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0-03-06 浏览次数:308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农耕文化的特点有(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建筑房屋,过定居生活
    ③饲养家畜     ④种植农作物 ⑤有成熟文字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⑤ C . ①②③④⑤ D . ②③④⑤
  • 2.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 .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 . 繁荣思想文化 C . 扩大地方权力 D . 强化大一统
  • 3. 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 )
    A . 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 B . 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 C . 民族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 D . 儒家思想观念已深入人心
  • 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 . 诸葛 B . 贾思勰 C . 祖冲之 D . 郦道元
  • 5.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 扩大行政权 B . 削弱三省权限 C . 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 . 加强皇权
  • 6. 《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
    A . 党项 B . 蒙古 C . 契丹 D . 女真
  • 7. 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 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 B . 城市商业比较发达 C . 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 D . 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
  • 8. 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 . ②①③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③④①
  • 9. 下图是一份历史手抄报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A . 民族关系的发展 B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 封建社会的危机 D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10. 下框为王守仁在其著作《传习录》中说的话。这表明( )

    A . “心即理”构筑起陆王心学的体系 B . 陆王心学没有冲破程朱理学藩篱 C . “性即理”成为陆王心学的根基 D . 陆王心学承继程朱理学核心理念
  • 11. 洪仁玕在禁止使用奴婢时说:“禁溺子女,不得已难养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这表明洪仁玕( )
    A . 决心破除封建制度 B . 施政设想中有人本主义色彩 C . 希望实现人人平等 D . 承认妇女儿童的经济价值
  • 12. 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

    第四章 西力冲击(下) (一八五○至一八六○)

    第一节 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A . 英国的炮舰政策 B . 清朝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C . 西方国家的携手 D . 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
  • 13.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
    A .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 .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 .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 14.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
    A . 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 . 获得更多列强支持 C . 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 . 维护革命胜利果实
  • 15. 1919年前后,中国城市出现了第一次离婚高潮,而且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离婚主动方以女性居多的现象;“婚姻自由”也登上了当时的话题榜前列。这说明当时( )
    A . 婚姻自由成为社会共识 B . 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 . 封建礼教开始遭到抨击 D . 女性掌握了婚姻自主权利
  • 16. 史家论晚清,常绕不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大变局”的高潮一节,正是帝制的终结和“共和”的开始,这一时期也正是革故鼎新之际,宪法、国会出现,现代警察制度建立,新闻舆论形成等。这一时期是指(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清末新政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北洋军阀时期
  • 17. “欧美一般人头脑里,本来没有什么中国问题,如今提起中国问题,便紧紧跟着联想到山东问题,提起日本问题,便人人都说‘日本人欺负中国’,简单说,这回运动算是把中日关系问题大吹大擂地抬到世界人面前去了。”梁启超认为( )
    A . “二十一条”的签订遭到各国声讨 B . 五四运动使帝国主义正视中国问题 C . “济南惨案”使中日关系成为焦点 D . 北伐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 18. (2017·秦安模拟) 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

    A . 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 . 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 . 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 . 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 19. 1935-1937年中国工矿业生产简表(单位:吨)
    年代生铁锰矿
    1935年256 565787 06136 091 74731 400
    1936年414 315809 99639 902 98543 400
    1937年556 347958 68337 230 46979 187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 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 . 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 . 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D .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 20.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点……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日本)就非死不可。”其意在说明( )
    A .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 B . 民众需要得到有效的动员组织 C . 中共坚持持久抗战的革命路线 D . 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
  • 21. 1931~1935年,部分根据地在土地革命中,实行“没收富农土地、从肉体上消灭富农”的政策。抗战时期,采取了“切实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的政策。政策的转变是基于( )
    A . 富农的反抗斗争加剧 B . 根据地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 22.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
    A . 农村封建剥削制度基本消灭 B .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基本胜利 C . 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 D .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迅速展开
  • 23. (2016高三上·新乡月考)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24. 下图是1978—2008年间我国进出口情况统计表,其中2001年后对外贸易趋势主要得益于( )

    A . 取消农业税的直接推动 B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C . “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 D .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推动
  • 25.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材料中的“……”是指( )
    A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 . 邓小平理论 D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本卷包括26、27、28三个大题,共计50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

    ——摘编自《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

    ——摘编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3.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
  • 27.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

    材料二: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三:有些报纸的言论,非常强调毛先生出来,好像只要他一出来,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如果说不是有意歪曲,就是一种皮毛之见。这里显然蓄着一个很大的阴谋,就是说,如果毛先生不出来,那么,就是毛先生的不对了,就可以把发动内战、破坏团结等罪名都往共产党身上推了。

    ——莫一尘《解决问题的关键》(1945年8月25日)

    1. (1) 材料一中“远东危机”指什么?《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3. (3) 通过材料一、二、三可以看出中共的地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1952-1990年粮食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年份产量
    195216 392
    195820 000
    195917 000
    196114 750
    196216 000
    198440 712
    199043 500

    材料二:中国某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系数曲线图

    1. (1) 材料一表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各呈现怎样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指出20世纪80年代引起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原因。

      江西多宝格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