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线上...

更新时间:2020-06-15 浏览次数:196 类型:月考试卷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公元589年,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实现了统一。这个重新统一的朝代是(   )
    A . 汉朝 B . 隋朝 C . 唐朝 D . 清朝
  • 2. 被唐太宗誉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
    A . 魏征 B . 杜如晦 C . 房玄龄 D . 姚崇
  • 3. 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
    A . 内阁制 B . 郡县制 C . 三公九卿制 D . 三省六部制
  • 4.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郭沫若称: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肯定武则天的史学家主要是因为(   )
    A .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 她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 .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D . 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 5. 同学们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入选“盛唐篇”的是 (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6. 以造型精美,色彩亮丽而闻名中外的唐代陶器是(   )
    A . 越窑的青瓷 B . 邢窑的白瓷 C . 唐三彩 D . 秘色瓷
  • 7. 比较唐与日本的铜钱,不能得出以下的结论的一项是(   )

    A . 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并在日本流通 B . 开始铸铜钱的时间日本晚于唐朝 C . 是日本吸取唐朝文化的表现之一 D . 日本铜钱是仿照唐朝铜钱铸造的
  • 8. 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 . 任用奸相 B . 藩镇割据 C . 安史之乱 D . 宦官专权
  • 9.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关于这一时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它们是东汉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 . 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C . 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文臣 D . 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 10. 下面说法最符合隋唐特点的是(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C . 中华帝国的衰落 D . 中华社会的繁荣开放
  • 11.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 . 刘备 B . 尺带珠丹 C . 赵匡胤 D . 忽必烈
  • 12. 宋太祖询问宰相赵普如何避免藩镇割据的局面,赵普建议他对地方藩镇“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宋太祖接受其建议而采取的“制其钱谷”的措施是(   )
    A . 派文臣做知州 B . 设立转运使 C . 各州设通判 D . 设立布政使
  • 13. (2019·常州)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 . 强干弱枝 B . 分解相权 C . 民贵君轻 D . 重文轻武
  • 14. 下列少数民族建立了与宋并立的政权:辽、西夏、金,它们分别是(   )
    A . 契丹、党项、匈奴 B . 契丹、党项、女真 C . 党项、女真、回纥 D . 匈奴、回纥、吐蕃
  • 15.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话所描述的是(   )
    A . 松赞干布 B . 苻坚 C . 耶律阿保机 D . 完颜阿骨打
  • 16. 辽宋议和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老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   )
    A . 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削弱 B . 宋辽间维持了较长的和平局面 C . 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 . 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 17. 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
    A . 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B . 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 . 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D . 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 18.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今河南开封)。”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   )
    A . 南北朝 B . 唐朝 C . 五代十国 D . 南宋
  • 19. 岳飞受到人民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
    A . 他对皇帝忠心耿耿 B . 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 C . 他训练出纪律严明的岳家军 D . 他遭奸臣谋害
  • 20. 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 . 南宋定都临安 B . 宋军收复建康 C . 宋金达成和议 D . 郾城大捷
  • 21.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你有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 老百姓吃的是占城稻大米饭  B . 许多回族商人在夜市卖葡萄 C . 外国使团随郑和船队来临安 D . 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
  • 22. 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   )
    A . 宣政院 B . 三司 C . 市舶司 D . 西域都护
  • 23. 历史叙述有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制度 B . 赵构就是宋高宗,建立了南宋 C . 宋代的瓷器有定窑、汝窑、哥窑等 D . 交子促进了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24. 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
    A . 建立元朝 B . 统一了蒙古各部落 C . 发展农桑 D . 消灭了南宋的政权
  • 25.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
    A . 汉朝 B . 西晋 C . 北魏 D . 元朝
二、本卷共4题,第26题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等各种与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 (1) 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的考试内容。
    2. (2)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科举制“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争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并实行“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社会经济呈现空前的繁荣。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唐太宗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对外采取征伐和和亲的方式平定外患,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摘编自刘兆丰《我国古代的治世——贞观之治探析》

    材料三:唐玄宗即位初就面临许多亟待解决问题。为此,唐玄宗刷新吏治,整顿官僚队伍;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地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发动农民开垦种植;关心民间疾苦,实行赈灾免赋。

    ——摘编自潘镛《论唐玄宗李隆基》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主要的历史功绩。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时平定外患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的史实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推断唐玄宗即位之初亟待解决的问题。
    4. (4)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三位皇帝治理国家的共同点。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大运河所连接的水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南宋时期中国人口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他还把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
    2. (2)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