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2020届高三文综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1-03-11 浏览次数:191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战国后期的《魏户律》禁止无子嗣之家收养其他家的孩子,禁止无力娶妻者入赘女家。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 . 维护宗法制度 B . 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树立法家思想权威
  • 2. 汉十年“七月癸卯,太上皇崩……八月,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两年后,高帝逝世。即位后的惠帝下达诏书,“令郡、诸侯王立高庙”。这些做法意在(  )
    A . 打击豪强地主 B . 实行“推恩令” C . 强化政权认同 D . 推行“无为而治”
  • 3. 唐代有的学者抛弃了汉儒的注疏之学,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的学者主张“以己意解经”;有的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这些现象(  )
    A . 背离先秦孔孟之道 B . 导致儒佛道三教并行 C . 表明唯物思想出现 D . 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
  • 4. 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  )
    A .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 . 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 C . 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 . 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 5. 据统计,1860年松江府的总人口约为300万人,年产土布3千多万匹。按照当时的生产情况估计,共需1亿8千多万个劳动日;以每家5口,每户1.5名织布者计,需要松江所有家庭每年织布202.8天。据此可知,当时松江地区( )
    A . 农家“耕”“织”分离 B .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C .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 6. 1920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在答复苏俄对华宣言中宣称,“吾人更信中国人民除一部分极顽朽之官僚、武人、政客外,皆愿与俄国人携手”“从此旧式的政治家资本家之迷梦,无由实现,而公正有力之声浪弥漫世界,则各国人民群起打破国家的、种族的、阶级的差别之期不远也”。这反映出当时全国各界联合会主张(  )
    A .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 改变中国革命的斗争目标 C . 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D . 用社会主义方式解决中国问题
  • 7. 1937年8月14日,《申报》在《上海大炮声又响了矣》的时评中指出:“从卢案发生以来,我们抱定大事化了,小事化无本旨,与彼周旋。岂知,我们退一寸,他们便进一尺,遂使我们到退无退路的地步。”据此可知,这一时评(  )
    A . 批评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 B . 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指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 认为日本侵华始于“卢案”
  • 8. 下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  )

    A . 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 B . 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C . 号召群众积极参加工业化建设 D . 反映了作者认同土地改革运动
  • 9. 在古罗马,凡是根据公民法得不到保护的所有权,可请求裁判官予以保护。依此取得事实所有权的人可享受所有权人的一切权利。这一规定(  )
    A . 削夺了贵族的特权 B . 赋予裁判官立法权 C .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 . 给予外邦人公民权
  • 10. 18世纪时,法国博物学家布丰认为新大陆气候和环境的不良特征使那里的生物退化和低劣;荷兰学者德波认为,克里奥尔人(美洲土生白人)缺乏不屈不挠的精神,智力和体力均过早衰退。这些观点可能(  )
    A . 促使美洲大量向外移民 B . 受达尔文进化论影响 C . 激化英法在北美的矛盾 D . 成为殖民统治的借口
  • 11. 英国1851年的原棉消费量大约相当于1820年的5倍多,但棉产品出口的比例却变化不大;国内咖啡的人均消费量从1793年到1850年上升了927%,茶上升了58%,糖上升了72%。这些现象可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  )
    A . 工业革命完成 B . 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 . 贫富差距加大 D . 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 12. 美国在《1950年战争难民法修正案》中,不但增加了难民的接纳数量,还为“维护国家安全”“推进国家情报工作的完成”等“隋况特殊”的人提供额外指标;这一做法反映出(  )
    A . 冷战形势加剧 B . 北约阵营进一步扩大 C . 东欧经济衰退 D . 马歇尔计划得到执行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黄河的治理,每个时期都设有各级水官,地方官员也皆领河事。宋代治河机构扩大,在黄河下游形成了专职河官与地方河官相结合的河防体系,同时形成了固定的治河专业技术队伍。明代,朝廷设立治理黄河的常设机构,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系统。清代河道总督本隶属工部,但可直接受命于朝廷;另外朝廷还增募河兵,常年驻守在险工段负责修防。清末,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河道总督被裁撤,由各省巡抚兼理河务,仅下游冀、鲁、豫三省设河防局。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才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统筹黄河治理工作。因种种原因,民国时期治理黄河的工作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摘编自陈维达《黄河——过去、现在和未来》

