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届上海淮海中学高三年级冲刺二统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5-15 浏览次数:127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如何更好地治国安邦,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中外思想家有的提倡“仁政”学说,有的提出“正君心”,有的主张“三权分立”。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孟子  ②朱熹  ③陆九渊  ④孟德斯鸠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遵从两大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蒋介石是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之一。如果要为其制作一部纪录片,下述生平事迹应该予以肯定的是(    )

    ①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北伐

    ②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

    ③担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

    ④参加开罗会议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3. 《资治通鉴》记载:“初,陈群以吏部不能审核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以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对这种现象描述和评价正确的是(   )

    ①成型于隋唐时期

    ②“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③选拔形式体现了民意

    ④容易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4. 汉武帝在位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以下史实中属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有(   )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设立“中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③设立十三州部,加强中央对对方的控制

    ④实行郡国并行制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5. 史学界和法学界有的学者认为,罗马法流传至今仍不减其影响,主要在于其蕴涵的罗马法精神。比如:《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习惯法到公民法再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B . 《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近现代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C . 自然法继承了古希腊浪漫主义的思想传统,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 D . 罗马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护罗马帝国封建君主的统治
  • 6. 《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与“此渠”同一时期修建的另一古代水利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灵渠 D . 井渠
  • 7. 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以下实践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实践

    结果

    A

    19世纪8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自治区

    B

    1938年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

    取得了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C

    19世纪末掀起的义和团运动

    未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D

    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A . A B . B C . C D . D
  • 8.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它的产生主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一)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二)中小地主、华侨等投资兴办的近代工矿企业;(三)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而来的近代工矿企业。以下企业中与三种途径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

    ①轮船招商局  ②继昌隆缫丝厂 ③发昌机器厂 ④大生纱厂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9. 1840年以来,中国在经济近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从被迫开放到主动融入世界的发展过程。以下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A .  鸦片战争后五个通商口岸和新中国成立后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没有本质区别 B .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会对中国一些管理落后的企业造成冲击 C . 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表明中国在促进经济区域集团化上处于主导地位 D .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自救”,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10.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①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

    ②1872年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

    ③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上海建成

    ④福建第一次通了火车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①② D . ②③
  • 11. 严复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872年,赴英国学习海军。1897年创办《国闻报》,宣传维新变法。1911年,创作大清国歌《巩金瓯》。1915年5月,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1921年10月27日,因抽鸦片而染上哮喘病久治不愈的严复在福州去世。在其墓碑前的一块卧石上,刻有四个大字:“惟适之安”。结合所学知识,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严复致力于宣传、提倡进化论思想 B . 严复提倡西学,反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C . 严复在政治上倾向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 . 严复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 12.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对他的观点解读错误的是(    )

    A . 他反对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主张确立邦联制 B . 他的观点体现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学说 C . 他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 D . 他的观点在1787年宪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 13.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孙中山看到,尽管西方列强拥有繁荣、独立与民主,但他们也为工业化的问题所困扰。为预防资本主义的罪恶,孙主张节制资本,以防止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外,鉴于中国人口的增长超过土地面积的增加而带来持久的土地问题,孙提倡平均地权,从而实现远古时代‘耕者有其田’的乌托邦梦想。”材料表明

    A . 孙中山不赞成中国实现工业化 B . 孙中山主张民生革命 C . 孙中山主张民主革命 D . 孙中山不赞成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 14. 改革开放后,新中国对台方针经历了从主张武力解放到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大变化。以下史实中,最能体现这一转变的是(  )

    A .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 . 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主张国共第三次合作 C .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D .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 15.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召开多次重大会议,讨论经济体制改革。以下会议和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十二届三中全会——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B . 十四大——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 . 十四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试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 . 十五大——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 16.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材料中所述的“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都包括哪些重要表现( )

    ①西欧进一步联合,成立欧盟

    ②1987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③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 17. 一个国家在工业发展的初步阶段或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往往出台贸易保护的政策或举措。以下政策或举措中不属于贸易保护性质的是(   )

    A . 16-18世纪在欧洲盛行的重商主义 B . 1852年英国宣布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C . 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1930年美国提高近九百种商品的关税
  • 18.

    观察下图,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开辟的航线主要是(     )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19. 1990年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决议修改宪法。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记载:“宪法第六条规定的共产党是苏联社会和全苏所有组织的‘领导和指挥力量’,经戈尔巴乔夫的提议被删除了。”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戈尔巴乔夫放弃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是苏联解体的根源所在 B . 西方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C . 戈尔巴乔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 .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使苏共丧失了民心
  • 20.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记载:“可以划出一个有明确地域界限的区域,兴办新的经济开放区,实行类似特区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项目,开发新产品,兴办新企业。”1984年,中国成立第一个经济技术开放区。它位于以下哪座城市(   )

    A . 大连 B . 上海 C . 深圳 D . 杭州
  • 21.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人享有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是启蒙思想家的诉求 B . 限制“公权力”、主张“主权在民”和要求人人自由平等是欧洲政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武器 C . 《独立宣言》、《人权宣言》是启蒙原则的法律化 D . 启蒙运动以理性为思想武器,主要目的是批判基督教神权统治
  • 22. “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各种设想。他们还曾天真地幻想,有朝一日统治阶级或大富翁能够良心发现,大发慈悲,掏出钱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社会。”材料中所述的“他们”包括(    )

    ①圣西门  ②卢梭 ③欧文 ④马克思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23. 文学艺术不但是时代的产物,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时代。1918年,鲁迅发表了一篇重要小说,塑造了一个“狂人”的形象,并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篇小说是《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B . 德拉克洛瓦的画作《自由引导人民》,宣告了新一轮浪漫主义的到来 C . 罗曼·罗兰的巨著《莫斯科日记》,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D . 英国的甲壳虫乐队将摇滚乐进一步发扬,掀起了震惊美国的“披头士”浪潮
  • 24.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份文献宣称:“他们两个国家不寻求任何领土或其他方向的扩张;……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这份文献是 (     )

    A . 《联合国家宣言》 B . 《大西洋宪章》 C . 《非战公约》 D . 《开罗宣言》
  • 25. 2015年11月12日,中国对日慰安妇索赔诉讼案最后一位慰安妇受害者张先兔老人抱憾离世。如今,三批对日本政府索赔起诉的16名慰安妇全部离世,无一人得到日本政府的道歉与赔偿。在二战中,日本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还有( )

    ①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

    ②在战争中使用生化武器

    ③建立奥斯维辛集中营

    ④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 26. 体制的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和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宋史》

    材料二  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调节的作 用。1824年,英国与普鲁士签订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1834年颁布《济贫法修正案》,维持了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在中央官制上的创新表现,并对该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创新,并概括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

  • 27.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的发展,但也会造成国家的巨大损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时    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材料三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但同样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1. (1) 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 28. 思想具有超越地域、民族和时间的永恒价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至少两位代表人物。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认为罗马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其主张。

    3. (3) 材料三、材料四对孔子的认识有何不同?其各自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