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2020年高考历史名师仿真模拟联考试卷五

更新时间:2020-06-15 浏览次数:15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的司法审判实行“天罚”,也就是对需要审判的人先通过占卜求问天神:“兹人井(刑)不?”然后再根据上天的启示决定是否给予刑罚。这反映出商代(   )
    A . 统治阶级愚昧无知 B . 法律具有野蛮特征 C . 治权与神权相结合 D . 尚未形成刑法制度
  • 2. 马克思认为,“小土地所有制的前提是:人口的最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在这种情况下,再生产及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多样化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条件”。材料旨在说明小农经济(   )
    A . 是古代经济的主要形态 B . 具有自足性和封闭性 C . 不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 D . 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 3. 汉魏以来,州、郡、县等地方长官都是自选僚佐、属官。隋文帝时规定:所有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同时规定县佐必须回避本郡。这一变化表明,隋朝时期(   )
    A . 废除了世家大族的选官特权 B .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 . 科举制成为主导的选官制度 D . 吏治腐败得到根本的遏制
  • 4. 下表所示为有关明朝经济政策的记述,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明朝(   )
    明太祖 “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
    明孝宗 “凡商贾欲赍货贿于四方者,必先赴所司起关券”
    明武宗 “非占商籍不许坐市廛”
    A . 坚持推行抑商政策 B .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C . 立法限制商业流通 D . 农商取得同等地位
  • 5. 据《清宣宗实录》记载,“(江苏巡抚程矞采奏)省城民情静谧。现于吴江、震泽一带,择要防守。得旨,小心防堵,无汉奸,逆英不敢轻入,是以严拿汉奸为第一要着。懔之,勉之!逆夷全恃汉奸为引导,不除汉奸,无以克敌。据此可知,清政府(   )
    A . 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B . 高层妥协导致战争失败 C . 对敌情的判断缺乏理性分析 D . 缺乏对即来战争的防范
  • 6. 1921年,美国学者杜威撰文指出:“(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中国)政治革命是一场失败,因为它是外部的,形式上的,只触动社会运作机制,而没有影响实际控制社会的生活观念。”杜威的这段言论(   )
    A . 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B . 辛亥革命失败可为其提供佐证 C . 委婉否定了五四运动的意义 D . 揭示了近代前期革命失败的根源
  • 7. 1944年12月,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大会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地权条例》规定:“凡合法土地所有人在法令限制范围内,对于其所有土地有自由使用……之权,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土地为一切依法分得土地人所有,在土地未经分配区域,土地仍为原合法所有人所有。”上述规定旨在(   )
    A . 改变农村原有的土地私有制度 B . 进一步巩固各阶层联合抗日 C . 鼓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D . 为反抗国民党积蓄物质力量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十二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上述规定表明澳门特别行政区(   )
    A . 与中央形成分权制衡关系 B . 在社会制度方面发生根本变化 C . 与深圳特区享有相同权力 D . 处于完全的国家主权控制之下
  • 9. 雅典民主政治中,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主要职能是立法,但雅典有“违宪立法起诉制”,任何公民可以对其认为提出违宪的法律的人和制宪法律本身提出起诉,交给陪审法庭审判。若判定该项法律确实危害民主,则废除该法律,将提案人绳之于法。但法律一旦被核准,陪审法庭必须按照其执行。这说明在雅典民主制下(   )
    A . 内部斗争比较激烈 B . 有分权制衡的特点 C . 公民参政意识强烈 D . 政治运行成本高昂
  • 10. 有学者指出:“我把其中的一种集权称为政府集权,把另一种称为行政集权。在美国,只有第一种集权,而另一种集权则不存在。”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 1787年宪法成为美国的根本大法 B . 美国借鉴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优点 C . 美国实行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 D . 民主共和制可避免中央集权的出现
  • 11. 下表反映了1650—1860年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

    统计时间

    1750年

    1800年

    1851年

    小麦亩产量(单位:蒲式耳)

    8

    20

    27

    统计时间

    1650年

    1800年

    1860年

    一个农业工人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养的非农业人口(单位:人)

    1.5

    2.5

    6

    表中状况(   )

