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2020年初中历史毕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2)

更新时间:2020-03-04 浏览次数:246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 分封制基本瓦解 C .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 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 2. (2016·泰安)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由此可见司马迁(  )

    A . 侧重史书记载 B . 注重史料考证 C . 注重史学文学价值 D . 秉承朝廷旨意著史
  • 3. “论从史出”,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盛唐的社会气象”相符的是(    )

    现象

    史实

    A

    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

    铁农具和牛耕

    B

    制瓷业的发达

    景德镇成为“瓷都”

    C

    商业的繁荣

    出现“早市”和“夜市”

    D

    开放的风气

    妇女骑马、打球

    A . A B . B C . C D . D
  • 4.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材料主要强调戊戌变法(    )
    A . 挽救了民族危亡 B . 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C .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D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5. 漫画评论家黄茅曾说:“热情的青年漫画家投身到革命军的队伍,随军由粤出发直入湘鄂诸省,参加实际的战斗生活,直接发挥绘画配合作战的效能。”上述情景出现于(    )
    A . 北伐战争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解放战争时期 D . 辛亥革命时期
  • 6. 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些措施的实施:(    )
    A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 表明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C . 使我国农村阶级关系得到改善 D .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 7. “它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体,由公有经济、家庭作坊、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组成逐步放开价格控制,承认私有财产和私人企业,承认股票市场、外资与合资企业,并重建经济的公共部分。”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 公私合营 B . 经济特区的建立 C . 国有企业改革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8. 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这主要体现了中世纪的大学(    )
    A . 享有免赋税特权 B . 扩大了城市自治权 C . 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 D . 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 9. “北美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民主共和制,并以此淘汰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君主制”。为文中“全新的政体”提供保障的是(    )
    A . 《权利法案》 B . 《独立宣言》 C . 《人权宣言》 D . 《1787年宪法》
  • 10. 马克思认为:“彼得一世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为转移。”能体现其观点的主要内容是(    )
    A . 废除农奴制 B . 鼓励商品出口 C . 提倡西方的礼节 D . 建立新式海军
  • 11. 下图为1870年、1913年英美两国各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导致图中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第一次工业革命 B . 第二次工业革命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 世界性经济危机
  • 12.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决定占领印度支那和南太平洋诸国当时美国是日本南进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大障碍”为了扫除这一“障碍”。日本首先(    )
    A . 策划了九一八事变 B . 重创了太平洋舰队 C . 与德、意建立轴心国同盟 D . 发动了中途岛海战
  • 13. (2019·苏州) 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后来,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
    A . 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 B . 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C .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D . 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 14. 它是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在本次大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一项重要的外交方针与原则,从而推动了会议的圆满结束,该会议召开于(    )
    A . 印度 B . 埃及 C . 印度尼西亚 D . 古巴
  • 15. 某校老师正在给同学们梳理中考知识,下图是老师的上课内容。他们复习的主题是(    )

    A . 战争是科技革命的推动因素 B . 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 C . 科技革命推动思想解放 D . 杰出科学家推动历史进程
二、判断题。
  • 16.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 (1)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次沙皇政府和资本家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双重敲诈与掠夺。
    2. (2) 1921年,苏俄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危机,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3. (3) 匈奴族首领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实行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 (4) 一国两制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和原则下,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三、综合题。
  • 17. 儒家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多用武力有功之臣不在六经。及武帝用董子之言,表章六艺不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风于是而孔教之根址乃定。

    ——《梁启超全集》

    材料二辛亥革命给予孔子儒学以巨大的冲击。但是袁世凯宣布“整饬纲纪”,恢复学校“祀孔”“读经”,颁布《祭孔告令》,声称“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一时尊孔复辟,甚嚣尘上因此,“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转轮,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 (1) 材料一中,“董子”是指哪一历史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董子之言”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袁世凯“颁布《祭孔告令》”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造新国民”,近代中国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3. (3) 材料一、二表明了什么信息?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和弘扬儒家优秀文化?
  • 18.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强大离不开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提供了宽松、平和的政治环境。让人们有更大的动力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在1760年,英国兰开夏乡村地区的棉纺织工人通常是在自己的家中进行手工劳动。1830年左右,工人们基本已按工厂制度组织,在厂内进行机器生产。

    ——摘编自[英]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世界博览会。如图是耗费巨资专门修建的一座大型展厅“水晶宫”。展厅之中,英国陈列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工业品,其他国家陈列的绝大多数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这次博览会英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宣告了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经济中心。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说说它有什么重要特点?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制度的建立对英国工业革命有何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方式和组 织形式各出现了什么变化?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博览会上英国的展品与其他国家有什么不同?本次博览会表明英国获得了怎样的世界地位?综上所述,英国走向富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19. 读图,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摘自十九大报告

    1. (1) 图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图二中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
    2. (2) 从图一到图二,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3. (3) 综上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与成果,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