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四中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阶...

更新时间:2020-04-17 浏览次数:17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1. (2017七下·阳信期中) “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美国迈克尔·H·哈特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排在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 . 秦始皇 B . 隋炀帝 C . 汉武帝 D . 隋文帝
  • 2.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重大意义在于(   )
    A .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 完成南水北调 C . 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 . 便利对南方的控制
  • 3. (2017七下·阳信期中) 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都二世而亡,某校七年级(1)班的四位同学归纳分析了四种主要原因,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 . 甲同学:周边少数民族骚扰 B . 乙同学: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C . 丙同学: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 . 丁同学: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 4. (2017七下·阳信期中)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大臣说:“一个国家要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是经营衣服粮食的,以不耽误时机为本。想要不耽误时机,作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应该精简,让人民静养。”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

    A . 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B . 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C . 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 . 以民为本,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 5.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
    A .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 . 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 . 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 . 重用有才能的人
  • 6. (2017七下·阳信期中)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给我们描绘的景象是(    )

    A . 开皇之治 B . 贞观之治 C . 贞观遗风 D . 开元盛世
  • 7. 2016年5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隆重仪式欢迎印度总统慕克吉访华,慕克吉访华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唐朝,我国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A . 张骞 B . 班超 C . 玄奘 D . 鉴真
  • 8.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他是(   )
    A . 杜甫 B . 李白 C . 白居易 D . 王维
  • 9. (2017七下·阳信期中) 小强准备以隋唐时期的历史内容为素材,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认为下列切入点可供其选择的是(    )

    A . 民族大汇聚 B . 社会大变革 C . 繁荣与开放 D . 政权分立
  • 10. (2017七下·阳信期中) 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下列历史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恶瘤”密切相关的是(    )

    A . 安史之乱 B . 黄巢起义 C . 五代十国 D . 宦官专权
  • 11.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句话反映的科举制度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期是(   )
    A . 秦汉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宋元时期 D . 明清时期
  • 12. 与“黄袍加身”“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有关的皇帝和政权是(  )
    A . 宋太祖 南宋 B . 宋真宗 北宋 C . 宋钦宗 南宋 D . 宋太祖 北宋
  • 13. (2017七下·阳信期中) 下面是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局面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14.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
    A . 赵匡胤和忽必烈 B . 赵匡胤和铁木真 C . 赵构和铁木真 D . 赵构和忽必烈
  • 15. (2017七下·阳信期中)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16. (2017七下·阳信期中) 元灭南宋也并不是那么容易,遭到无数次挫折和失败,甚至其大汗也命丧南宋的石炮之下。最终南宋被灭,如果说元灭南宋的战争是进步的战争,主要是因为(    )

    A . 当时南宋统治者腐朽无能,政治腐败 B .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C . 是民族交融发展的需要 D . 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17. (2017七下·阳信期中) 在某一朝代的疆域中,南平地区属于“江浙行省”。这一朝代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元朝
  • 18. (2017七下·阳信期中) 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这说明了(    )

    A . 辽统治更加腐朽 B .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相对和平局面 C . 澶渊之盟后北宋力量的削弱 D . 北方畜牧业得到发展
  • 19. (2017七下·姜堰期中) 岳父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

    A . 契丹统治者 B . 突厥统治者 C . 女真统治者 D . 党项统治者
  • 20. (2017七下·无锡月考) 两宋政府曾向哪些政权送“岁币”或“岁赐”(    )

    ①金  ②西夏  ③辽  ④北魏

    A . ①②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26分,第22题7分,第23题27分,共60分)
  • 21.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隋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拘一格的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材料四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材料五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 (2) 阅读材料二,分析隋以前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为改变这一局面,哪位皇帝最早改用“考试的方法”?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3. (3) “改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的最主要的标准是什么?这一方法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宋代官员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4. (4)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贡献是什么?
    5. (5) 结合所学,材料四鉴真东渡日本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五中的“伟大僧人”是谁?他西行的终点是今天的哪个国家?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 22. 对宋朝盟约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规定双方为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西夏向宋称臣,宋赐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节日再行赏赐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规定宋向金称臣,两国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宋向金每年进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 (1) 上述三则材料各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 (2) 材料三签订后,形成怎样的政治局面?
    3. (3) 议和后,边境地区带来和平,而宋朝送岁币却造成沉重负担,你如何看待这三次议和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 23. 阅读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朝  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 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 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 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四   宋代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南宋时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1975年,泉州出土了南宋海船,证明当时造船规模和技术领先世界。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先进还是落后?出现材料一温饱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这句话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3. (3) 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说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具体变化?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 (4) 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5. (5) 结合所学,说说材料四南宋时期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的原因有哪些?为了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了什么机构?当时海外贸易发达东西路线到达哪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