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仿真试卷(三)

更新时间:2020-07-06 浏览次数:334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24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2)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告诉我们朋友之情在于心意相通,而不在于朝夕相处,尽显洒脱之意。
    3. (3) 。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 (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5. (5) 请把崔颢的《黄鹤楼》默写完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 liáo liàng地响。
    2. (2) 哎呀,他是diàn jì他的兄弟了。
    3. (3) 名人qiǎng cí duó lǐ,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
    4. (4) 不一会儿,暴风雨就xiē sī dǐ lǐ地开始了,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不能因为他出了一点差错便将他的所有成绩也一笔抹杀了。 B . 爸爸工作忙,经常出差,一切烦琐的家务都是由妈妈一人承包。 C . 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D .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的先烈们造就了新中国的诞生。
  •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这一生,其实面临很多选择,大到日常生活,小到人生规划,常常都追求尽善尽美。(将“日常生活”和“人生规划”交换位置) B . “行通济”是我市元宵期间自发的一项民间活动,近年来每年都有约80万以上的民众参与“行通济”。(删去“每年”) C . 武汉市的雷神山医院是参照“小汤山”医院模式新建的专门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在“肺炎患者”后加“医院”) D . 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宏大而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改革与开放之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将“之路”换成“进程”)
  •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如斗台戏、高跷会、舞狮子、花灯会等,也有各类小吃,民间小商品买卖。可谓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1. (1) 根据材料,至少概括出“庙会”的2个特点。
    2. (2) 根据材料内容,以“庙会”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写上一句话。
二、阅读(46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又何 

      ②小信未

      逐齐师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详写了曹刿战前论得“民心”之重要,战时注意蓄士气、断战机以及战后论取胜之道。 B . 文章描写曹刿的“请见”“问战”“请从”等简短言行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精明干练。 C . 文章以曹刿与“乡人”作对比,突出了曹刿抗敌御辱的责任感和保卫国家的政治热忱。 D . 文章批判了鲁庄公资质平庸,政治见识鄙陋,军事才能欠缺,可谓完全持讽刺的态度。
  •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

        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有删改)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令民知上意/来问讯 B . 父老师帅伍长/人所罾鱼腹中 C . 善助之/年九十    D . 相益为乱/免冠
    2.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 务 耕 桑 节 用 殖 财 种 树 畜 养 去 食 谷 马

    3. (3) 结合选文说说黄霸“外宽内明得吏民心”的原因。
  • 8.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在心中修篱种菊

    陈鲁民

        ①《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中有这么一句:“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此言颇有禅意,深得我心,不由得也想多说几句,凑凑热闹,续个狗尾。

        ②在心中修篱种菊,乃隐士之风。“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道家哲学思想。意即闲逸潇洒的生活不一定非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的隐逸生活其实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修篱种菊,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与淡定。

        ③修篱种菊,源于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是个真正的精神上的隐者,可也并不执意非住在深山老林去茹毛饮血不可。弃官不做后,他就直接归隐田园,每日里耕读,饮酒,写诗,自得其乐,甘之若饴,成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派,被后世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见,真隐者在哪里都能隐得住,隐得长久,因为他们都善于在心中修篱种菊;而那些假隐者即便住进终南山的洞子里,也日日惦记着朝堂魏阙,盼望着像卢藏用那样走通终南捷径,升官发财,做“随驾隐士”。

        ④“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如果有菊在东篱下可采,有南山悠然可见,固然是得天独厚,浪漫潇洒,令人向往;若没有这个条件,身处闹市,蜗居斗室,甚至关在不见天日的大牢里,同样也可以在心里修篱种菊,悠然南山,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淡定。曼德拉在南非监狱关了二十七年,始终心态不变,神清气朗,每日看书写作,磨砺心志,终于拨云见日,走出牢笼,大显身手,叱咤风云,书写了人生的辉煌。这也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⑤菊爱秋风喜阳光,在心中修篱种菊,就要心存阳光明媚,胸怀清风明月。大儒王阳明,一生光明磊落,追求良知,立德立功立言,从阳光少年做到阳光青年、阳光中年,直到临死仍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个伟男子也是爱花之人,他的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500多年了,还没有几人参透此言。

        ⑥菊性恬淡,太肥的水土难以生养;菊傲秋霜,不喜生在热闹之地。因而,淡泊名利之人,看轻身外之物,视金钱如粪土,富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在心中修篱种菊,蓄蕾开花。倘若心中满是金钱物欲,被名缰利锁捆得死死的,每个细胞都浸透了肥油,每条血管都布满污垢,心房那丁点地方挤得满满当当,哪还有地方去修篱种菊?“人为物累,心为形役”,是生活的最大悲剧,稀里糊涂就交待了一辈子。

