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辽阳市集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9月...

更新时间:2020-11-16 浏览次数:9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    )
    A . 神话传说 B . 史书记载 C . 学者推断 D . 考古发掘
  • 2. 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
    A . 姜寨遗址 B . 仙人洞遗址 C . 二里头遗址 D . 殷墟遗址
  • 3. 商朝历史成为“信史”得益于 (    )
    A . 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 B . 甲骨卜辞与姜寨遗址的印证 C .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D . 《史记》记载与神话传说的印证
  • 4. 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 . 具有民主色彩 B . 以血缘为纽带 C . 权力高度集中 D . 神权王权结合
  • 5. 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 (    )
    A . 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城 B . 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 C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 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
  • 6. 下表是根据出土的春秋齐国农具所作的分类概况。由此可推断齐国 (    )

    A . 较早进入农耕时代 B . 农业生产工具多样 C . 农耕技术领先他国 D . 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 7.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是哪一家的观点? (    )
    A . 法家 B . 道家 C . 儒家 D . 墨家
  • 8. 孔子“删诗书”,把周以前的很多礼法典籍等都烧了。而秦始皇“焚书”,六经皆毁。两者都( )
    A . 是专政的一种手段 B . 是破旧立新追求社会进步 C . 代表不同阶层的意识形态 D . 是传播思想的手段
  • 9. 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这个派别是( )
    A . 道家 B . 墨家 C . 儒家 D . 法家
  • 10.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 .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 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 .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 . 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 11.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多次发布“招贤令”,甚至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一些政治军事重大决策,也向有名望的贤士征求意见,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这反映出 (    )
    A . 战国时期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 . 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C .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 D . 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 12. 范文澜《中国通史》载“秦始皇焚民间藏书,坑孟派儒生,只许士人学秦朝的法律制度,以吏为师。皇宫中却藏有大量图书,朝廷上仍有博士官和儒生(如张苍、叔孙通、伏胜等)或传经或议论政事。”作者认为秦始皇 (    )
    A . 焚书坑儒只是针对儒家 B . 采取多种措施维护统治 C . 依旧借助儒家治理国家 D . 积极推行法制,依法治国
  • 13. “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    )
    A . 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 . 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 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 . 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
  • 14.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 .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 .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D . 书同文,人同伦
  • 15.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
    A .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 . 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 .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16. 柳宗元《封建论》“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这里评论的制度是 (    )
    A . 宗法制 B . 皇帝制度 C . 郡县制 D . 三公九卿制
  • 17.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    )
    A . 陈胜、吴广 B . 尧、舜 C . 刘邦、项羽 D . 大禹
  • 18.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该时期是 (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宋朝
  • 19. 《汉书》记载:“武帝施主父之册……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据此判断汉武帝实行的是 (    )
    A . 宗法制 B . 郡国并行制 C . 推恩令 D . 行省制度
  • 20.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的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帝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
    A . 创立中央集权 B . 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 . 杯酒释兵权 D . 稳固大一统局面
  • 21. 汉武帝元封六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这一时期刺史主要负责 (    )
    A . 行政事务 B . 军事管理 C . 监察事务 D . 财政管理
  • 22. 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    )
    A . 皇帝昏庸腐败 B . 外戚宦官专权 C . 黄巾军大起义 D . 地方军阀割据
  • 23. 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好方法。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
    A . B . C . D .
  • 24. 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

    A . 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 . 都促进了大民族融合 C . 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25.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迁都之事。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 (    )
    A . 长安 B . 洛阳 C . 应天 D . 燕京
  • 26.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时,中原人民纷纷南迁的境况。这一现象的积极影响是 (    )
    A . 加剧了南方的混乱局面 B . 使南北人口结构基本平衡 C . 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D .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27. 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乘船不绝”。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
    A . 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B . 巩固了隋朝统治 C . 加强对地方管理 D .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 28. 下列为杜甫所作:“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其反映的史实是 (    )
    A . 秦朝暴政 B . 贞观之治 C . 安史之乱 D . 赤壁之战
  • 29.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若一。”这一思想的是 (    )
    A . 虚心纳谏 B . 善于用人 C . 唐蕃联姻 D . 完善科举
  • 30. 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北朝时期为此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    )
    A . 孔子 B . 诸葛亮 C . 孝文帝 D . 唐太宗
二、多选题
  • 31. 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的是
    A . 仰韶文化 B . 良渚文化 C . 河姆渡文化 D . 红山文化
  • 32. 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下列措施中,符合史实的是 (    )
    A .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 B . 确立九品中正制的官吏选拔制度 C . 推行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D .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 33. 以下盛世局面,出现在唐朝时期的是 (    )
    A . 文景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光武中兴 D . 开元盛世
  • 34. 下列属于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的是 (    )
    A . 《汉书》 B . 《伤寒杂病论》 C . 《黄帝内经》 D . 《千金方》
三、材料分析题
  • 35. 历代统治者都关注地方的管理问题。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期形势图:

    材料二  公元前260年战国时期形势图(图中洛阳附近空白处为周王室领地)

    材料三  秦朝形势图: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制度进行评价。
    2. (2) 据材料一、二,指出图片体现的变化。
    3. (3) 据材料三,指出图中体现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进步性。
    4.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