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温州十五校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1-05-17 浏览次数:4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相对于夏商两代,周代的国家制度和政府机构似稍清晰。学者往往用“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三句最简单的话语加 以说明。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诸侯对周王有镇守疆土的义务

    ③全国的土地实际为周王所占有

    ④王权专制化程度逐步得到加强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 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上留有织物的痕迹。研究发现,这些织物痕迹至少有五个品种, 即平纹绢、经朱砂染色的平纹绢、经重平组织的缣类织物、回形纹绮和罗类织物。据此判断,商代(   )
    A . 青铜铸造推动丝织业发展 B . 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萌芽 C . 丝织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D . 出现负责蚕桑生产的官员
  • 3. 一般认为,先秦时期周王下设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六卿(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 司空)。其中“六卿”之中的“司徒”,掌管土地和人民。唐朝“三省六部”中与周代“司徒” 职能相似的部门是(   )
    A . 吏部               B . 户部              C . 礼部              D . 工部
  • 4. 右为“虎溪三笑”图,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相携访问在庐山修行的高僧慧远,归途中三人谈笑而行,送客的慧远不觉间跨越其自我禁足的虎溪,三人因之相视大笑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 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史实是(   )

    A . 儒道佛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B . 儒家信仰的理论得到重建 C . 诗歌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 D . 绘画体现逼真摹写的风格
  • 5. 史载:“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之唐之飞钱。真宗时张泳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 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二十二界,……。富民十六户主之。”据 此并结合所学判断(   )

    ①宋代汇兑之法仿自唐代   ②蜀地交易曾以铁钱为主

    ③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此法普遍用于海外贸易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6. 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出现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然而当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之后, 六部将政务事无巨细地直呈于皇帝,皇帝面对政务而应接不暇的尴尬局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下列项中,与此相关的是(   )
    A .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B .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 C . 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 D . 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 7.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清朝文化处于低谷。不过,在当时较为严峻的 社会环境中闪现出的一些文化成就,犹如凌寒独开的梅花,越发显得可贵。下列项中,属于清朝“闪现”的“文化成就”是(   )

    ①使用铜活字印刷《古今图书集成》

    ②描募人情世界的小说有更为成功的表现

    ③徽戏进京,京剧艺术特点已形成

    ④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 8. 有学者在评价近代不平等条约时指出:“建立在这种不平等基础上的贸易,只能是以牺牲中国经济利益为前提的畸形发展的殖民地贸易。”下列项中,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条约内容是(   )
    A . 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B . 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C . 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D . 立为通商口岸,以便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 9. 1907年,上海绅商郑孝胥创办日辉织呢厂时在《申报》上登文:“本公司遵商部所定有限公司章程 办理,业经禀蒙两江督宪咨立案。耳钉资本规银五十万两,分作五千股,每股计银一百两,官利长年七厘。”“登文”内容说明日辉织呢厂(   )
    A . 是一个官商合办的民营企业 B . 资金主要来自源于官府拨付 C . 对国家资本有着严重的依赖 D . 采用了售股集资的融资方式
  • 10. 19世纪末,康有为上书称:“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下列项中,与上述说法相契合的是(   )
    A . 薙发垂辫,以保血脉 B . 束发挽髻,改朝换代 C . 剪辫断发,变法改制 D . 辫发去留,一听其便
  • 11. 胡适曾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 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据此推断,在胡适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 . 思想解放 B . 学习西方 C . 弘扬传统 D . 文化转型
  • 12. 有学者指出,国民党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着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就是共产党人在 农村建立的苏维埃政权。苏维埃运动在农村的开展,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 向的中国化命运。下列项中,属于“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表现的是(   )

    ①国民革命失败后发动夺取大城市的起义

    ②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③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④遵义会议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3.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是英雄的人们,下列历史图片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这一事实。按图片所涉事件发生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①③②④ D . ③②④①
  • 14. 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超越意识形态而发展国家间关系,并主动创建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转变始于(   )
    A . “一边倒”外交方针的采取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 70 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D . 邓小平不结盟政策的制定
  • 15. 改革开放初期自始至终参与决策的杜润生曾说:“农村改革并没有一幅事先描绘好的蓝图,它是 在农民、基层干部、地方政府和中央领导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下列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   )

