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2-17 浏览次数:194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句子默写</b>
  • 1. 积累与运用
    1. (1) 关关雎鸠,。(《诗经·关雎》)
    2. (2)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 (3)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时不如地利》)
    4. (4) 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辛弃疾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5. (5) 崔颢《黄鹤楼》中的“。”两句,写出了诗人登高临远、归思难收的愁绪。
    6. (6) 习近平主席在就任国家主席之后,曾引用《出师表》中的语句说,“”,表达了他竭力为国为民之心。
    7. (7) 《麦琪的礼物》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小说的结局达到了的艺术效果。
    8. (8) 歌行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即以歌命名,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是
二、<b >文言文阅读</b>
  •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宋濂,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人过。帝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1. (1)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送之

      ②以拥覆

      景濂

      ④召问群臣臧否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3. (3)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再写出一个古代用于表示年龄的词语。
    4. (4) 甲文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宋濂把学习当成最重要的事?概括回答
    5. (5) 阅读【甲】文,做为学生你从年少的宋濂身上学到了什么?
    6. (6) 【乙】文中,帝评价宋濂“可谓贤矣”,根据帝之语,请你解读“贤”的含义。
三、<b >现代文阅读</b>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个一生咬文嚼字的人

        ①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②也许是因为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吧,至善先生称自己有“编辑瘾”,“老觉着没做够”。他曾在一首《贺新凉》的词中吐露心声:“矻矻何为者,事雕虫、咬文嚼字,灯前窗下。烟蒂盈盘茶重沏,忽忽秋冬春夏。且不悔为人作嫁……”“且不悔”的“且”字,他说不是暂且的“且”,在北京方言中,“且”字比“终”字还要斩钉截铁。这“且不悔”三字,该蕴藏着多少人生故事!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生不仅表现出了高尚的职业操守,而且训练出了敏锐的编辑眼光,无论是审稿还是编稿,总是目光如炬,运笔如刀,追求一种至善的文字境界。

        ③且说有一次,先生审读一部关于候鸟的稿子,稿中谈到了军舰鸟。作者说军舰鸟体形硕大而性格凶猛。先生作为科普作家,自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立即发现了其中的疑点:候鸟中有体形硕大的,但并不是猛禽,而猛禽中似乎没有候鸟。难道军舰鸟是一个特例?查核资料后证实:军舰鸟并非候鸟。又有一次从报上读到一篇考古新闻,说是中亚某地发现了一座两万年前的回教寺院。先生说一个称职的编辑,应该一眼便能看出这条消息的荒谬。世界上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回教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三大宗教形成的年代虽说不准,但离现在早则两千多年,晚则不到两千年,这是可以肯定的。两万年前怎么会有回教寺院呢?这些说来都是常识问题,而编辑的职业敏感,正是由常识构成的。

        ④至善先生不止一次说过:“编辑就是________________。”他做案头工作,自是不放过一个文字疑点,就连读书也会流露出编辑的职业习惯,先生写的《一个编辑读<红楼梦>》一文,便是从文字角度切入的,在红学研究中,可谓别具一格。文中有一节谈《红楼梦》中的两个小人物:“卜世仁夫妻俩”。先生拈出《红楼梦》中的两段文字,作了非常有趣的比较:

        ⑤《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到住在后街的贾芹之母周氏,通过凤姐为儿子贾芹谋得一个差事:“管办”贾府里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贾芹“就职”那天,你看他那副得意样:“登时雇了大脚驴,自己骑上;又雇了几辆车,至荣国府角门,唤出二十四个人来,坐上车,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

        ⑥《红楼梦》第二十四回,写到贾府的另一个穷亲戚贾芸,到舅舅卜世仁家借贷。卜世仁是个生意人,在《红楼梦》中只出场一次。贾芸率队往铁槛寺,恰巧被他看到。他绘声绘色地给外甥说:“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

        ⑦至善先生认为这两段文字很值得咀嚼。前面一段虽是寥寥几笔,但写出了小人得志的神态。“登时雇了大脚驴”的“登时”,“唤了二十四个人出来”的“唤了”,“一径往城外铁槛寺去了”的“一径”,都给客观叙述涂上了感情色彩;而后一段则渲染了生意人的艳羡之情,“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简直眼红得连口水都流了下来。

        ⑧先生细加比较之后,也发现了这两段文字的两处不同:第一,前面是“大脚驴”,后面是“大叫驴”,名称不统一;第二,前面是二十四人,后面是四五十人,数字有出入。至善先生分析认为,第一个不同“大概可以肯定是曹雪芹的疏忽”;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二十四人是作者的客观叙述,这是一个准确数字;四五十人则是卜世仁的不由自主地夸大,是艳羡之情驱使下的一种心理错觉。这个与事实不符的数字,正是刻画人物的精彩的一笔。