        ⑦“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是有性格的花,孤傲清高,不落流俗,霜越大越要怒放,即便最后僵死枝头,也绝不萎谢于地,是故跻身梅、兰、菊、竹四君子行列。菊喜平和,最忌戾气,只有放下仇恨,才能在心中修篱种菊。那些天天生活在仇恨中的人,处心积虑地算计他人,睚眦必较地报复他人,时时备受煎熬,度日如年,只会在心中播种蒺藜和毒刺,扎痛别人也扎痛自己。

        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晋以后,“东篱”便成了菊花的别称,诚如林妹妹所言“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欲在心里修篱种菊,需要有仁义的土壤,爱的气候,善的营养,美的熏陶,还要精细地呵护,心中之菊方可茁壮成长,花开盛艳。看一个人,若是慈眉善目,满面春风,笑颜如花,脸上带着从心底升起的欢喜,甭问,他一定悄悄地在心里修篱种菊,花开灿烂,从心里绽放到脸上。

        ⑨夸一个人“人淡如菊,心素如简”,即是夸其疏野淡泊、独标傲世,夸其清奇脱俗,心地澄明,在我看来是殊为难得的褒奖。

    1.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通过引用白落梅的话语,引出了本文的论点——我们要在心中修篱种菊。 B . 在心中修篱种菊是隐士之风,要到林泉野径中去体会,才能找到一份宁静和淡定。 C . 文章第⑤段举了王阳明的例子,证明了在心中修篱种菊,就要心存阳光明媚,胸怀清风明月的观点。 D . 文章善用诗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等,这些诗句不仅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
    2. (2) 下列不能证明“要在心中修篱种菊”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劝诫自己的儿子:“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B . 元代著名画家王冕,虽置身于追名逐利的科举制度下,却能坚守本心,拒绝出任官职。 C . 霍金年轻时就身患绝症,但是他持之以恒,克服病痛的折磨,终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D . 在中国研究原子弹的初期,很多西方国家并不相信中国可以制造出原子弹,邓稼先不听外界流言蜚语,潜心钻研,终于制造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3. (3) 结合文章,说一说如何才能做到“在心中修篱种菊”。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眼 神

    于 博

        ①杨俊杰推开房门,见母亲正在厨房忙着。他连背包都没摘下,静静地站在原地,细细地打量着母亲。母亲的头发似乎更白了,后背似乎也更驼了。半晌,母亲猛地回过头,手里的水瓢当的一声掉在了地上,蹦了两蹦。

        ②“哎呀,大儿呀,吓我一跳。回来咋不言语一声?”母亲尖声地叫道,连连用围裙擦手。

        ③杨俊杰上前几步,搀住母亲。母亲盯着他看了又看:“咋的了?你好像得病了,脸色这么难看。”

        ④“没有,这几天加班,累的吧。”杨俊杰苦笑一下。

        ⑤杨俊杰摘下包,继续说:“让你进城,你始终不同意。看看,一个人,多遭罪呀!”

        ⑥“妈不怕遭罪,妈就图省心!”母亲边说边把杨俊杰的包拎到屋里,“老也不回来,这回可得多住几天!”

        ⑦“妈,不行啊!单位派我出国,明天就走,这不,急着回来和你道个别!”

        ⑧“啥?你说啥?出国?”

        ⑨杨俊杰点点头,说单位派他考察,一时半会儿回不来。

        ⑩母亲愣怔片刻,随后眼里放着闪亮的光:“哎呀,这要是你爹活着,那不得乐疯了啊!你考上大学那天,他睡觉都捂着被乐呀!对了,你叔伯太爷去了趟省城,在屯子里显摆了大半辈子。啧啧,我大儿出息大发了!”

        ⑪看着母亲的高兴劲儿,杨俊杰却有意回避着母亲的眼神。他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不能把真相告诉她,那样,她老人家怎么活呢?

        ⑫吃完饭,杨俊杰走了。母亲执意要送他。从屯里走到大路口,这一道母亲一个劲儿地嘱咐他:“出国了,全是蓝眼睛黄头发,没有亲戚朋友,说话做事要留个心眼儿啊!”杨俊杰不知怎么回答母亲,只是轻轻地点头。

        ⑬午后的阳光很明亮。一群鸟儿从一片树林里飞出,在天空上自由地盘旋。杨俊杰望着它们,露出异样的眼神……

        ⑭“妈,别送了。我这几年对不住您!”杨俊杰一把抱住母亲,声音颤抖,但他咬牙忍住没有让眼泪掉出来,“我没有好好孝敬您!”

        ⑮母亲拍着他的肩膀:“大儿啊,说傻话呢!你出息了,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记住,给妈打电话。可是也别总打,那么远,电话费指定得贵呀!”

        ⑯“妈!”豆大的泪珠终于从杨俊杰的眼里流了下来……

        ⑰在一家长途汽车站的公厕里,杨俊杰掏出手机,刚要拔卡,电话响了。杨俊杰惊慌地看了一下号码,迟疑了一下,终于摁下了接听键:“妈,有事吗?”

        ⑱“儿呀,我回来收拾碗的时候,在盆子里看到钱了。咋这么多呀?”

