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2020年高考历史名师仿真模拟联考试卷一

更新时间:2020-06-15 浏览次数:220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商周时期对异族群体的经略方式存在差异。商人与异族建立的多是一种或稳定或不稳定的联盟关系。而周人则直接将姬姓贵族分封到异族聚居地区,对异族群体进行管理。这表明西周(   )
    A . 建立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 . 强化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 . 推动了族群的交流与融合 D .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 2. 东汉初年官方推行农业放贷,一方面赈贷频次激增且赈贷连续不断,另一方面赈贷施行地域范围广泛。这一举措的推行(   )
    A .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B . 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经济 C . 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 . 维护了金融环境的稳定
  • 3. 史载,宋太宗“以汉、唐封乳母为夫人、邑君故事付中书”,问宰臣吕端等曰:“斯礼可行否?如不可行则止,朕不敢以私恩紊政法也。”这反映出宋代(   )
    A . 法制社会业已形成 B . 士大夫政治影响力强 C . 权力制衡机制完善 D . 皇权受到法制的规范
  • 4. 王阳明认为经典的权威是在吾心之良知的权威之下,如果阅读“六经”,未能体认到良知,就如阅读过账簿并不等于拥有此财产一样是毫无用处的。这一主张(   )
    A . 否定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 . 打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 C . 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作用 D . 肯定了儒学经典的价值
  • 5. 美国军事学家马汉在研究甲午战争时强调,“日本似乎充分掌握了海军的目的就是控制海洋这一原理,并依此进行活动”,“舰队总是以攻击行动去达成战役目的”。而李鸿章认为“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
    A . 海军实力不济 B . 海权观念落后 C . 防御力量薄弱 D . 重视舆论宣传
  • 6. 梁启超在1922年提出,当时中学国史教科书等的主要缺点在于其内容“全属政治史性质”,而将“社会及文化事项”视为附庸,建议以“民史”取代“君史”。这一建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 民族危机的加深 B . 进化理论的广泛传播 C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 7. 1928年中共中央在给广东省委的指示信中提出,“中国现在革命的发展,事实上形成特殊的方式:‘农民割据’”,“这种割据局面必须发展大城市的中心。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就要在这上面表现坚强起来”。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 .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 认为农民阶级主导革命的胜利
  • 8. 下图为1962年的一幅宣传画——《交通新貌图》,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 . 经济政策的调整卓有成效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成就突出 C . 城市化进程得到迅速发展 D .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 9. 11世纪末欧洲掀起了一场罗马法复兴运动。美国学者赞恩评价道:学习罗马法的热潮再度兴起的真正原因也许是因为罗马法中的部分章节可以用来帮助皇帝征战意大利。这些精通罗马法的人们必须制定出凌驾于一切地方法律之上的帝王法。这有助于(   )
    A . 人文主义的复兴 B . 新航路的开辟 C . 科学革命的勃兴 D . 民族国家的产生
  • 10. 17世纪英国知识分子中间流行着一种自然神论的观点,其一就是认为我们所面对的自然世界是神根据一定的理性法则创造出来的;其二认为,我们每个人作为神的作品,都被赋予了一种高贵的禀性,即理性精神和道德良知。这一观点(   )
    A . 促进了天主教的复兴 B . 维护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C . 有助于理性精神的觉醒 D . 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 11.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联合起来的22个君主和3个自由市的市议会才是国家主权的共同享有者。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
    A . 民主主义 B . 联邦主义 C . 君主立宪 D . 人民主权
  • 12. 下表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和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发展中国家

    世界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1990—2000年

    1990—2000年

    GDP

    3.5

    5.5

    2.0

    5.0

    3.0

    货物出口量

    7.0

    14.5

    0

    9.0

    6.5

    货物进口量

    6.0

    16.0

    -0.5

    8.5

    6.5

    货物出口额

    10.0

    24.0

    -6.5

    9.0

    6.5

    货物进口额

    5.0

    20.5

    -4.0

    8.5

    6.5

    由上表可推知(   )

