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淮安市、淮州、金湖、洪泽、梁梅附中五校2018-201...

更新时间:2020-07-06 浏览次数:152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
  • 1. (2017高三上·黑龙江开学考)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 . 行政区域名称的变化 B . 地方行政效率显著提高 C .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 . 专制皇权得到明显加强
  • 2. 秦汉时期,丞相是制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待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任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 .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 .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 3. 清代统治者明确宣布,皇权的行使和皇位的继承,诸如亲王摄政、立嫡、立长还是立贤等纯属皇室家务,朝中大臣不能以是否合乎礼法而争论。这表明(   )
    A . 礼法制度已不合时宜 B .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 . 朝中大臣权力的丧失 D . 传统家天下体制瓦解
  • 4. 公元前413年。雅典远征西里失败,很多雅典人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而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其出尔反尔的手法几近无赖。这反映了雅典(   )
    A . 直接民主存在决策风险 B . 公民道德素质严重缺失 C . 演说术有助于民主决策 D . 集体决策成为战败根源
  • 5. (2020高三下·滨海月考)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 . 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 .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 . 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 . 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 6. 在英国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了惯例,内阁只需把讨论情况通知国王,1714年后,国王基本没有否决过议会的议案。这反映了(   )
    A . 议会监督的对象发生变化 B . 国王和议会矛盾渐趋缓和 C . 责任内阁制度不断完善及 D . 君主立宪体制在逐步确立
  • 7.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引文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 . 美国照搬了英国、法国的民主模式 B . 美国的民主突出了民权 C . 政治妥协对实现民主的重要性 D . 主张继续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 8. 1896年7月1日,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德国民法典》,其中规定:“私权的享有,始于出生”“所有人在法令限制内对所有物享有自由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联邦议会具有独立的立法权 B . 注重保护容克贵族阶层的利益 C . 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残余 D . 体现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原则
  • 9. (2018·北京)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A .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 10. 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
    A . 反对君主专制 B . 反对宋明理学 C . 提倡公平法治 D . 以天下为己任
  • 11. (2018高二上·会泽月考) 文艺复兴后,高耸入云、冷峻阴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师们热衷于重现古希腊的柱式以及古罗马的穹顶拱券,从而营造出欢快充实的空间感受。这表明当时(    )
    A . 建筑的宗教功能和意义被弱化 B . 几何学发展彻底改变了设计理念 C . 复古风格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 D . 市民阶层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体验
  • 12. 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
    A . 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B .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 . 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D . 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 13. (2018高二下·徐州期中) 根据北宋画家郭熙的见解整理成的《林泉高致》一书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该认识反映其艺术追求是(    )
    A .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 .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 传达自然的生命状态以感染观者 D . 逼真描绘四季山水不同特征
  • 14. 有人认为:牛顿学说18世纪通过法国启蒙思想家得到深化,甚至提出了“牛顿主义”,从而把牛顿的自然科学方法和理论照搬到人文社会领域。这说明牛顿的学说(   )
    A . 具有的社会影响被夸大 B . 被用来论证社会现象 C . 与启蒙运动相互影响 D . 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推崇
  • 15. 1868年,上海机器制造局所设的翻译馆正式开馆,翻译出版了大量西学书籍,这些书籍以工程技术类和军事类为多。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 民用企业的市场导向 B . 列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 C . 洋务运动的主要宗旨 D . 政府在文化上管理严格
  • 16. (2017·安徽模拟) 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 造成了文化断层 B . 推动思想的启蒙 C . 促进了史学产生 D . 承续了传统文化
  • 17.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这些言论(   )
    A . 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B . 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 C . 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到关键时期提出的 D . 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尚未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 18. 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以“文革”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下列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同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首次实现 C . “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 D .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 19. (2018高二下·沭阳期中)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8.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
    A . 义务教育的普及 B . 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 . 希望工程的推动 D .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 20. 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 . 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 . 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 .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 . 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 21. 女性获得选举权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但工人阶级、妇女被排斥在外。1872年法案规定,实行无记名投票,取消议员的财产资格限制;1885年,法案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1928年,21岁以上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二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持久的议会改革》

    材料二: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女权运动家们“不惧来自传统社会的激烈反对,坚持不懈为女性争取投票权,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正确”。虽然一百年来共有489名英国女性当选议员,但是目前英国议会下院的女性议员仅占议员总数的32%.英国政坛乃至互联网上依然存在对女性、少数族裔等的歧视和偏见。对此,当代女性应积极从政,继续为推进民主平等而努力。

    --摘编自陆伟芳《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女性选举权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其所体现的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2. (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与政治民主化”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7.0分)
  • 22.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 23. (2019高三上·扬州期末) “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完成下列要求: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 (2) 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 24. 康熙和华盛顿是17、18世纪杰出的政治家,都对本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据《清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为“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所做的努力。
    2. (2) 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的贡献。后人对康熙的认识有两种:①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②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历史机遇,因循误国。请结合18世纪中西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予以说明观点②(只有认识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
  • 25.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工程之父。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帝国主义把掠夺中国的铁路摆在突出的地位……日本《朝日新闻》公然叫嚷:“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它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纵于铁道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生死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有一切权,凡地方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之民,皆我俎上之肉。”

    --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第三册)

    材料二:五月九日我向岑官保(春煊)面陈早日修成京张路的三项理由:(一)京张路是中国自筑的第一条铁路,每个外国人都在看着我们,如工程进行缓慢,他们一定讥笑我中国工程师没有建筑铁路的能力,不能担负筑路的责任;(二)一部分款子已经用去,早日通车就能早日有收入;(三)现在全中国都需要建筑铁路,我们的政策是中国的铁路由中国人自己来修,因此中国的工程师十分需要,京张路工程正在吃紧,无法分出人手,只有尽速完成京张路工程后才能匀出人才为国家建筑其他铁路。

    --《詹天佑日记》(1907年5月22日)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列强掠夺中国铁路权的危害。
    2. (2) 根据材料二,简述詹天佑想早日修成京张铁路的理由。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张铁路建成的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