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03 浏览次数:419 类型:单元试卷
一、单选题
  • 1.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水皆(piǎo)碧     急(tuān)甚箭 B . 互相轩(miǎo)     (lìng)泠作响 C . (yīng)嘤成韵     鸢飞(lì)天 D . (lún)世务      横(kē)上蔽
  • 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 念无/与为乐者 C . 实是/欲界之仙都 D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春冬时”中的“之”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下车引(《陈太丘与友期行》) B . 夫君子行(《诫子书》) C . 又数刀毙(《狼》) D .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4.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略无阙处(略微没有)              绝多生怪柏(山峰) B . 至于夏水陵(冲上、漫上)        不以也(疾病) C . 不见月(日光,这里指太阳)      引凄异(连接) D . 虽乘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王命急宣(或者)
  • 5. 下列关于《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 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 . 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 6. 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钱塘湖早春的轮廓。 B .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突出了春草的特征,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 C . 全诗紧扣诗题写钱塘湖,句句写行游中的观赏,移步换景,让人应接不暇。 D . 诗歌描绘了钱塘湖早春美景,表达了诗人喜爱大自然、排遣忧郁的复杂情感。
  • 7. 下列对《黄鹤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 .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原野上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凄清荒芜。 C . 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D .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 8. 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诗人出使,一个“单”字,写出了诗人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 . 颔联运用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写出了飘零之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 . 颈联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直”一“长”一“圆”,似几何图形般展现在天地间,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 . 尾联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却没有遇到前线统帅,情绪很是低落,为没能圆满完成出使任务而感到遗憾。
  • 9. 下列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 B . 首联写诗人从蜀地来到荆门山,游览楚地风光。 C . 颔联描写了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奔向广阔原野的景象。 D . 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表达了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二、名著导读
  • 10. (2019·湖州)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1. (1)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任选一项作答。

      内容呈现:

          Ⅰ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Ⅱ据红军告诉我 , 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 , 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①结合“内容呈现”中划线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②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Ⅰ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2. (2)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余寓居惠州嘉秸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 ,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 , 退则死法 , 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干军法。④恁么:这么,如此。

    1.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怀民亦未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④思欲林止息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 (3) 【甲】文中作者的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4. (4)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 12. (2019八上·榆次期中) 长江之美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1) 请给下列句中划线字标注读音。

      引凄异

      ②渡远门外

    2. (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中 B . 沿溯阻/巘多生怪柏 C . 虽乘御风/猛浪若 D . 久觉/蝉则千不穷
    3. (3)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两岸都是相连的山,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翻译:春冬季节,

    4. (4) 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长江风光随地势不同而变化万千,三峡壮丽雄奇,郦道元用“”(原文语句回答)表现了群山的高峻;江水冲出荆门山口,进入汉江平原,李白写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楚地的特征。

四、现代文阅读
  •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经典诗词过诗意人生

    ——从《中国诗词大会》说开去

        ①《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饮水思源,从绵延不绝的文明中借鉴智慧,才能行稳致远。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再次佐证了这一点:当下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现代中国的前行,也需要从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②诵读润泽心灵。唐宋诗词作为我国优秀思想文化载体,以凝练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把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涵内化为心灵认知。品读鉴赏这些锦绣文章,能把纯意识形态的、纯政治伦理的概念转化提升为心灵的感应、精神的修养,从而将一种外在的、说教式的教育,转化为一种艺术的感染,浸润心灵。吟诵时应以品读为核心,因声求气,得其风骨神采。要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可采用多种多样方式,如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吟诵或创作比赛,通过合唱、诗乐舞、情景剧、快板、音乐剧等形式,创新传统经典的传播形式,加上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渲染扩散,营造浓厚氛围,真正让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③体悟提升境界。古典诗词的力量,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正如《中国诗词大会》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感觉”。包含唐宋诗词在内的经典一直涵养着国人的精神生活,充实着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到“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人生的起落与社会的变迁在平仄的韵律中归于祥和;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思况味等等,其间传达出的人生态度和深沉思索,无不启示我们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的变故和不幸:只有实现了内心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实现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相处。

        ④躬行笑对人生。诵读古典诗词,重要的是去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校正人生航向。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对抗多舛命途的力量。《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冠军武亦姝说,苏轼“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始终笑对各种人生挑战,“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国诗词大会》的百名选手,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人,他们不分年龄、民族、学历与职业,上至“翁媪”,下至“垂髫”,都能从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养分,振奋精神,砥砺前行。

    (选自《徐州日报》)

    1. (1) 阅读全文,请依据文章内容说出我国的古诗词被奉为经典的原因。
    2. (2) 第④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开头引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饮水思源,从绵延不绝的文明中借鉴智慧,才能行稳致远”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 (4) 体悟古典诗词能提升境界,请选择第③段中某句诗词,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五、默写
  • 14. 默写填空。
    1. (1) 《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
    2. (2) 《与朱元思书》一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 (3) 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李白借“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对朋友离别的不舍,王安石借“闻说鸡鸣见日升”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
    4. (4) 《与朱元思书》第一段总写自富阳到桐庐间山水的奇异之美,“奇山异水,”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全文的纲。
六、诗歌鉴赏
  • 15.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 (1) 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 (2) 本诗的颔联和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3. (3)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综合题
  • 16. 学校正在开展“传统文化伴我成长”的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 (1) 【活动一】文化论坛。活动中,大家对习近平总书记就古代经典的一番讲话展开了热议。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去中国化”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链接材料: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参观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2. (2) 【活动二】谜语擂台。团委组织猜谜语擂台赛,你看到了下面的四个谜面,请选择其中的两个,猜出谜底。

      ,谜底

      ,谜底

    3. (3) 【活动三】精品点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画线文字,简要说说你在表达技巧上学到了什么。

      在央视《星光大道》的一期节目中,面对最后一关的两位选手,嘉宾梁宏达点评说:“我想作一下比较,3号的歌就像老家东北小烧一样,喝下以后浑身发热;6号的歌跟你老家山西杏花村汾酒一样,刚入口时挺绵的,但是后劲挺大。如果说3号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6号就是‘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4. (4) 【活动四】建言献策。请你就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这个话题,向学校李校长提一条建议。
八、写作题
  •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现代汉语词典》对“回味”一词作了如下解释:【回味】huí  wèi①(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无穷。②(动)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