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0-12-24 浏览次数:1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综合
  • 1. 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学校组织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证古泽今一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下面是展览“前言”中的部分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商朝王室用于卜记事而在龟甲兽骨上①刻的文字。1899年,王懿荣无意间发现了一种叫龙骨的药材上刻有图形文字,经推断正是商代王室使用的文字。甲骨文得以发现。这些文字,埋①  (藏/葬)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融化在中国人的血液里,生成了最深沉、持久的力量。

      作为我国迄今可见最早成体系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文字体系,一脉相②  (成/承),绵延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并对中国人的价值认同、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甲)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表明了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注:①(契)用刀雕刻。

      ①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占(zhān)   契(qì)

      B.占(zhān)   契(qiè)

      D.占(zhàn)   契(qiè)

      C.占(zhàn)   契(qì)

      ②结合语境,在①②处依次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藏     ②成

      B.①藏     ②承

      C.①葬     ②成

      D.①葬     ②承

      ③下图是“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的宣传海报。结合本次展览“前言”的内容,你认为“证古泽今”在这个情境中具体指的是

      ④在(甲)处填入一句承上启下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骨文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B.甲骨文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C.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D.甲骨文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2. (2) 作为此次参观活动的志愿讲解员,小明同学拟写了下面一段讲解词。在讲解词(甲)(乙)两处分别填入短语和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次展览包括“契文重光”“契文释史”“契于甲骨”三个单元,通过近190件甲骨、青铜、书籍实物构成的叙事链条,讲述甲骨被(甲)的惊世过往,重温甲骨文背后的商周文明,致敬甲骨学者们的卓越成就(乙)通过晨览叙事,甲骨文中传承的文化基因为人民群众所感知,成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和构筑民族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

      A . (甲)发现与发掘    (乙)分号 B . (甲)发掘与发现   (乙)句号 C . (甲)发现与发掘    (乙)句号 D . (甲)发掘与发现   (乙)分号
    3. (3) 小康同学将目光投向了甲骨背后的人物,其中包括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甲骨四堂”之——郭沫若。了解人物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关于他们的更多资料。结合他从网上查到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王懿荣简介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八国联军攻破京城,王懿荣万念俱灰,告诉家人:“吾义不可苟生!”挥笔写下绝命词后,投井殉节。

      (材料二)书法作品

      王懿荣《绝命词》                       郭沫若《十六字令》

      ①(材料一)中“吾义不可苟生”,让我们想起战国时期思想的“舍生而取义”。

      ②下列对(材料二)书法作品的欣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命词》用篆书写就,瘦劲挺拔

      B.《绝命词》用楷书写就,一波三折。

      C.《十六字令》具有行书的特点,端庄方正。

      D.《十六字令》具有草书的特点,自由飘逸。

    4. (4) 参观活动结束,老师要求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本次参观活动,完成小题。

      ①下面是四位同学分别写下的参观感受,其中语言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天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是3000年前甲骨文基因的延续。

      B.片片甲骨,带我走进了汉字的童年,让我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C.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这一点不由分说。

      D.甲骨文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文献遗产,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灿烂的瑰宝。

      ②留言册上的一则留言“因为刻骨,所以铭心”引发了大家的赞叹。请结合本次参观,说说这则留言的妙处:

二、句子默写
  • 2. 默写。
    1. (1)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2) ,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3. (3) 说到怀人思乡,你能联想到的一联古诗是“。”
三、诗歌鉴赏
  • 3. 阅读《渔家傲·秋思》,完成小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 (1) 这首词是古代边防军人感怀之作。上片突出描绘塞下的荒凉,目之所及,“”勾勒出傍晚时分壮阔苍茫的战地景象;下片着力抒情,既抒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也借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将军与征夫的之志。
    2. (2) 这首词借景与物寄寓了丰富的内心情感。请从词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种景或物,并简要说明它带给你怎样的内心感受。
四、课内阅读
  • 4. 阅读《岳阳楼记》,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都都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 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丙)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1) 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增其旧/因地宜   巴陵状/引人入 B . 巫峡/情达理   山岳形/滋暗长 C . 暮冥冥/日西山   春和明/触生情 D . 心旷神/然自乐   宠辱忘/白头
    2. (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内容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过了两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理解:之所以重修并扩建岳阳楼,并在楼上雕刻唐代先贤和今人的诗赋,是为了纪念被贬官的膝子京在短时间内取得的政绩。

