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2020年初中语文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0-06-28 浏览次数:229 类型:中考模拟
一、第一部分
  • 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1)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 (2) 瀚海阑干百丈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国家的兴衰与国内外的形势密切相连,正如孟子所说“,国恒亡。”曾经的我们,国外虽有强敌,但是我们有着具有“舍生取义”牺牲精神的伟大战士,他们秉持着孟子所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正是这些“忠志之士忘身于外”,我们才能够安居乐业,我们的国家才能够蒸蒸日上!
  • 2. 给划线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她的老师在她生日当天送给她一本画帖

    ②他信心十足地驾车通过空旷的草地,一次也没有陷进泥沼

    ③富有中国文化(nèi  hán)的节目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④我们只有开阔视野,多听取他人意见,才能不被(méng  bì)

  • 3. 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远方,代表的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脚步不能抵达的地方,心灵完全可以________。远方,还代表着未来,心怀远方,永远都会有一份期许和憧憬;心怀远方,心灵之泉永远不会干涸;心怀远方,你会与所有美好的风景________。远方有多遥远?未来有多新奇?一切都在想象中。想象是丰饶而美丽的,一朵花就是一个春天,一抹绿就是整个夏季……我们拥有的不可以不多,但憧憬的一定要足够丰富

    1. (1) 为文中划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容纳    接纳    萍水相逢    不期而遇

    2. (2) 文中加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 4. 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 (1) 请用说明性语言介绍漫画的内容并指出其中的寓意。
    2. (2) 请联系生活,补写出漫画中孩子的心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首联纵向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一是经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B . 颔联中诗人巧用比喻,用“风飘絮”和“雨打萍”来比喻坎坷的身世和危亡的国势,形象地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C . 颈联中“惶恐”“零丁”是诗人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体现,但战争的艰难和被俘的命运并没有使诗人变得消沉。 D . 这是一首言志诗,前六句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基调,因此读时应缓慢低沉。
    2. (2) 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韩丕,字太简,华州郑人。父杲①,晋开运②中,为曲阳主簿,契丹攻城,陷没焉。母改适他氏。丕幼孤贫,有志操,读书于骊山、嵩阳,通《周易》、《礼记》,为人讲说。常有山林之志,家虽甚贫,处之晏如③。开宝中,郑牧知文州,与之偕行,遂薄游④两川。及牧知成都,刘熙古延置门下,掌书奏,以孙女妻之。丕起寒素⑤,以冲澹自处,不奔竞⑥于名宦,太宗甚嘉重⑦ 之。淳化二年,召入为翰林学士,终以迟钝不敏于用。俄罢职,充集贤殿修撰⑧、知均州⑨。就迁给事中、工部侍郎,徙金州。召还,充史馆修撰,又出知滁州。大中祥符二年,卒。

    丕纯厚畏慎,似不能言者。历典瑏瑠州郡,虽不优于吏事,能以清介自持,时称其长者云。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杲(gǎo):人名。②晋开运:后晋开运年间。后文的“开宝”“淳化”“大中祥符”都是指年号。③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④薄游:为薄禄而宦游于外。⑤寒素:门第寒微、地位低下。⑥奔竞:奔走竞争,多指对名利的追求。⑦嘉重:赞赏器重。⑧集贤殿修撰:官名。后文“给事中”“工部侍郎”“史馆修撰”都是官名。⑨知均州:任均州知州。⑩典:掌管。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周易》、《礼记》

      ②常有山林之志

      ③与之偕行

      ④时称其长者云

    2. (2) 下列选项中,与“终以迟钝不敏于用”的“以”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B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D .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虽甚贫,处之晏如。

      ②丕纯厚畏慎,似不能言者。

    4. (4) 请概括韩丕在年幼时遭遇的两大不幸。

    5. (5) 选文主要表现了韩丕怎样的品质?
  • 7.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窗文化

        ①窗子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人说它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审美意象的体现。

