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1届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8月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0-10-21 浏览次数:2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1985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中进口税率平均水平比1951年下降了10%,包括发展新技术需进口的新材料、新技术产品、信息传输设备和与完善人民生活相关餐料、物品、食品等税目。此次关税改革(    )
    A . 标志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 B . 揭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 . 适应了改革开放战略推进的需要 D . 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积极准备
  • 2.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
    A .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B . 强化君主专制主义 C . 推行分封制强化中央集权 D .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 3. (2017·资阳模拟) 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

    A . 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 .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 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 4. 明初废除行省制,以三司执掌地方行政大权,中央经常派出官员以监督、巡抚的名义监察地方;明中期后,总督、巡抚在巡查地方之余,开始拥有监管地方军务、粮饷、水利的权力,到了清代,总督、巡抚正式成为地方行政长官。这表明(    )
    A . 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强化 B . 地方监察体系更加完备 C . 地方军政管理走向低效 D . 地方机构权力趋向集中
  • 5. “(2000年)中国75%的国有小型企业通过拍卖、租赁、股份合作制以及中外合资等方式,转变成非国有企业……85%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其中520户国家重点企业有70%改成了多元持股的股份公司。”材料说明中国(    )
    A . 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C .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D .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临严竣挑战
  • 6. 如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表

    据如表可知,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

    A .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配置完全合理 B . 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巨大 C . 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 . 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提高
  • 7. 下面是1500年—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

    A . 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升 B . 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广阔市场 C . 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D . 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 8.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 .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B .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 .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 .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 9. 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一观点提出的相关背景是(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 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D . 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 10.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A . 君主专制遭到了严重削弱 B .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 .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 11. 分封制下的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到战国时期,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并越来越成为官僚、贵族和有名望的知识分子的统称。这一现象说明(    )
    A . 分封制瓦解推动社会各阶层双向流动 B . 学者积极入仕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 C . 宗法制构建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D . 士大夫成为旧的社会解体的主要力量
  • 12. 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    )
    A .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B .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 C . 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D . 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
  • 13. “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佃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   B . 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C . 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 D . 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 14. 据上海面粉同业人工会的报告:“自1948年6月起,各厂次粉壅积,资金呆滞,本会迭次电呈粮食部,请求准予自由转口,并推请代表进京向部请愿。部以与行政院七月八日颁行调剂民食办法第十一条之规定不符,未予批准。”由此可知(    )
    A . 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 B . 美国的商品涌入中国排挤了国货 C . 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挤压了民族企业 D . 战争环境加剧了民族企业的困难
  • 15. 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 . 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 . 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C . 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 . 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 16. (2017高三上·凯里月考)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
    A .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 17. 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A . A B . B C . C D . D
  • 18. 唐朝武周以后,大庄园制经济日益发展。安史之乱后,庄园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自耕农成为地主的佃户。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    )
    A . 新的经济形态萌芽 B . 封建经济持续繁荣 C . 政府税收大幅下降 D . 君主专制受到影响
  • 19. 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图是1953至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 . 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 B . 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C . 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 D . 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
  • 20. 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
    A . 商人左右了思想界 B . 经济发展改变社会观念 C . 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 D . 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 21. 春秋后期,社会阶段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
    A . 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B .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 . 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D . 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 22. 《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田(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甽(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
    A . 代田法已经出现 B . 注重精耕细作 C . 水利灌溉发达 D . 耕地面积增加
  • 23. 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突出反映了(    )
    A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B . 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 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D . 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 24. 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0

    0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19696

    100%

    A . 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 B . 农业发展缓慢成为社会问题 C .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 D .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动
  • 25.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缘于其理解当时(    )
    A .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 .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C .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D . 集体主义精神的丧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其中26题16分,27题12分,28题22分,共5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 26. 材料一:汉武帝为了独揽大权,一方面采取措施大大削弱丞相的权力,如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到建元六年,短短六年之内,就罢免了卫绾、窦婴、许昌三位丞相;剥夺丞相“主臣”“除吏(任免官吏)”的人事大权等。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因削弱相权而带来的空缺,汉武帝提拔了一批出身低微但又才华横溢的文人、近臣,并让他们参与朝政,从而培养出了一批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而又能与丞相为首的官员分庭抗礼的内朝官。

    ——据郜金山《汉武帝时期朝仪制度研究》整理

    材料二:明成祖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大都是些编、检、讲读之官,没有官署,行政上与诸司没有从属关系——“不得专制诸司”,阁臣主要奉皇帝旨意办事。自宣宗后,入职文渊阁的大臣均相继晋尚书,且日后大学士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这些都标志着内阁成员地位的提高,也为阁权在其强势时凌驾于部权之上提供了契机。内阁根据上谕草拟诏敕,但如果内阁认为上谕有假或不妥,则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明白后方可草拟。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内阁制度的盛与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设立内阁的原因及其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朝内朝与明朝内阁的共同点,并分析明朝内阁制度的变化。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