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0-09-16 浏览次数:2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面对中国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有中国台湾媒体人感叹:当今盛世,亘古未有! B .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内容丰富,需要我们反复咀嚼 , 才能从中提升心智,感悟人生。 C . “中国阅兵第一刀”霸气精致,而且刀一出鞘锋芒毕露 , 不愧为国刀。 D .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作,不只是作者悲天悯人情感的宣泄,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2.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香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源,将进一步提高珠海高科技产业的创新环境。(将“提高”改为“改善”) B . 做好疫情安全防控工作,取决于领导是否重视。(在“做好”前面加上“能否”) C .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删掉“不足”和“不当”) D . 要创建智慧城市,管理者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将“建设”调到“规划”前面)
二、句子默写
  • 3.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2. (2) 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3. (3)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是:
    4. (4)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5. (5) 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三、字词书写
  • 4.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zuò()。
    2. (2) 我曾fǔkàn()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的一片灰色,分辨不清。
    3. (3)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fùrújiēzhī()的人物了。
    4. (4)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hānránrùmènɡ()了。
四、语言表达
  • 5. 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希望文学社将要在七年级举办“走进对联文化”主题活动,邀请你来参加并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1) 请你为班级同学讲解对联的基本要求。
    2. (2) 请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来歌颂中国女排精神。

      顽强拼搏  传四海  中华健儿  不让须眉  竞风流  女排精神

五、课内阅读
  • 6. 阅读

        河中石兽

    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十余岁  非木杮 知其一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然后分析出石兽在上游。 C . 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D . 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六、课外阅读
  • 7. 阅读

        杜处士好书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 , 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节选自《东坡题跋》)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画/孤常读 B . 尤所/世人甚牡丹 C . 一牧童之/往事耳 D . 处士笑而之/康肃忿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3. (3) 读了这则故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七、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选文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B . 每个人在世上只有活一次的机会。 C . 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D . 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2.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这句话用反问强调了“对自己的人生要有责任心”。 B . 我们活在世上要承担各种责任,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大部分应由自己来承担。 C . 第③段有力论证了“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D . 一个不爱人生的人不会爱他人和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不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
    3. (3) 请结合全文,谈谈怎样做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 9. 阅读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选文有删改)

    1. (1) 阅读第④~⑦段,填写下列表格。

      对象

      段落

      主要事情

      第④段

      第⑤段

      第⑥段

      第⑦段

    2. (2) 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3. (3) 赏析下列句子。

      ①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②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4. (4) 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 10.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他拉上了包月。哼,和拉散座儿一样的不顺心!这回是在杨宅。杨先生是上海人,杨太太是天津人,杨二太太是苏州人。一位先生,两位太太,南腔北调的生了不知有多少孩子。头ー天上工,祥子就差点发了昏。一清早,大太太坐车上市去买菜。回来,分头送少爷小姐们上学,有上初中的,有上小学的,有上幼稚园的;学校不同,年纪不同,长相不同,可是都一样的讨厌,特别是坐在车上,至老实的也比猴子多着两手儿。把孩子们都送走,杨先生上衙门。送到衙门,赶紧回来,拉二太太上东安市场或去看亲友。回来,接学生回家吃午饭。吃完,再送走。送学生回来,祥子以为可以吃饭了,大太太扯着天津腔,叫他去挑水。杨宅的甜水有人送,洗衣裳的苦水归车夫去挑。这个工作在条件之外,祥子为对付事情,没敢争论,一声没响的给挑满了缸。放下水桶,刚要去端饭碗,二太太叫他去给买东西。大太太与二太太一向是不和的,可是在家政上,二位的政见倒一致,其中的一项是不准仆人闲一会儿,另一项是不肯看仆人吃饭。祥子不晓得这个,只当是头一天恰巧赶上宅里这么忙,于是又没说什么,而自己掏腰包买了几个烧饼。他爱钱如命,可是为维持事情,不得不狠了心……

    ②牌局散了,太太叫他把客人送回家。两位女客急于要同时走,所以得另雇一辆车。祥子喊来一辆,大太太撩袍拖带的浑身找钱,预备着代付客人的车资;客人谦让了两句,大太太仿佛要拼命似的喊:“你这是怎么了,老妹子!到了我这儿啦,还没个车钱吗!老妹子!坐上啦!”她到这时候,才摸出来一毛钱。

        ③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

    ④送完了客,帮着张妈把牌桌什么的收拾好,祥子看了太太一眼。太太叫张妈去拿点开水,等张妈出了屋门,她拿出一毛钱来:“拿去,别拿眼紧扫搭着我!”

    ⑤祥子的脸忽然紫了,挺了挺腰,好像头要顶住房梁,一把抓起那张毛票,摔在太太的胖脸上:“给我四天的工钱!”

        ⑥“怎么札?”太太说完这个,又看了祥子一眼,不言语了,把四天的工钱给了他。拉着铺盖刚一出街门,他听见院里破口骂上了。

    (节选自《骆驼祥子》)

    1. (1) 为什么祥子会怒辞杨宅?
    2. (2) 请结合选文内容,举例分析祥子的性格特征。
    3. (3) 请结合原著,谈谈是什么原因使祥子由“人”变成“鬼”。
八、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为莲花点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为鲁迅点赞;不畏艰难,逆风前行,我为抗疫英雄点赞;刻苦学习,孝顺父母,我为自己点赞……

    请以“我为          点赞”为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