    A . 标志着英国经济实现近代化 B . 是农业资本主义化的结果 C . 制约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D . 使英国成为世界性农业大国
  • 12. 2018年10月,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罗伯托·阿泽维多表示,如果中美爆发全面贸易战,可能导致全球贸易额下降17.5%,使全球经济损失1.9%。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呼吁中国和美国利用现有规则来解决两国在贸易和政治问题上的分歧,不要引发新的“冷战”。这说明当今(   )
    A . 世贸组织丧失了贸易调节的职能 B . 经济全球化趋势遭到逆转 C . 中美贸易摩擦具有全球溢出效应 D . 国际经济新秩序无从建立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 –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苏州因既是外地输入东南地区商品粮的周转、调剂中心,又是长江三角洲丝、棉手工业品主要集散地,加之深厚的经济、地理优势,稳居长江三角洲经济中心城市地位。

    ——摘编自戴鞍钢《上海开埠与江南城镇格局演变》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伴随上海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已由苏州移至上海。当时国内战争也对上海取代苏州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受上海崛起强大引力的影响,江南地区原先以苏州为中心的市镇体系,逐渐形成唯上海马首是瞻,以上海口岸内外贸易为主要联系纽带的新的市镇体系。上海开埠后,上海近郊一些原先以个体小生产者之间交换日用必需品或家庭手工业所需原料为基本特征的农村市镇的商业活动日趋衰落,代之而起的则是一批适应上海开埠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的需要,依附、服务于对外贸易和近代城市经济的颇具活力的农村市镇。

    ——摘编自戴鞍钢《上海开埠与江南城镇格局演变》

    材料三 2017年4月1日,四川、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这标志着我国自贸区建设从试点探索阶段进入成熟发展的新航程。

    ——摘编自白桦《内陆国家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江南城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江南城镇经济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原因。(12)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自贸区建设的意义。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人文若虚在国内做生意屡遭挫折,眼看就要到破产的境地了。后来朋友到海外经商时顺便邀他同往,开船前他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篓太湖特产“洞庭红”橘子准备在路上享用。没料到了海外吉零国,这一篓橘子竟卖出了一千多两银子。他在返程的路上又偶然捡到了一只大龟壳,到达福建后被一个波斯商人用5万两银子买去。文若虚用赚来的钱在沿海地区重置家业,娶妻生子,家道殷富不绝。

    ——摘编自《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等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准确全面)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在中央以1835年的《城市自治机关法》为开端,它实质上是1832年议会改革的续篇和尾章,其基本原则是在民主的基础上改造自治城市政府。该法规定,第一,在178个城市里,取消200多个陈旧过时的市政自治团体,用选举产生的城市政府取代旧的市政官。城市政府由市议会、市长和市参事会构成。第二,废除市政官和法院的职权,将司法权转交给治安法官和郡法庭,在城市实现司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分离。第三,市政府财政公开,市政收入必须用于当地居民。第四,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必要的法规。第五,市议会的讨论公开,允许公众旁听。

    ——摘编自陆伟芳等《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与民主化进程》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英国城市政府改革的影响。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后法国对德政策时强时弱,是一个遏制、无力遏制到绥靖的过程。作为一战的主要战胜国,法国在对德国处置上享有主动权,坚决要求严惩德国,但法国这一政策受到欧美许多国家的阻挠,这种结果已经表明强硬方法的无效,从此对德政策不得不由攻势转为守势,仅求暂时的国家安全。法国在一战后的对德政策的软弱直接与国内社会的衰落有关。作为一战的主战场,法国损失特别惨重,国家面临“荒废破产”的境地;除了经济上的困境,政治上内阁更迭不断也使法国渐渐失去团结的国家特性。随着德国的日益壮大,法国最终渐渐走向唯英国马首是瞻、不敢对抗德国的绥靖道路。另外那时的英国、美国等国出于自身利益而对法国的态度摇摆不定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法国对德政策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一战后法国对德政策变化的后果。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五代时的冯道,几乎是“不倒翁”“好好先生”的代名词。冯道生于河北的一个贫寒之家,但不耻清贫,品性淳厚,孝而勤学,颇有古风。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冯道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多次劝谏“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大力提倡关注农民疾苦。明宗识字极少,等冯道走后再找人逐句解释清楚,倒也能够采纳其建议。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在冯道主持下,依照唐代刻本《开成石经》及其注,端楷书写能匠刊刻,印行《五代监本九经》。后周世宗柴荣认为自己的实力如山,要像唐太宗一样平定天下,冯道直言不讳地说:陛下未可比山,也未可比唐太宗。

    对于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冯道预见到“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历来对冯道的评价不一,毁之者如欧阳修认为:读书人的气节都被他丧尽了!誉之者如苏东坡说他是“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说他是“佛位中人”,当代文化大师南怀瑾称赞他“炉火纯青,无懈可击”。

    ——摘编自《冯道的道》

    1. (1) 根据材料,指出冯道的主要历史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上对冯道不同评价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