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17-08-30 浏览次数:352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与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

    A . 开天辟地 B . 改革开放 C . 当家作主 D . 抗美援朝
  • 2.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此歌曲反映的是(    )

    A . 抗日战争 B . 抗美援朝战争 C . 解放战争 D . 三大改造
  • 3. 毛泽东曾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落后状态讲到: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我国一五计划就是集中力量发展(    )

    A . 农业 B . 手工业 C . 轻工业 D . 重工业
  • 4. 1956年,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标志着(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B .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 C . 一五计划的完成 D . “文革”结束
  • 5.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口号:“打倒一切”、“停产闹革命”出现在(    )

    A .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 改革开放时期 D .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6.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

    A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 .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D . 健全民主与法制
  • 7. “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一个外国旅游团到广东省旅游观光,他要求参观该省设置的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假如你是导游,不应带他们去下列哪个城市(    )

    A . 深圳 B . 珠海 C . 汕头 D . 厦门
  • 8. 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改革开放 C .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D .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 9. 20世纪90年代,“海基会”“海协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互补互利  ③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④海峡两岸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①② D . ②④
  • 10. 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②①③④ D . ③④②①
  • 11. 1964年,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下列图片中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 . 王进喜 B . 袁隆平 C . 邓稼先 D . 焦裕禄
二、<b >非选择题</b>
  • 1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事业成就斐然

    1. (1) 1954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万隆会议,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 (2) 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3. (3)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的合法席位

  • 13. 重大会议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1. (1) 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称谓,并确立其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2. (2) 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3. (3) 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会议是

  • 14.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根据内容填写领导这三次巨变的伟人:

    1. (1) 第一次是1911年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 (2) 第二次是1949年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3. (3) 第三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领导的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5.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 (1)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 (2) 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 (3) 1957年“一桥飞架南北”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4. (4) 中国历史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事件是中共八大的召开。

  • 16.

    改革是强国之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依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材料二: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进步

    1980年产量

    5.02亿公斤

    1981年产量

    6.70亿公斤

    1982年产量

    7.15亿公斤

    材料三:邓小平画像

    1.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判断其出自哪次改革?当时依据的纲领是什么?

    2. (2) 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的情况?由此材料可以看出改革首先从哪里开始?

    3. (3) 1985年后,城市改革也拉开了序幕,重点是什么?

    4. (4) 材料三中的人物是谁?用一句话评价他为中国的改革做出的贡献。

  • 1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懈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台湾和大陆往来的图片

    1. (1) 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一地区回归时的场景?它们是何时回归祖国的?

    2. (2) 它们的回归体现了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其内容是什么?

    3. (3) 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取到什么信息?从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 (4) 在维护祖国统一的方面,你认为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