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名校联考(...

更新时间:2020-12-17 浏览次数:16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孔子把“孝顺父母、顺从兄长”作为仁的根本,孟子认为“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反映出(   )
    A . 儒学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B . 孔孟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 C . 儒家思想治国安邦的理念 D . 家庭伦理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 2. 《东观汉记》载:“光武闵伤前代权臣太盛,外戚.与政,上浊明主,下危臣子,后族阴、郭之家不过九卿.亲属荣位不能及许、史、王氏(指名门望族)之半耳。”可见,光武帝由前代兴衰得出的教训是(   )
    A . 警惕母族亲属干政 B . 完善君主专制体制 C .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 D . 削弱地方豪强特权
  • 3. 有学者指出,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 . 孝文帝改革废除了汉族的旧俗 B . 胡服禁令遭到了各族的反对 C . 民族交融是孝文帝改革的基础 D . 汉族与少数民族交往较密切
  • 4.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把豪强隐占的户口搜查出来,使这些原先为豪强地主专有的剥削对象,变为国家的纳税户。这种做法(   )
    A . 有效发挥了地方的自治作用 B . 铲除了豪强横行乡里的弊端 C . 避免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 .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 5. 北宋朝廷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转运司和安抚司。两司同为地方高层行政长官.这使得全国各县行政组织同时受到多个上级机构的指挥与管理。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 提升地方行政效率 B . 加快国家大一统步伐 C . 强化中央政府权威 D . 推动各机构有效运转
  • 6. 宋神宗时期(1068-1085年),曾有“边臣建开拓之议”.大臣张方平则说:“澶渊之克,遂与契丹盟,至今人不识兵革,可谓盛德大业。”由此可知(   )
    A . 君臣高度认可与契丹结盟 B . 澶渊之盟影响北宋内部团结 C . 张方平反对边境重燃战火 D . 西北边境实现长期和平稳定
  • 7. 元朝的高层政区(行省)由左承相、平章、左承、右承、参知政事等官员分掌各类行政事务,军事与财赋尤不得集于一人。此规定的意图是(   )
    A . 加强对地方权力的控制 B . 扩大官员处理政务的权限 C . 全面革新地方行政制度 D .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
  • 8. 南宋文人葛洪在《涉史随笔》中说:“古称良、贱者,皆有定品,良者即是良民,贱者率皆罪隶。今之所谓奴婢者,概本良家,既非气类之本卑,又非刑辟之收坐,不幸迫于兵荒,陷身于此。”这表明在宋代(   )
    A . 世袭贱民身份略高 B . 依附关系趋向多元 C . 等级制度遭到破坏 D . 奴婢来源发生变化
  • 9. 在金太祖的授命下,“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这表明女真文的创设(   )
    A . 推动了金朝国家体制的完善 B . 体现了汉族书法艺术的扩展 C . 推动了金朝学校教育的发展 D . 折射出民族交融的深度发展
  • 10. 永乐年间,五军都督府设立内监监督府事。其巡视边塞、大军出征四方都由太监负责监军,其他如皇庄、矿税、上供、采造等事,也都由太监负责。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 说明宦官军事才能卓著 B .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 C . 反映出官僚机构的膨胀 D . 推动了军权的规范运作
  • 11.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首先向国王、头人等宣读皇帝诏书,赏赐大批物品,然后才展开贸易活动,甚至派小船往偏僻处去贸易。船队总是满载着各种奇货重宝和珍禽异兽等货物而归。这说明郑和船队(   )
    A . 兼具外交和贸易使团双重性质 B . 使明政府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C . 推动了明朝统治范围的扩展 D . 引发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
  • 12. 清军人关后,清政府对藏传佛教大喇嘛制定职衔、名号制度,成为国家制度的部分。到清代中期,蒙古地区的寺庙有1800余座,喇嘛人数达到15万人。这说明清代(   )
    A . 佛教基本实现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B . 宗教被纳入国家礼制范畴 C . 蒙古地区风俗习惯发生重大改变 D . 朝廷推崇佛教治国的理念
  • 13. 有学者指出,在乾隆朝岁入增加的背后,是捐输、商人报效、盐斤加价甚至卖官鹭爵等收入来源,这对国家和社会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该评论实质上反映出(   )
    A . 盛世景象下潜伏着危机 B . 穷兵黩武导致财力衰竭 C . 财政增收阻碍社会发展 D . 吏治腐败销蚀统治根基
  • 14. 明朝实行“开中制”(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山西有幸成为“试点之区”,加上巨大的市场需求,晋商发展势头迅猛。材料反映出晋商(   )
    A . 经营的商品范围较为狭窄 B . 借助国家政策调整的契机而勃兴 C . 崛起得益于巨大的市场需求 D . 在长途贩运贸易中起到引领作用
  • 15. 有学者指出,王阳明要人们“致良知”以期消解社会矛盾而统一于心灵的“无对”,这起着一种反个性斗争的麻痹人们头脑而甘于妥协的奴婢作用。据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   )
    A .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 . 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 C .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 . 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将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政权产生和臻于成熟的必然措置,没有行政管辖,国家就不具备存在的必要条件。夏、商曾经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都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意味着地方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从秦代开始,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属郡,并建立起一套从郡县到乡里什伍,层层控制而又十分严密的地方统治网络。秦以后的地方职官设置及管理方式,始终是依据这个基本原则而发展和修订充实的。