    ①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一些地方推进实行联产到组并试行包产到组

    ③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

    ④包干到组、包产到组的责任制在全国的推广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6. 《上海乡土志》载:“租界均有电灯,英界尤多,如星罗棋布。晚间照耀,无异白昼,颇便行人。近年(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以来,南市及制造局亦已装饰。……电车,光绪三十三年创行,后又有无轨者。”据此并结合所学分析判断,20世纪初的上海(   )
    A . 开始引入电灯并在租界及附近安装 B . 建成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C . 新型的公共汽车的运行也同时出现 D . 融入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 17.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谈到梭伦如何划分等级时作了这样的记述:“至于列在日佣级(即第四等级)的人,他只允许他们充当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的成员。”这说明第四等级的公民(   )
    A . 可以参与一定的政治事务 B . 享有参选四百人会议的权利 C . 享有担任政府官职的权利 D . 能享受国家发放的职务津贴
  • 18.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最初动机和设想,学术界的说法可谓众说纷纭。比较客观的说法是新航路开辟 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共同造成的,单纯强调哪一种因素都是不准确的。不过,新航路开辟的有一点结果却超出了最初的这些“动机”和“设想”,具体表现在(   )
    A . 积累了巨额社会财富 B . 实现了宗教传播目标 C . 开通了一条新的商路 D .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19. 在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大批人文主义者聚集在罗马,他们充当教皇的秘书、使节或顾问,有的还 受教皇任命承担了教堂的修建和装饰工作,被誉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下列修建和装饰工作属于米开朗琪罗是( )

    ①设计并建造监督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大圆顶

    ②为西斯廷小教堂创作天花板壁画《创世纪》

    ③创作《哀悼基督》雕像置于圣彼得大教堂

    ④为西斯廷小教堂创作大型壁画《雅典学院》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20.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阶级状况》中说:“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它只是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业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在此,恩格斯旨在揭示(   )
    A . 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激化的尖锐性 B . 机器生产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性 C .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设想的局限性 D . 欧洲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必然性
  • 21. 欧洲启蒙运动一著名思想家在设计某制度时说,它由行政、司法和立法三种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制约的权力组成,因而任何执政者个人或统治集团都没有绝对的权力,人民的自由权力得到了保证。这一设计(   )

    ①是古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

    ②体现分权制衡和人民主权的原则

    ③推动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

    ④对美国宪法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2. 交通工具的不断革新和进步,缩短了地区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 活质量,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下列交通工具的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①马车是近代社会出现的一种新型交通工具

    ②汽船的发明推动远洋运输公司大量出现

    ③蒸汽机车的出现促使铁路线长度急剧增加

    ④世界上最早的汽车是由美国福特制造的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23. 1937年5月,罗斯福在向国会递交的咨文中承认“我国1/3的人口,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而这些人绝大多数在农业和工业中”;“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损害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国会通过的法令是(   )
    A . 《联邦紧急救济法》 B . 《全国劳工关系法》 C . 《公共劳动标准法》 D . 《社会保险法》
  • 24. 在战后某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经济和社会目标两者是并重的:市场经济不会导致社会目标必然实现,它只是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而社会目标虽然是终极关怀,但却只有市场经济才可以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这一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   )

    ①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   ②让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④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5. 官渡之战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持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本纪》“(曹操)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记载。长期以来,许多历史教材也往往表述为“袁绍兵多粮足,有大军十万,战马万匹;曹操则粮少兵寡,可用来作战的,大约只有一两万人”。但近年来,学术界有人通过研究认为官渡之战实际上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拉锯战,曹操军队也在十万左右,并非是曹操以弱胜强。这说明(   )
    A . 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B . 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C .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 . 历史事实的考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小题,共 50 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与其他各家相比,法家思想最早获得了“行其道”的机会。商鞅的变法固然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法家思想在秦始皇时期得到实践,并在秦帝国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伴随着秦帝国的迅速灭亡,其局限性也充分地表现出来,而到汉代又在客观上助了儒家的一臂之力。

        黄宗羲作为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阐述了一系列精粹的思想。他从维护人的自然权利出发,猛烈地抨击了专制君权,重新构建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提出了分权而治、法制公正的政治要求,还特别强调了学校的重要性。在黄宗羲的政治理想中,也包含经济上的思想,这一思想显示出初步的重商主义色彩。

    材料二

    —— 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三卷)整理

        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 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共和国成立,其间仅共有83天。这样迅速的胜利在世界上其他任何伟大的革命中是罕有其匹的。

    —— 摘自徐中约著的《中国近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法家思想在秦始皇时期得到实践”及“到汉代又在客观上助了 儒家的一臂之力”的突出表现,并归纳黄宗羲“一系列精粹的思想”的具体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作者之所以说“民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意义的事件”的理由。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放弃农业而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拉丁语的教授死于瘟疫,许多学校放弃拉丁语教学,提高了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死亡的威胁使追求现世享乐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一些城市采取措施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地方集中深埋死于黑死病的人;欧洲各地出台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注重公共卫生成了普遍的现象。