        ②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老祖宗贾母领着刘姥姥参观了林黛玉的闺房潇湘馆。贾母来到潇湘馆就对窗户上的绿窗纱提出了意见。贾母说,窗外现在外面种的是翠竹,绿窗纱和外面的翠竹重叠在一起,效果不好。于是,贾母指示人把窗纱换成银红色。这样,窗纱是银红色的,很薄很透,外面是翠竹,红绿搭配,看起来就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古时审美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得是一幅画,那么如果窗框外面没有自然风景的话,就要有人造风景,比如立一块太湖石,养一只仙鹤,墙角种爬山虎,等等。中国古代对窗的第一个心理需求就是,它必须是一幅画。

        ③我们到苏州园林里面会发现,很多的窗子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有实用功能的窗子,它不在房子里面,在廊里面。这就是中国传统窗的第二个特点,它本身应该具有装饰趣味。西方是很注重窗的采光性,比如西方的落地窗。中国古典窗,为了追求唯美,获得审美愉悦,它可以牺牲掉采光性和透气性,并要求它本身就是一个图案。这样的窗子不仅在苏州园林有,在北京颐和园长廊也有。

        ④中国古典窗的第三个特点,就是不要求严密。西方从古典窗始,就追求窗扇闭合时要十分严密,尽量做到隔音、隔气息以及一切窗外的信息。但中国古典窗不但不追求严密隔绝,相反,还追求窗里窗外的沟通,“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对于从窗外渗进的地气与虫声,不但不反感,而是倍觉欣慰。

        ⑤有一首唐诗更充分地说明中国人对窗的审美需求了,就是唐朝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四句:“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傍晚归来的诗人将屋子里的窗户都打开,然后闲适地躺下享受窗给他的乐趣。池塘里的荷花的香味,通过窗户传递了进来,又听见庭院里竹叶尖上所凝聚的露珠,一滴一滴往下滴,像是一段曼妙的音乐。他从窗所获得眼、耳、鼻、舌、身、心的全方位享受和诸多的美感,这就是中国文化当中的窗文化的精华。

    (选文有改动)

    1.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窗子既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审美意象的体现。 B . 古时审美要求窗框就是画框,看出去得是一幅画,窗框外面必须要有风景。 C . 苏州园林里有很多的窗子不在房子里面,而在廊里面,都是些具有实用功能的窗子。 D . 中国文化当中的窗文化的精华,就是指能够从窗所获得全方位的享受和诸多的美感。
    2. (2) 选文第②段引用《红楼梦》中的情节,有何作用?
    3. (3) 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体现了中国古典窗的哪一特点?请说明理由。
  • 8. 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问题。
    1. (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和白军的战斗中受伤,染上伤寒,他是用什么方法又回到骑兵部队参加战斗的?怎样的伤害使他告别了战场?
    2. (2) 《西游记》中有诗云:“只因路阻鹰愁涧,龙子归真化马形。”请概述此情节出现的前因后果。
  • 9.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出卧室,走到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灯仍然在嗤嗤地发着光,没被吹灭。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⑥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冬天天冷,他一会儿哈手,一会儿跺脚。眉头紧锁,仿佛遇到了什么大事。看着父亲着急不安的样子,我便从被窝里伸出头问:“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⑨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遇有诱惑,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一定会受人尊重,更不会步入歧途。

        ⑩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瑏瑡“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我觉得,多读点书,心里会点亮一盏灯,因为这盏灯,人的心里会少了阴暗多了光明,少了计较多了宽容,少了忌恨多了悲悯,少了浮躁多了深沉……也许这是我相思灯的又一缘由。

    (选文有改动)

    1. (1) 阅读文章② ~⑩段,按时间顺序概括补充出“我”经历“灯”的主要过程。

      一盏煤油灯→→安装电灯→

    2. (2) 第③段的作用是什么?
    3. (3) 你对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怎么理解的?
    4. (4) 从选文来看,父亲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5. (5) 选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三、<strong>第三部分</strong><b ></b>
  • 10.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奋然”:奋发、奋激。明代归有光曾说: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意思是:世上的事情,因循守旧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做了;大胆努力去做,也未必就困难。生活里,学习中,事业上,每个人、集体、民族,甚而国家,都会有面临旧习、困境、坎坷、险阻……一座座“高峰”拦路,我们是选择退缩,还是“奋然为之”?

    请以“奋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