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浙江省金华市中考化学试卷

更新时间:2017-08-09 浏览次数:1272 类型:中考真卷
一、<b >选择题</b>
  • 1. 将宏观、微观及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A和B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和D.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从宏观角度看,物质C由两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 B . 从微观角度看,该化学变化中发生根本改变的微粒是原子 C . 若D为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则D的微观符号可表示为N2 D .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 2. 归纳和演绎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或演绎合理的是(   )
    A . 有机物是一类含碳化合物,所以CH4、CO2都是有机物 B . 硫酸、盐酸电离时都能产生H+ , 所以电离能产生H+的化合物是酸 C . 金属Fe、Zn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金属都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D .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水是氧化物
  • 3. 利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酸反应,小科同学只做了如图甲所示的简易酸碱灭火器装置,并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对瓶中残留液进行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实验现象:A试管溶液变红色,B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残留液中含有的溶质有(   )

    A . 盐酸 B . 碳酸钠 C . 硫酸钠 D . 氯化钠
二、<b >解答题</b>
  • 4. 气体的制备是科学实验基本技能之一.现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初中科学中常见的气体.

    1. (1) 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
    2. (2) 实验室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A装置,选择A装置的依据是
  • 5. 在室温条件下,对100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操作:

    1. (1) 最终甲、乙两烧杯中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2. (2) 乙溶液在加50mL水的过程中,下列这些量逐渐减小的是

      ①溶解度  ②溶质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密度

  • 6. 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科同学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试验:

    Ⅰ.取少量固体样品于烧杯中,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Ⅱ.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AB段观察到的现象是
    2. (2) C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7. 人体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人体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和水.某同学查阅资料发现,FeCl2也能通过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为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的高低,该同学在28℃环境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⑴提出问题:过氧化氢酶和FeCl3催化效率哪个更高?

    ⑵猜想与假设:

    ⑶实验材料: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适宜浓度的新鲜猪肝研磨液(含有过氧化氢酶),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等.

    ⑷实验步骤:

    ①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并各注入3mL适宜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②向1号试管内滴入2滴适宜浓度的FeCl3溶液,向2号试管内

    ③观察并记录两支试管产生气泡的情况.

    ⑸预测实验结果:

    请写出一种可能的实验结果: 。

    ⑹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该同学又完成了“探究温度对猪肝研磨液和FeCl3催化效率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途中代表猪肝研磨液催化效率的曲线是,判断的理由是

  • 8. 已知某混合气体由H2、CO和CO2三种气体组成.为验证该混合气体成分,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经过讨论,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方案.

    根据方案回答下列问题:

    1. (1) 装置C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2. (2) 仅根据D装置中黑色粉末变红这一现象,能否证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CO?请判断并说明理由
    3. (3) 小丁根据装置E中出现白色硫酸铜粉末变成蓝色的实验现象,得出该混合气体中有氢气存在的结论.你认为结论是否可靠?若可靠,请说明理由;若不可靠,请对图1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
    4. (4) 图1方案B装置可用来吸收CO2但没有现象.为证明CO2和NaOH能发生反应,小丁又设计了图2所示的方案.则图2方案中所加试剂X应该是
  • 9. 小苏打(NaH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用物质,现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NaHCO3和NaCl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某科学小组同学展开了系列拓展性研究.

    (一)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确定白色固体的组成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该白色固体 由NaHCO3和NaCl两种物质组成

    1. (1) 基于上述实验结论,则步骤①中加入的过量稀酸应该是
    2. (2) 写出步骤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 (3) (二)定量分析

      【实验目的】测定该白色固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为了测定该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小吕、小周分别取a克该样品,设计了如下方案:

      小吕方案Ⅰ:利用NaHCO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CO2 , 通过测定生成CO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小吕用下列装置完成本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是(填装置的字母编号,装置不重复使用);

    4. (4) D装置中的反应完全后,需再次通入空气,其目的是 。
    5. (5) 小周方案Ⅱ:小周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的NaHCO3的质量分数.操作流程如下:

      (已知:NaHCO3+NaOH═Na2CO3+H2O)

      为使定量分析更准确,在操作Ⅰ之前,需判断所加BaCl2溶液是否过量,请你设计一个合理方案:

  • 10. 为了测定一瓶未密封保存的NaOH固体中NaOH的质量分数,小科采用沉淀法进行如下操作:①取15克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配成溶液;②在样品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③待反应完全后,过滤.有关数据记录如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和样品溶液总质量/g

     加入的氯化钡溶液质量/g

     过滤后烧杯和溶液总质量/g(滤液的损失忽略不计)

     95

    65

     140.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在反应前后的溶液中,下列元素质量保持不变的是       。
      A . 钠元素 B . 碳元素 C . 钡元素 D . 氧元素
    2. (2) 反应共生成沉淀
    3. (3) 原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 11. 海尔蒙特、普利斯特利、萨克斯等多位科学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对光合作用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有许多关于“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的经典实验流传至今,现将其中一个实验的思路及过程简述如下:

    (注:NaHCO3稀溶液能维持溶液中CO2浓度恒定.其原理是当CO2浓度降低时,NaHCO3稀溶液能释放CO2 , 当CO2浓度升高时,NaHCO3稀溶液能吸收CO2 . )

    ①剪取一烟草叶片,立即将其放入盛有NaHCO3稀溶液的容器中,发现叶片浮于液面;

    ②用真空泵抽去该叶片中的气体后,发现叶片下沉至容器底部;

    ③将该容器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发现叶片逐渐上浮

    ④再将该容器放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发现叶片又慢慢下沉至容器底部.

    请你用所学的知识对以上③、④中叶片的上浮与下沉现象进行解释.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