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包头市2020年初中语文升学考试调研试卷

更新时间:2020-09-22 浏览次数:220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yē)   职(chèng)  样(mú)    惟妙惟(xiào) B . 子(jùn)  毋(níng)   首(qiáo)  吹毛求(cí) C . 滩(yū)   诡(jué)    裂(jūn)   信手来(niān) D . (pìn)  量(jìn)    回(yū)    名其实(fǔ)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元勋    字贴    千钧重担    屏息敛声 B . 狼藉    题跋    鸢飞戾天    分崩离析 C . 抉择    恣雎    根深蒂固    如雷贯耳 D . 发怔    契合    哗众取宠    不屑置辨
  • 3.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度过难关,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 B . 场面盛大的央视春晚舞台上,灯光灿若星河,扑朔迷离 , 光影效果令人叫绝,给广大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C . 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面对强敌来犯,无数英烈前仆后继 , 顽强抗争,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D . 宋濂家境贫寒,虽求学之路异常艰苦,但他对此却不以为然 , 只是专心苦读,最终成为明朝的开国重臣。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及早发现、干预和制止欺凌行为。 B . 我们必须严厉打击和坚决取缔非法野生动物市场以及滥捕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 C . 一个国家的强大,归根结底,即使不是靠历史赋予的机遇,那就是靠人心凝聚的力量。 D .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有那些知道规划和珍惜的人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 5.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诫子书》是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作者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B . 明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C . 《萧红墓畔口占》是我国现代诗人、翻译家戴望舒即兴创作的一首情思隽永的短诗。 D . 雨果是19世纪法国作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二、语言表达
三、句子默写
  • 7. 默写。(请用正楷书写)
    1. (1)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2) 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3. (3) ,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4) 一上高城万里愁,。(许浑《咸阳城东楼》)
    5. (5)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6. (6) 一轮秋影转金波,。(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7. (7) 陆游的《游山西村》里,写出春社欢快、民风淳朴的句子是
    8. (8)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讲述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后,发出的豪言壮语是
四、课外阅读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②。”

    【注释】①庄蹻(qiāo):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②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1. (1) 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庄子

      ②臣患之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 (3) 总结本文的说理方法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评价。
    4. (4) 谈一谈你对文中“自见之谓明”这句话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兰

        ①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住了四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去年,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②自认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刻涌上心头。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③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后稀疏地开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奇妙。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④东坡的词说:“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儿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一到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⑤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话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真“语”起来,岂不吓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在二月兰上。

        ⑥当年老祖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花开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的青草丛里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莱馄饨的清香。但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味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⑦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味也不知钻到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然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⑧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检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切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⑩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⑪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了“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美好的言辞,到处见到和悦的笑容。然而我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到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⑫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⑬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个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辩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无语,兀自万朵开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一日

    (作者:季羡林 有改动)

    【注释】婉如,作者的女儿。

    1. (1) 文章以“二月兰”为线索,回忆了哪些往事?
    2. (2) 请品析第③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3. (3) 文中两次提到二月兰“笑对春风”,有何作用?
    4. (4) 结合文本,简述本文的写作特点。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

        ①地球生命属于碳基生命,碳无疑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那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呢?如此重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准确答案,只有一个大致的估算。

        ②大约10年前,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1000多名地质科学家决定联合起来,向这个问题发起挑战。他们在全球几乎所有的火山和地质活跃带上安装了测量仪器,记录了从地下释放出来的碳(主要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总量,然后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进行分析,得出了18.5亿兆吨这个数字,这就是地球上所有碳元素的总量。

        ③其中绝大部分碳都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地表部分(包括海洋、土壤和大气层)含有的碳总量仅有4.35万兆吨,还不到地球总碳量的万分之一。

        ④所有地表碳当中,埋藏在海底深处的碳约为3.7万兆吨,约占85.1%,海洋生物沉积物中的碳总量为3000兆吨,约占6.9%,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总碳量约为2000兆吨,约占4.6%,大气层中含有的碳(主要是二氧化碳)总量为590兆吨,仅占地表碳总量的1.4%。

        ⑤换句话说,我们担心了半天的全球变暖,是由这不到地球总碳量百万分之一的碳造成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脚下的地球活像一枚定时炸弹,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幸亏地球上有个碳循环,把地球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生命这才得以延续至今。

        ⑥碳循环的细节相当复杂,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只需知道碳循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光合作用而进入生物的身体,其中的一部分生物碳随着海洋生物的尸体沉入海底,再因板块运动而被埋入地下。其次,埋入地下的碳由于地质运动而被重新翻到地表,然后随着火山喷发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层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地球大气温度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就是最近这5亿年来地球的地质活动相对稳定,使得每年通过火山喷发而释放到大气层中的碳维持在2.8亿~3.6亿吨的水平上,正好和沉入地下的生物碳总量差不多。

