 D . 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 10. 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
    A .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 . 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 . 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暴力革命理论 D . 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 11. “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苏联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些政策弊端”不包括( )

    A . 经济计划统得过死 B . 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 C . 权力过于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 D . 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
  • 12.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 . 都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 . 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 C . 都巩固了工农联盟 D . 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13. (2018九上·兴海月考)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对马克思这句话本质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入侵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生产力   B . 入侵导致印度自然经济瓦解 C . 入侵使机器纺织代替了手工纺织  D . 入侵摧毁了印度的传统手工业
  • 14. 以下关于埃及华夫脱运动兴起的背景,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 B . 埃及资产阶级力量在一战中得到壮大 C . 一战后,英国继续在埃及维持殖民统治 D . 埃及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并发展为华夫脱党
  • 15.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
    A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 新文化运动的兴 D . 中华民国的成立
  • 16.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某校学生决定编排历史情境剧《红旗飘扬》.其中有一场景与历史史实不符,请帮忙找出来(  )       

    A . 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 . 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 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 D . 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
  • 17. 战争教育了人们,人类在血与火的教训中探索着和平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05年至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战略地区引发的局部冲突表

    起止时间

    主要国家

    争夺地区

    局部冲突

    1905年-1911年

    德、法等

    大西洋与地中海地区之间的咽喉要地

    摩洛哥危机(北非)

    1908年-1909年

    俄、奥匈、德等

    巴尔干半岛

    波斯尼亚事件(巴尔干半岛)

    1912年-1913年

    俄、奥匈等

    巴尔干半岛

    巴尔干战争(两次)

    ——《图说欧洲史》

    材料二:1914年8月,当战争爆发时,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注:指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

                                                                    ——《全球通史》

    材料三:战后,德法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英国一直在国际事务中寻机打压法国;意大利身为战胜国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但因战争损失惨重,为强权的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志在远东、急于扩张的日本与在这一地区有重大利益的美国矛盾加剧等。

    ——《图说欧洲史》

    1. (1) 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分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哪一战略地区争夺最为激烈,并推断一战的性质是什么。
    2. (2) 你同意材料二中德国官员的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3. (3) 根据材料三,说说此次世界性战争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4. (4) 当今世界,美日韩军事同盟正在中国周边制造“亚洲的火药桶”,并在中国周围军演不断,请你以史为鉴,设计一条宣传语,呼吁世界和平。
  • 18. (2017九上·镇海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历史学家费正清

    材料二: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在他之后,一批进步人士积极响应,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

    1. (1) 材料一中的“它”是指哪一事件?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
    2. (2) 材料二中“洒水清道”的“他”是谁?请用史实证明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之间有什么联系?
    4. (4) 两次运动的不同结果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