        ⑲“没事,妈,你就花吧,你苦了一辈子了。”

        ⑳“儿呀,我总觉得你哪里不对劲儿。我琢磨半天,你的眼神不对,跟以前不一样啊!”

        ㉑“没有,妈,我挺好的!”

        ㉒“不管咋样,人这一生走的道长啊!什么摔跟头崴脚脖子的事都指不定会发生,可自个儿要长志气,别睁眼看着是个坑还往里跳啊!”

        ㉓“哪能呢?我又不糊涂,妈,您放心吧!”

        ㉔“放啥心呢?你那眼神现在还在我眼前晃悠呢。儿呀,不管咋的,你要往远看哪——你才多大啊!记住,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㉕“妈,车来了,我回家再打给您!”杨俊杰咬了咬嘴唇,挂断了电话,然后长出了一口气。

        ㉖一个小时后,一辆出租车停到了市检察院大门前。杨俊杰从车里走了下来,仔细打量着眼前这幢威严的建筑。夕阳照在悬挂在大门上方的国徽上,反射出夺目的光芒。杨俊杰忽然感到,那金灿灿的光辉里,藏着母亲既威严又慈爱的眼神。

    (有删改)

    1. (1) 按要求填写下表。

      情节

      母亲的心理

      杨俊杰突然回家看望母亲

      高兴、自豪

      母亲给杨俊杰送行

      担心

    2. (2) 文中多处设置了悬念,请找出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3. (3) 品味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杨俊杰一把抱住母亲,声音颤抖,但他咬牙忍住没有让眼泪掉出来。

      ②杨俊杰咬了咬嘴唇,挂断了电话,然后长出了一口气。

    4. (4) 文章以“眼神”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三、作文(5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跟着母亲走,走向学校,是走向一个新的天地;跟着老师走,走向书本,是走向一个知识的海洋;跟着导游走,走向景点,是走向祖国山河的起点;跟着感觉走,走向梦想,是走向美好的开始……

    请将“跟着             走”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⑴自选文体;⑵立意不限;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 11.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宋江听了,慌忙着蔺仁引入。直到后牢枯井边望时,见里面黑洞洞地,不知多少深浅。上面叫时,那得人应。把索子放下去探时,约有八九丈深。宋江道:“柴大官人眼见得多是没了!”宋江垂泪。吴学究道:“主帅且休烦恼。谁人敢下去探看一遭,便见有无。”说犹未了,转过黑旋风李逵来,大叫道:“等我下去!”

        宋江道:“正好。当初也是你送了他,今日正宜报本。”李逵笑道:“我下去不怕,你们莫要割断了绳索。”吴学究道:“你却也忒奸猾!”且取一个大篾箩,把索子抓了,接长索头,扎起一个架子,把索抓在上面。李逵脱得赤条条的,手拿两把板斧,坐在箩里,却放下井里去,索上缚两个铜铃。渐渐放到底下,李逵却从箩里爬将出来,去井底下摸时,摸着一堆,却是骸骨。李逵道:“爷娘,甚鸟东西在这里?”

        又去这边摸时,底下湿漉漉的,没下脚处。李逵把双斧拔放箩里,两手去摸底下,四边却宽。一摸摸着一个人,做一堆儿墩在水坑里。李逵叫一声:“柴大官人!”那里见动。把手去摸时,只觉口内微微声唤。李逵道:“谢天地!恁的时还有救性!”随即爬在箩里,摇动铜铃。众人扯将上来。

        李逵说下面的事,宋江道:“你可再下去,先把柴大官人放在箩里,先发上来,却再放箩下来取你。”李逵道:“哥哥不知,我去蓟州着了两道儿,今番休撞第三遍!”宋江笑道:“我如何肯弄你!你快下去。”李逵只得再坐箩里,又下井去。到得底下,李逵爬将出箩去,却把柴大官人抱在箩里,摇动索上铜铃。上面听得,早扯起来到上面,众人看了大喜。宋江见柴进头破额裂,两腿皮肉打烂,眼目略开又闭。

        宋江心中甚是凄惨,叫请医士调治。李逵却在井底下发喊大叫。宋江听得,急叫把箩放将下去,取他上来。李逵到得上面,发作道:“你们也不是好人!便不把箩放下去救我。”宋江道:“我们只顾看顾柴大官人,因此忘了你,休怪。”宋江就令众人把柴进扛扶上车睡了,先把两家老小并夺转许多家财,共有二十余辆车子,叫李逵、雷横先护送上梁山泊去。却把高廉一家老小良贱三四十口,处斩于市。再把应有家私并府库财帛、仓廒粮米,尽数装载上山。

    1. (1) 选文叙述了李逵下井救柴进一事。柴进为什么会在井里呢?请简要概括。
    2. (2) 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李逵这一人物形象。
    3. (3) 叙述语言所表现出的艺术性是本名著的艺术价值之一,可谓“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请结合选文,分析其语言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