      (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翻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理解:作者认为,迁客骚人目睹阴雨连绵时洞庭湖上萧然的景象,会心生忧愁哀伤;看到皎洁的月光普照洞庭湖面时,又会无比欣慰与欢喜。

      (丙)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理解:范仲淹表明心迹,愿意像“古仁人”一样,超越个人的快乐与忧愁,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3. (3) “以天下为己任”是《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精神境界。结合下面三则(链接材料),分别说明这种精神境界在杜甫、柳宗元和苏轼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节选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链接材料二)

      元和中,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 , 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 , 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链接材料三)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汇于城下,城将败。轼曰:“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子厚)柳宗元的字。②(子本相侔)利息和本金相等。③(没)没收。④(佣)受雇的工钱。⑤(知)掌管,主持。⑥(涂潦)道路泥积水。⑦(侪chái)类  ⑧(锸chā)锹,⑨(沈)同“沉”,没入水中。

五、名著阅读
  • 5. 腰封也称“书腰纸”,是包裹在图书封面中部的一条纸带。其上可印与该图书相关的宣传、推介性文字,例如下面图片中印刷在《艾青诗选》腰封上的“向往光明与希望的伟大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为表格中的名著选择恰当的推介语。

    名著

    ①《水浒传》

    ②《西游记》

    ③《骆驼祥子》

    A.扶危济田,维护正气,替天行大道;快意恩仇,共赴忧患,情义比天高。

    B.如若不曾有过希望,失望便也不会那么彻底。即便是燃尽希望的绝望,也曾有过热血、毅力和梦想

    C.为救苍生负重担,矢志铭心金不换,跋山涉水修正果,纵使千险万滩又有何难。

  • 6. 金圣叹曾经说过:“《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位好汉,结合他的人生轨迹和英雄事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100字以内)
六、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豆各庄乡位于朝阳区东南部。其乡情村史陈列室建立于2016年。展馆通过村民提供的 实物、图片、文字集中呈现了豆各庄独有的民俗文化,用真实的物品反映出这一区域的时代变迁。2009年,陈列室筹备过程中,村民从家中拿来了具有时代特点的独轮小推车、炉子饸饹机以及医书、家语……这些展品,分别按照不同时代主题展示了豆各庄地区的农耕文化和历史变迁,让土生土长的豆各庄村民倍感亲切与自豪。村民王老爷子告诉记者:“这个陈列室里也有我捐的东西,现在孙女、外孙女都在国外留学,等她们回来,我一定要带她们来这儿看看,让她们知道家族和村里的历史。”

    (材料二)

    孙河乡的乡情村史陈列室用全息影像、VR虚拟现实等科技手段,再现了孙河乡的普日旧景。早在村子腾退之前,乡里专门请来拍摄团队,先航拍了全村整体现状,再深入每家每户拍摄老宅的全景照片,制作成VR影像。如今,当你走入陈列室,戴上VR眼镜,老村旧居就会立刻展现眼前:院子里的大槐树、墙上挂着的十字绣、厨房的大铁盆……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似乎都触手可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的使用,让老物件“①   ”了起来,亲切地再现了朝阳区东北部乡村的传统生活面貌。村民们也可以随时观看,回忆老家的点滴,慰藉他们离别的情绪。

    (材料三)

    隐藏在朝阳区北部一片果林里的崔各庄乡情村史陈列室,看起来更像是一小座②  , 走进院子里,三间平房映入眼帘,院子里石磨、碾子、水井、轱辘等一应俱全。展区每一间小屋都原汁原味体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特点和细节。参观者来到这里,可以亲自打水、喂鸡、磨制豆腐、浇灌果树、摘菜做饭,感受过去浓厚的生活气息。陈列室设计师吴运涛介绍道:“这里的一大特色就是体验式参观,用真实生活场景反映崔各庄的时代变迁,让远离过去生活的人们重新找到被封存的记忆,找到念想和寄托。”