    —— 据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整理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工商业城市人口骤增……英国依然遵循着自中世纪以来的自治及自由放任的传统,这种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地方管理使公共卫生更加恶化……医疗卫生改革者查德威克提出应设立一个中央政府部门承担公共卫生的责任……1838年霍乱病再度流行,这终于使政府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至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建立了中央卫生理事会。此后中央政府干预公共卫生的思想被保留了下来,这也为英国向福利国家的迈进奠定了基础。

    —— 摘自张丽丽《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立法研究》

    1. (1) 习近平说:“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14世纪中叶“黑死病”这一危机给欧洲社会带来的机遇。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18世纪中叶后英国“公共卫生更加恶化”的原因,并指出英国 政府在加强“公共卫生”治理方面而采取的对策。
  • 28. 近代以来,世界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牛顿和爱因斯坦成为是其中的两位科学巨人。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辈们在各个领域奠定了基础,牛顿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一个伟大的综合性人物,将许 多领域的发明和认识进一步系统化,将科学革命推向了高潮。在力学领域,他总结了伽利略、开 普勒等人的工作,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将天体力学和地面的力学统一 起来,完满地解决了行星何以按照一定规律围绕太阳运转的问题。

    —— 摘自赵立行的《世界文明史讲稿》

    材料二

        牛顿确立的新规范不仅是近代科学革命的顶点,而且也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它的影 响远远超出了物理学范围。

        牛顿的经典力学,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国度中一步步解放出来,也使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精神状 态中解放出来,人们的思维更加科学化。

    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 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 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 业革命的大 门。

    材料三

    —— 据王顺义的《西方科技十二讲》及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等改编

        所谓科学革命一般来说,指的就是通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急剧转变……迄今为止,科学史上 有据可查的关于物质世界的一般理论总共不过三种,分别以亚里斯多德、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名字 命名……但真正的科学革命,实际上只发生过两次。

    ——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牛顿撰写的科技著作。请在伽利略和开普勒之外,另列举两 位为牛顿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的前辈巨人。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请以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之所以说牛顿“确立的新规范”“远远超出物理学范围的影响”的理由。
    3. (3)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真正的科学革命”中第二次“科学革命”的突出成就, 并概述它与前一次“科学革命”成就之间的关系。
  • 29. 建筑语言文化的选择是一种传统、美学、地理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制度、观念、哲学文化的选 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陕西岐山周原有一周天子宗庙建筑遗址。整个建筑布局由南而北为影壁、门道、前堂,过廊居中,后边为后室,南北构成一中轴线;东西两侧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由前至后又形成前院、中院和东西小院,中院和两小院四周有回廊,布局井然有序。

    ——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故宫建筑遵循传统礼制而建,从午门到玄武门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中轴线,紫禁城的主要建筑都集中在这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豪华,中轴线的两侧对称分布着其他次要建筑。 宫内的建筑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布置。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重要命令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不论是前朝还是后寝,所有的建筑都是面向正南方。

    ——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三

        雅典卫城的每座建筑都顺山势而建,布局自由活泼,没有明确的轴线。尽管卫城呈现不规则 的布局,景观画面并不对称,但整个建筑群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雅典卫 城因帕特农神庙的统率作用而成为一个整体。帕特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体量最大,形制最庄严,雕刻最丰富,色彩最华丽,风格最雄伟。卫城的其它建筑物如伊瑞克提翁神庙,装饰性强于 纪念性,起着陪衬和烘托的作用。总而言之,雅典卫城建筑群的整体布局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构图 原则。

    —— 据谢飞飞的《雅典卫城建筑群布局特色》等改编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陕西岐山周原周天子宗庙建筑布局体现的文化原则,并 列出这一文化原则在中国明清时期传统的人类居住地中被充分遵循的两个实例。
    2. (2) 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指出北京故宫“外朝”与“内廷”建筑风格的显著区别,扼要分 析北京故宫与雅典卫城在整体布局上的主要差异。
    3. (3) 关于北京故宫与雅典卫城建筑语言文化的选择,不少人认为这就是古代东、西方国家两种不同 制度、观念、哲学文化选择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种认识可供选择讨论:

      ①北京故宫体现了礼制等级和皇权至尊的思想,请结合北京故宫建筑所体现的重要政治理念予以 阐释。②雅典卫城体现了人文主义倾向,请结合雅典卫城的建筑特色予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