        ⑨如此精细入微的分析,确实有别于其他的红学研究。它反映了编辑的特殊视角。

        ⑩在文字方面,至善先生对别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一丝不苟。他写的字是典型的“编辑体”,从不龙飞凤舞。凡是字形相似的字,如“活”与“话”、“崇”和“祟”、“没”和“设”,先生总是点是点,横是横,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辨。先生曾写有一首《蝶恋花》,其中有这样两句:“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这可以说是他平日字斟句酌的形象写照。他在《细数家珍》一文中,原稿中写的是,父亲“以前每隔一两年,总要到苏州看看”,定稿时“到苏州看看”改成了“回苏州看看”。一字之改,感情含量大不一样。“到苏州”,叶圣老可以到,其他人也可以到,连外国人也可以到,只要你有时间,有精力,谁都可以到;而“回苏州”,只有苏州籍的人才称得上“回”。一个“回”字,点出了叶圣老和家乡的特殊的感情联系。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⑪至善先生称得上是个一生都在咬文嚼字的人。他的身体力行,体现的是出版人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追求。大概在二十年前,我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几个编辑,曾在丁景唐先生的带领下,拜访叶圣陶老先生,至善先生当时曾陪同在座。他俯身在父亲耳边说话的恭谨神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后为《中国新文学大系》事,我又和先生有过几次直接接触。日前惊悉先生驾鹤西归,不禁怅然若失,当年的情景一一浮上心头。我想,对先生的最好的纪念,莫过去像他那样热爱编辑工作,像他那样咬文嚼字。

    (作者是著名出版家,《咬文嚼字》杂志主编)

    【注】①丹黄:点校书籍所用的两种颜色;朱砂,雌黄。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如遇误字则用雌黄涂抹。

    1. (1) 给下面词语划线字注音。

    2. (2) 根据语境,请给④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四字词语。
    3. (3) 文章第②段引用叶至善先生《贺新凉》一词有何作用?
    4. (4) 文章记叙了叶至善先生“咬文嚼字”的哪些事?
    5. (5) 文章第⑧段“第二个不同则恰恰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说说你对先生运用“匠心”一词的理解。
    6. (6) 请从语言表达角度赏析句子。

      什么叫咬文嚼字?这就是咬文嚼字。

    7. (7) 第⑩段“信手丹黄宁复可?难得心安,难解眉间锁。”一句体现了先生怎样的品格。
    8. (8) 至善先生一生咬文嚼字,透过其表。你体会到他怎样的人生追求?
    9. (9) 我们学过朱光潜的《谈作文》,关于作文,朱先生和叶先生给我们共同的教诲是什么?
  • 4.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悼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1. (1) 文章开头的两个“欲”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心理?
    2. (2) 由现象见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杨修是如何运用这一思维的?
    3. (3) 曹操认为杨修乱军心,故杀之。你如何理解曹操杀杨修之举?
四、<b >综合性学习</b>
  • 5. 班级进行关于“孝”的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语言表达。
    1. (1) 【“孝”之含义】下图是金文中的“孝”字是由“子”字和省略笔画的“老”字组合而成,请结合字形解释“孝”字的含义。

    2. (2) 【“孝”之态度】孝在儒家思想中占重要一席,面对老人,有人说要孝顺,有人说要孝敬,你认为哪一观点更合理?说说理由。
    3. (3) 【“孝”之境界】大孝于国,中孝于业,小孝于亲。请就孝的三个境界中的任一方面,说说你对其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4. (4) 【“孝”之行动】做一事行一孝,请写出你目前最想为父母做的、又是你力所能及的一件行孝之事。
五、<b >命题作文</b>
  • 6. 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一):

    袁枚(清)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诗歌。苔藓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

    请以“小小苔花自有                              ”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二):阅读下面材料,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央视《开心辞典》曾来过这样一位选手,当时他只剩下最后一关的三道题。当主持人你问他是否继续答题时,他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了继续答题。其实许多选手到了这一步都会选择放弃,因为谁都知道,题越来越难,答错了就前功尽弃。结果这位选手还是答错了,不过他却一脸轻松的表情。主持人问他对自己的选择是否后悔,他说:“不后悔,继续答题是一个机会,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我才会真正地后悔。题可以答错,但绝不能错过机会!”

    要求:①结合你的生活,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