    1. (1) 综合三则材料,说说你对乡情村史陈列室有了哪些了解。
    2. (2) 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活     ②特别的农家小院 B . ①动     ②特别的农家小院 C . ①活     ②普通的农家小院 D . ①动     ②普通的农家小院
    3. (3)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看出,朝阳区在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上的主要特点是展览形式、展馆数量

      (链接材料)2013-2018年朝阳区乡情村史陈列室数量变化

  • 8. 阅读《稻香》,完成小题。

    稻香

    侯发山

    ①过了5月,稻子刚开始扬花,寨上寨下就弥漫出稻花特有的味道。时间越往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那种味道就越发浓郁,使人不由得想呼吸再呼吸,好像要拿这种味道把五脏六腑过滤一遍。

    ②这个寨子地形独特,山顶上是一片森林,林中有一水源,旱涝不竭,为寨里的人畜和庄稼提供着便利,因此这片树林被当地哈尼人称为“寨神林”。“寨神林”往下,直到山脚,是呈阶梯状的稻田,一块又一块,月牙形环绕着。

    ③索姆是寨子的“沟长”——负责着整个寨子的水沟,说得直白一点儿,就是通往每家每块稻田的水沟,哪块稻田没水,他就得及时引水过去;哪块稻田积水过多,他还得及时疏导。

    ④这天,天还没透亮,索姆怀里揣两个煮熟的土豆、背着馒头就要出门。

    ⑤儿子幸福从被窝里探出头,说:“爹,见天上山啊?"

    ⑥自从索姆去年秋天被大家推选为“沟长”后,天天上山,一天也没歇过。别看"沟长”是个最不起眼的头衔,但责任却重大。若是责任心不强,让“寨神林”的水像小孩子那样仰八叉尿尿随便流,要么冲毁稻田,要么稻子吸收水分不够,影响产量和质量。

    ⑦索姆叹口气,说:“今年山上的水较往年小了许多,若是再不上心,稻子很可能要减产。到那时,大伙儿会怎么看我?” 

    ⑧这也太拿士豆当干粮了,不就是个“沟长”吗?幸福扑哧笑了,说,爹,去年秋到今年春,雨水少得像猫尿,要说这账也该算到老天爷的头上。

    ⑨老天爷是老大,谁敢拿他说事?索姆闷声闷气道。

    ⑩幸福知道爹的脾气,假如硬顶他,他就像发了疯的牛,惹不起。幸福马上换了个话题,说,爹,今年咱家的稻子还可以吧?

    ⑪索姆点了点头。他知道,幸福问这话是有原因的。往年的“沟长”是旺达,这家伙懒散,但对自家的稻田很上心,把自家的稻田侍弄得很是丰美繁茂。譬如去年,他家收了30袋稻子,而跟他的地亩数一样多的索姆家,只收了17袋稻子。也正因为旺达的自私和懒惰,在大伙儿的强烈要求下,村里罢免了他,推选了索姆当沟长。

    ⑫索姆刚要跨出门槛,幸福又开口了,说爹,我昨天上山了,看到咱家的稻子像是营养不良的黄毛丫头。

    ⑬索姆迟疑了一下说,我心里有数。索姆的声音低低的,很没底气。

    ⑭父亲说话的语气一贯如此,幸福也就没再多想。眼下稻子还不到灌浆的时候,或许老爹心里真的有数呢。

    ⑮索姆刚到山上,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稻田边转悠,那是旺达。

    ⑯看到自家的稻田被涓涓的溪水滋养着,稻子长势甚是精神,旺达的嘴角咧出一丝笑容。这时,他也发现了索姆,便不冷不热地说道,索姆沟长,若是今年歉收,哼!说罢,没等索姆张嘴,他便转身走了。

    ⑰索姆愣了一下,看到旺达走远了,开始沿着水路巡视。从山下到山上,再从山上走到山下,一块稻田又一块稻田;一条水沟又一条水沟……这里扒扒,那里捅捅。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呼吸着稻子的气味,看着稻子在微风中点头,像是在对他问候致意,索姆心里比喝了蜜还甜,所有的不快和劳累都无影无踪了……

