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青铜峡高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1-01-05 浏览次数:8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24*2=48分)
  • 1. (2020高一上·许昌月考) 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   )
    A . 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 B . 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 C . 法律内容开始趋向宗法化 D . 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
  • 2. (2020·绵阳模拟) 曹操年少时“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这种行为在传统舆论之下难以踏入仕途。但由于他被许劭等三位名士所看重,竟然突破选举制度被举为孝廉。这表明东汉末年(   )
    A . 儒学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B . 士族门阀操控国家政权 C . 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 D . 国家统治秩序亟待重建
  • 3. 《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
    A .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 . 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C . 法分贵贱,因人而异 D . 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 4.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历史留下了无尽的讽刺:三十僭主(雅典历史上最残暴的统治者)恨苏格拉底入骨,但不敢杀他;雅典民主派却以绝对公平的陪审团,通过真正民主的程序,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苏格拉底案可判断(    )
    A . 雅典民主政治不及僭主政治开明公正 B . 公民普遍参与政治容易导致权力泛滥 C . 雅典民主程序的公正体现了法律的公正 D . 民主程序的公正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公正
  • 5. (2017高二下·双峰期中) 1640年,在英国的议会选举中,许多反对王党(查理一世及其追随者)的人士当选为议员,王党候选人则纷纷落选。这反映出英国当时(    )

    A . 议员普遍具有反封建决心 B . 君主政体走向崩溃的趋势 C . 君主专制的统治出现危机 D . 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确立
  • 6. 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83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
    A . 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 . 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C . 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 D . 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
  • 7. 据历史记载,汉初封功臣为候,“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到文景之世,“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候大者至三四万户,小者自倍,富厚如之”。这一变化表明(    )
    A . 封建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B . 重农抑商政策受到了冲击 C . 编户制度保证了国家的税收 D . 人口膨胀冲击了经济秩序
  • 8. 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举措旨在(    )
    A . 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 B . 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 C . 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 D . 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
  • 9. 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
    A .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 加快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 .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D .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0. 18世纪早期,英国贵族喜欢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进行没有章法的狩猎活动。而法国贵族远离土地,在宫廷里生活,接受骑术学校严格的训练。导致英法贵族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 殖民帝国的建立与否 B . 生产方式的截然不同 C . 君主权力的限制程度 D . 启蒙思想的实践异同
  • 11. 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    )
    A . 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 B . 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 C . 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 D . 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
  • 12. 汉武帝时期,起自州郡吏民有不少是出身低贱的贫士,只要他们具备将相之才,即可破格提拔重用,而不问是否为儒生。其在位53年间,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正副枢臣29人,而只有2位儒生,余为外戚、功臣、商人、诸子学者等。这反映了(    )
    A . 汉代选官标准发生重大变化 B . 儒法墨等思想同时并行发展 C . 权力中枢决策机制日趋规范化 D . 汉武帝具有博采众长的人才观
  • 13. (2019高二上·周口竞赛)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 .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 .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 .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 14. (2017高三上·孝义开学考) 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据此可知,南宋时期(    )
    A . 理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 B . 政府注重提高民众素养 C . 理学走向世俗化、社会化 D . 理学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 15. (2017·临汾模拟) 古希腊的学者没有统一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但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较为一致。以下观点属于“一致”的是(    )

    A . 感性的认识往往靠不住 B . 全体公民参与城邦管理 C . 平民政治是最好的政体 D . 以个人判断为标准
  • 16. 15世纪,意大利的宗教纪念活动中,教士的游行队伍与俗人一样色彩绚丽,豪华的法衣和铮亮的银圣器与俗人的队伍争奇斗艳,明显地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认同感,这一现象说明(    )
    A . 新教在意大利取得主导地位 B . 教士生活观念受到文艺复兴影响 C . 罗马天主教会生活奢侈腐化 D . 宗教生活已被世俗生活完全取代
  • 17.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主要是基于(    )
    A .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 .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传统 C . 自然科学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 D . 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
  • 18. 15世纪的欧洲城市,逐渐重视公共空间的建设。畅通的道路、宏伟的广场、藏品丰富的博物馆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包括(    )
    A . 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B . 文艺复兴对人的关注 C . 资本主义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 D .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 19. “君子不器”意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应该仅仅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工具。孔子的观点与下面哪一主张相吻合(    )
    A . 自由仅仅是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孟德斯鸠 B .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 C .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卢梭 D .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康德
  • 20. 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0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经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 . 工厂开始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C . 发展重化工业成为当时主要潮流 D . 科技成为推进经济的重要动力
  • 21. 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
    A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 . 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 C . 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D .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 22. (2017·合肥模拟) 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翰林院天文院、太史局等各研究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并调用在政府内任职的数学、军械、机械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组建元佑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铸铜水运仪象台。这反映了宋朝(    )

    A . 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 B . 发展科技服务于农牧业生产 C . 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D . 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 . 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 C . 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 D . 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
  • 24. 宋代书画创作开始出现了文人画和通俗画的分化,士大夫和富民追逐文人画,平民则喜爱通俗画,这表明宋代(    )
    A . 书画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B . 富民已跻身于士大夫的行列 C . 文人士大夫影响力巨大 D . 社会发展丰富了人们精神生活
二、非选择题(25+12+15=52分)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尚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以“王道”、“霸道”、“帝道”构建理想的治理模式。汉武帝虽将儒学作为治国核心思想,但也借鉴了法家许多主张。在此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并收的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间虽也面临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中国作为“大一统”的整体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很早便裂变为许多个国家。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等

    材料二:启蒙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治理最核心的理论渊源、思想根基和价值取向。它认为:科学理性能有效解释自然现象,将其推广至政治生活领域必将有助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封建专政纵权、贪腐、压迫民众,原因在于权力不受限制;国民或公民应该在国家的物质生活、法律制定、权力运行、文化创造、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从未有过的作用;主张每一位公民均可以“无差别地”参与到国家运行与对国家的治理、监督中,国家有责任保护公民个人参政的基本权利;政府应主导实施国民教育,培养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以及热爱民族国家、民主政治的合格公民。……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治理,而且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摘编自季卫兵《西方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取向及其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主义主张的治国理念并分析其成因。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建议清帝“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梁启超说“欲兴內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孙中山在他签署的一道法令中说:“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启蒙思想与中国的近代化”为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 27. 材料:西汉中期以来,奴婢问题一直是很严重的,刘秀称帝后颁布诏书:杀奴婢与杀普通人一样不得减罪,这一规定就使奴婢的身份地位大大提高。为了解决流民问题,政府授给他们耕地,为稳定自耕农,刘秀采取了赐爵的办法。除了授田赐爵外,东汉还把一些国有的荒地苑囿及山林川泽租给流民,假租公田的农民前几年享受免租税,免租期过后,农民要向国家缴纳四成以上的田租。建武六年,刘秀下诏:“顷者师旅未结,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令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建武十五年,刘秀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开始度田,它是国家对土地占有情况的的高度重视。
    1. (1) 据材料概括光武帝刘秀经济改革的措施。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光武帝刘秀经济改革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