    材料二  194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治理黄河。1951年新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成立。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新中国对黄河的治理,从干流到支流,直到流域内的广大地区,进行了统筹规划、全面治理、综合开发利用。建立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了防汛队伍组织、水文情报预报、防汛通信保障等非工程措施。依靠沿河党政军民、黄河职工的共同努力,战胜了黄河发生的历次洪水。从2002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探索建立了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三条黄河”体系,逐渐形成“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理念,大力推进治黄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新中国七十年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

    ——摘编自王渭泾《历览长河——黄河治理及其方略演变》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治理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河治理的现实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社会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马克思把社会的要素比喻为“器官”,以说明要素对总体的从属性,因为机体固然是由器官构成的,但器官离开机体,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应有的功能。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也写道:“世界历史是个整体,而各个民族是它的‘器官’”。

    ——摘编自罗文东《构建世界历史体系的方法和原则》

    围绕材料,结合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审计”一词最早出现于宋代,北宋初期,天下财计归三司,三司之下的一些机构执掌审计职权。这种财审合一的内部审计体制,难以确保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实行改革,废除三司,将其财政职权划归户部,审计工作转归刑部之下的比部负责。审计对象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各种账籍。户部汇编的全国财政收支报告,除以正本上报皇帝外,还必须以副本报尚书省转比部审核,比部查账时注重查核账簿、收支凭证,以及结存实物的一致性。只有经过比部审核确认无误,才能予以核销;如有隐漏、重复、收支不实的情况,相关官吏将受到处罚;未经比部审核的,库务不能支给钱物。比部的审核还要受到御史的纠弹。

    ——摘编自方宝璋《试评宋代审计》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丰改制之后北宋审计制度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审计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世纪末,列强积极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军备竞赛带来庞大的军费开支,这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是难以负担的,沙皇俄国政府两次倡议召开国际和平会议,声称“这次会议可能成为即将来临的世纪的美好预兆”。在沙俄倡导下,1899年和1907年列强先后两次在荷兰海牙举行了和平会议。两次会议都没有就裁军问题作出任何实质性决议,仅仅在一个公约中表示“希望限制陆海军军力及军事预算”。此外,会议签订了关于扣平解决国际争端、陆战法规等三项公约,以及禁止从气球上投掷炸弹和爆炸物等三项宣言,还决定成立“常设仲裁法庭”,其中部分原则至今在国际上仍然有效。会后,帝国主义各国加紧扩军,力求在未来大战中一决雌雄。

    ——摘编自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沙俄倡导召开国际和平会议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两次海牙和平会议。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拉马兹尼(1633—1714),意大利人,早年在帕尔马大学学习,毕业后在罗马的一所医院工作。他曾沿街访问工匠店铺,认真研究工人的生产环境、健康状态,并于1700年出版了《手工业者的疾病》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论述职业病的著作,被尊为工业卫生学的经典。在书中,拉马兹尼不仅搜集和整理古典作家有关职业病的零星记述,而且还根据亲身观察,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矿工、石匠、农民、士兵、外科医师、护士、化学师等52种职业者的疾病。他已注意到金属对人体的有害影响,最早系统地指出噪声可致耳聋等。他还提出了洗澡、勤换衣服、做体操、掩住口鼻等一系列个人防护措施。他引导医师游历城市的工匠区,劝诫同行,关注工匠的身体健康。他还积极倡导采取措施以保护工人健康,并最终促成关于工场安全和手工业者补偿法令的通过。拉马兹尼被后人尊为“工业卫生学之父”。

    ——摘编自王威《医学的故事》

    1. (1) 根据材料,概括拉马兹尼的主要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马兹尼撰写《手工业者的疾病》一书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