    ⑱转眼到了8月,空气中的稻香味更浓了更纯了,稻子该收割了。

    ⑲虽然今年的雨水不多,但是稻谷的收成并不差,像旺达家,跟去年差不多,收了整整29袋。唯一收成不好的是索姆家,只收了17袋稻谷,跟去年一样。

    ⑳不只是幸福,大家都知道,这是水分滋养得不够。

    21 把“丰收”背到家里——哈尼族人称背“稻谷”为背“丰收”,幸福见鸡骂鸡,见狗打狗,很显然,他在生老爹的气。

    22 索姆不知道怎么劝慰儿子,只是像做了错事似的,默默地端着旱烟袋,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吞云吐雾。

    23 幸福刚要数落父亲几句,忽然看到乡亲们来了,他们的肩上都或多或少背着稻谷,那是他们答谢“沟长”索姆的。

    24 无论索姆如何拒绝,乡亲们说着感谢的话,把稻谷倒下便乐呵呵地走了。

    25 当天晚上,又有人悄悄背来了一袋稻谷,那人是旺达。

    26 事后,幸福拿布袋量了量,仅乡亲们送的稻谷就有15袋。幸福心里一下子敞亮了,他觉得对不起父亲,想对他老人家说句道歉的话。但是,当他站在老父亲眼前时,说出口的却是,爹,今年的稻子真香!

    1. (1) 小说题目“稻香”,既指弥漫在寨子里的稻子的芳香,也指
    2. (2) 第⑰段画线句是对索姆的描写。请你从语言、手法、内容等方面任选一点,简要分析画线句是如何刻画索姆这个人物的。
    3. (3) 有人认为,小说第(25)段可以删掉。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和主题,说说你的理解。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泓碧水,或者一出家乡戏……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乡愁”。其实,乡愁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

    ②从古至今,乡愁都传达了人们对故乡青山绿水的渴望。“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的乡愁存放在回塘水暖、凫雁自乐之中;“何处是乡愁,云在霍山头。儿时常入梦,杏黄麦子熟”,梁衡的乡愁寄予在霍山脚下那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里。青山绿水才是美丽家园。就像洱海边的古生村,溪水环绕、绿树成荫,农家院花开四季……清新静谧的自然风貌留住了乡愁之根。如果故乡失去了原有的美丽,那又该如何唤起人们的乡愁?

    ③乡愁不仅在故乡美好的自然环境之中,还表现为人们对故乡传统风貌和生活体验的怀念。汪曾祺的乡愁停留在品尝过端午鸭蛋的舌尖上,老舍的乡愁存放在老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里,鲁迅的乡愁则              ……可见,传统风貌与生活方式如若渐渐消失,那么乡愁也将无处安放!难怪民俗专家冯骥才大声疾呼:“最近十年,我国每天消失80个村落!被切断的不只是一段历史,还有世代积淀在那里的特有的文化与习俗、与生俱来的劳作习惯。

    ④乡愁还传递了对淳朴自然的人际关系和敬老孝亲的社会风尚的向往。相比“家家包铁栏,户户装猫眼。电话聊千户,不语邻家言”的生活状态,大家更喜欢“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坦诚相见;相比不孝顺父母、不赡养老人的新闻屡屡爆出,大家更怀念“兄友弟养、敬老孝亲”的礼治社会。传承着淳补民风、文明家风的人文乡村,浸润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美好家园,才是每一位游子心中的故乡。

    ⑤乡愁,是人们一生一世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是一种文化印迹和精神归属。记住乡愁建设美好家园,其路漫漫,虽远莫阻。

    1. (1)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第①段中提出了中心论点:乡愁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家园的期盼。

      (乙)第②段里列举温庭筠、梁衡及古生村的事例,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丙)第④段从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两方面,论述了对当下生活的不满。

    2. (2) 根据你对第③段的理解,结合阅读经验,在横线处补写合适的内容。
    3. (3) 下面是李广田的一首小诗。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和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你对诗中乡愁的理解。

      乡愁

      李广田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

      只是故因旁边的小池塘,

      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七、作文
  • 10. 请将“怀念     ▲       ”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在600-800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 11. 迅哥儿回到故乡,所有的变化让人悲凉;杜小康重回油麻地,他已经完全成长;木兰还乡做回了自己,重新换上女儿的红妆……假如你在二十年后重回北京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以“我又回到了北京”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作文内容积极向上。③字数在600-800之间。④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