    A .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优势 B . 发达国家的工业产业衰落 C . 发展中国家发展急躁冒进 D . 发展中国家原有经济基础薄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 –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几经波折,仓促成文。揆情而论:孙中山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种罔顾国情、视人立法的行为,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绝大多数都是接受西方思想的资产阶级革命青年,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政治体制是一个二元制的政治体制,制衡无效,给权力之争埋下了隐患。20世纪初,中国无论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还是资产阶级的成熟程度和国民的民主意识都不足以支撑《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持久实施,因而其终成废纸,也就不足为奇。如果我们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实施环境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短命”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长久不衰”的不同结局就更为清晰。

    ——摘编自范福潮《<临时约法>为什么会成为废纸》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包含一个简短的序言和7条本文,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个原则,两大缺陷。三大原则是分权与制衡原则、有限政府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两大缺陷是公开承认奴隶制,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奴隶制度的合法性;轻率对待公民权利,没有在宪法中规定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终成废纸”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为何能够长久不衰。
    3. (3) 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的。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指的是一种带有功利主义色彩,以增加资本本身为目的,累积个人资本的责任,并且将积累的资本用于社会再生产而不是个人消费。资本主义精神同时带有资产阶级文化的色彩,个人只要能够在经济制度下以合法途径赚钱,就是擅长于某种天职的表现。韦伯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具有理性计算的特征,以严格、小心谨慎且有远见的计算为基础,进而谋求经济上的成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崛起。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新政”时,在一批新式官员的推动下,在农业方面准备采取一系列“新政”措施。在京设一农政大臣,专门负责考求督课农务事宜,在农政衙门内设京师农务大学校。在“新政”实践中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改革农政的办法。一是劝农学,即鼓励学生赴日本或欧洲农务学堂学习,学成回国充任各省农务局办事人员。二是劝官绅,即各省先将农学诸书广为翻译刊刻,分发各州县,每县设一劝农局,邀请各乡绅董来局,讲求谷、果、桑、棉、林木、畜牧等事,因地制宜种养,种养得法者给奖,地方官不举办农政者,照溺职例参革。三是导乡愚,即各省购办新种子、器械,先办试验场,然后发给全省,令民间试办,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次第推行。四是垦荒缓赋税,即鼓励开垦山地、海滩地等,种植林木、杂粮,悉听其便,不必强令开作稻田,以开辟地利,十年之内,概免厘税。

    ——摘编自赵泉民《政府的制度供给及其社会绩效——论晚清新政时期的农业政策》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清末农政改革的基本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农政改革的认识。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国联调查团于1932年10月2日公开发表《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正文第一章至第八章主要记述调查情况,其中第四章为“九月十八日及其后事变之叙述”,第五章为“上海”,第六章为“满洲国”。第九章和第十章主要陈述解决中国东北问题的原则和具体建议。……“此(东北主权问题)为中国及列国共认之事实。中国政府当法律上之主权,亦从未发生疑问。在中日条约及协定上、其他国际条约上均可证明。各国外交部之正式公牍上亦一再申述。日本外务省之公牍亦然。”“日方于事前确有充分计划以应付中日间万一发生其战事。此计划于9月18日至19日之夜见诸实行。”“日军在是夜所采之军事行动,不能认为是合法之自卫手段。”伪满洲国“所有政权均操之于日人之手”。

    ——摘编自刘长江《从<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看<TRUTH(真相)>史料的历史地位》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均田制已遭到破坏,旧的税收制度已无法维持。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780年,杨炎向唐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具体办法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居人之税,秋夏两征”,“其租庸杂徭悉省”,“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两税法的推行在当时有一定的优越性。《旧唐书·杨炎传》称:“赋不加敛而增入……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杨炎两税法实施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杨炎实施两税法的功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