        ⑦地质研究显示 , 在过去这5亿年时间里,地球的碳循环平衡曾经遭到过5次严重的破坏,其中就包括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当时有一枚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把地壳撞了个大窟窿,一下子释放出了425兆~1400兆吨的碳。这些碳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一直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导致大约75%的物种灭绝,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陆上霸主——恐龙。

        ⑧统计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能源等方式一共向大气层中释放了大约2000兆吨碳,是那次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释放的碳总量的两倍!更可怕的是,这个过程还在持续之中,目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至大气中的碳总量是火山喷发排放的碳总量的40~100倍,这说明地球碳循环已经严重失衡了。

    (作者:袁越)

    1. (1) 概括②-⑦段的主要内容。
    2. (2) 第⑧段画横线的部分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3) 第⑦段加点的“地质研究显示”能否去掉?为什么?
    4. (4) 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冰川融化,动物失去栖息地,病虫害增加,气候反常,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为缓解温室效应,倡导低碳生活,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 1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入迷”

        ①有多种多样的“入迷”。

        ②堂吉诃德先生看武侠小说把一份家产几乎看光,还嫌不够,还要出去行侠,终于把一条老命也赔上。这是“入迷”的一种。

        ③《红楼梦》里香菱学诗,弄得茶饭无心,梦里也做诗。这也是“入迷”。但据说香菱居然把诗做好了。

        ④乡间有伧夫读《封神榜》,搔头抓耳,心花大放,忽开窗俯瞩,窗下停有馄饨担,开了锅盖,热气蓬蓬直上。伧夫见了,遽大叫道:“吾神驾祥云去也!”跨窗而出,把馄饨担踹翻了。这又是一种“入迷”,然而程度远在堂吉诃德先生之下。

        ⑤堂吉诃德先生的“入迷”,结果是悲剧。乡间伧夫的“入迷“,结果是喜剧。香菱的“入迷”,结果不悲不喜,只成了一篇平凡的故事。就“入迷”而论,堂吉诃德先生实在是伟大的,你看他始终不动摇。乡间伧夫那一幕喜剧,叫做一时发昏,也许他赔偿了馄饨担以后就发誓不再看《封神榜》了。但当他高叫“吾神驾祥云去也”,而且撩衣跳窗的时候,他那态度倒也是“严肃”的,他确实“走进了《封神榜》”,不自知其非书中人了!至于香菱,她茶饭无心地读杜工部温飞卿的时候,她唯一目的是自己也做个诗人。使她着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们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诗人这一念的“虚荣”。故就“入迷”而论,香菱的便是最下乘!

        ⑥有些人一拿篇小说来读,便在心里说:“小说家言,岂能当真”。于是他带着怀疑的微笑,被动地看下去了。有些人进了戏园,就自己提醒自己道:“这是做戏呀!”于是他让戏拉着,坐到终场。他们自视为绝顶聪明的人,视堂吉诃德先生为天字第一号笨伯。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读小说或戏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有白糟蹋了他的光阴。

        ⑦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他写的人物不止一个,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来使人景仰或认识的人物,却只有一个或一群;作家就要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对象,拥护此人物所拥护的一切!作家必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然后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力气也不算白费。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使存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

        ⑧现在常听得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假使像香菱似的一面读杰作,一面心里想:“我读完了这些,我就是文学家了。”那他还是白读。他读杰作的时候,应当毫无杂念,应该只是走进书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他应该“入迷”!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把杰作咀嚼消化,成为他自己的力量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枝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要是他自以为“学到”了一点什么,那也不是真正的学到,而是生吞活剥的模仿,甚至是剽窃!

        ⑨归根到底一句话,人与文学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

    (作者:茅盾 有改动)

    1. (1) 本文③、④自然段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2. (2) 阅读⑥、⑦段,简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分析何谓真正人迷的?
    3. (3) 本文多处用到对比论证,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4. (4) 结合自己的阅读或写作体验,谈谈怎样才是真正的入迷?
六、作文
  • 12. 请按要求完成片段写作。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生动地描写出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名句,把自然之景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意趣。

    请你从上面两句诗中任选一句,细心体会诗的意境,发挥想象,生动描写,将诗句改写成散文片段。(自拟题目,字数不少于200字。)

  • 1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搅乱了我们的生活,停工停学,限行封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宅家抗疫期间,你是否真切体会到“焦急、心痛”的含义?你是否时时因一些人和事而感动落泪?你是否为自己生在这样一个团结有爱的国度而自豪?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民族未来的你,是否重新认识到一些词语的真正含义,比如“英雄”、“责任”、“奉献”……比如“美好”、“安康”、“幸福”……比如“追求”、“理想”、“人生观”和“价值观”……

    请以“我重新认识了                “”这个词”为题,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写出真情实感,切忌抄袭套作。②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