    ——摘编自柏桦《中国古代地方职官设置与管理智慧》

    材料二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将“三北”变成和平的边疆;把横行大草原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拉近了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族的距离,密切了汉满民族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2000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夏商周以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趋势及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改变时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术明,上下各安其位。“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如果断案不依法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在王安石看来,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虽然王变石变法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摘编自胡昊宇《论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等

    材料二  南宋儒学家多斥责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认为它“于学不正”“杂糅佛道”,强调废祖宗法令“遂致邻敌外衡”“中原陷没”“皇舆僻寄于东吴”。而陆九渊作《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予以回应,称:“公以盖世之英,绝俗之操,山川炳灵,殆不世有”“指陈时事,剖析弊端,枝叶抉竦,往往切当”“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陆九渊的文章并未涉及北宋灭亡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有把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

    ——摘编自李华瑞、水潞《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有利条件及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九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态度。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某些地区自然经济还居于统治地位;在另一些地区,“五家之堡必有肆,十家之村必有贾,三十家之城必有商”,商业资本比较普遍地深入农村。由于南方的农产量和人口密度都比北方高,所以南方的商业也比北方繁荣。顺治时,姚延启做了一个对比:拓西北地广人稀,镇店市会有常期,商贩歇宿有定所。南方庐舍稠密,人烟辏集,贸易者趾接于途,往来者肩摩于道。”

    ——摘编自柯建中《略论明清时期小农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

    材料二  皇权社会末世.君主专制的弊害昭彰.市民意识初步觉醒.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那里,推进到‘“新民本”阶段。新民本思想家(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等)承袭民本论的基本元素(重民、恤民、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弘扬原始民主精义(众议、禅让、公天下等),吸纳中古非君、罪君的犀利批判精神,采取明代书院品议朝政之风,将先秦以来与尊君论相反而又相成的民本论提升到新阶段。

    ——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本”思想形成的背景。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开启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学、数学与地理学向近代科学的演进,促进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明末,社会危机加剧,士大夫阶层开始时空谈心性的理学进行反省与批判。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不仅丰富了士大夫们的知识,开拓了其视野,而且促进了其向经世致用理念的擅变,为清代朴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西学的传入,还冲击了“华夏中心”和“用夏变夷”的传统观念,促使士大夫阶层开始面向世界。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口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民生财计大有利益”。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施威、王思明《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末期科学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