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绿园区2018-2019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0-01-28 浏览次数:264 类型:中考模拟
一、<b>情景默写</b>
  • 1. 诗词默写。
    1. (1) 秋风萧瑟,。(曹操《观沧海》)
    2. (2)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3. (3) 。仿佛梦魂归帝所。(李清照《渔家傲》)
    4. (4)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孟子》)
    5. (5) 陶渊明在《饮酒》诗中,用“”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雾气缭绕南山,飞鸟结伴而还的景致,并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6. (6) 《望岳》一诗中,杜甫借“”两句不仅侧写出泰山的雄伟之姿,更表达了自己欲登临人生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
    7. (7) 古诗中“花”的意象往往是文人表达内心情感的载体。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一句以杨花飘落配子规的悲啼之声写尽飘零之感,抒写了离别之痛;而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的奇绝想象,表达出了对漫天飘雪瑰丽景致的惊喜之意。
    8. (8)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诗人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的两句诗是:
二、<b>文言文阅读</b>
  • 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跌丽。朝服衣冠,窺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轨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幕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齐威王论宝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钟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资治通鉴·周紀》)

    1. (1) 解释下面划线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

      视之

      ②皆美于徐公

      ③能讥于市朝

      ④使备盗贼,则道不

    2. (2) 下面与“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B . 舜发于畎亩之中 C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 . 徹斯人,吾谁与归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

    4. (4) 邹忌的讽谏是否成功?请仔细阅读【甲】文中的第三段,试着找一找答案。
    5. (5) 【乙】文中,齐威王和魏惠王对于“宝”的认识有着明显的不同,那么两人眼中的“宝”各是什么呢?
    6. (6) 齐威王末年,齐国成为了诸侯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你从【甲】【乙】两文中找到了哪些促成这一结果的必要条件?并简要阐述观点。
    7. (7) 在表达个人观点的方式上,你更喜欢【甲】文中的邹忌还是【乙】文中的齐威王?井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三、<b>现代文阅读</b>
  • 3.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③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城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溃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④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五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故行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⑤有一天,徐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辨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⑦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⑧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⑨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⑩徐先生的朗诵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挪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⑪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袁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⑫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 (1) 给下面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着脸

    2. (2) 徐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凶”,你能说一说徐先生的“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3. (3) 第④段中“糟糕的情形”指什么?徐先生的“正当防卫”又是出于怎样的心理?
    4. (4) 你如何看待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一事?
    5. (5) 选文第⑩段中,“咬牙切齿”一词是什么意思?它在表现人物上有什么作用?
    6. (6) 选文第⑪段,从给“我”删改作文的内容上看,你认为什么样的作文会得到徐先生的推崇?
    7. (7) 统观全文,第③段中对徐先生相貌、习惯的丑化描述是否与后文“我”对先生的欣赏、敬慕之情相矛盾?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
  • 4. 阅读小说,回答问题。

    【甲】

        当时,燕青做一块儿蹲在右边,任原先在左边立个门户,燕青只不动弹。初时,献台上各占一半,中间里合交。任原见燕青不动弹,看看逼过右边来,燕青只瞅他下三面。任原暗忖道:“这人必来弄我下三面,你看我不消动手,只一脚踢这厮下献台去。”任原看看逼将入来,虚将左脚卖个破绽。燕青叫一声:“不要来!”任原却待奔他,被燕青去任原左胁下穿将过去;任原性起,急转身又来拿燕青,被燕青虚跃一跃,又在右胁下钻过去。大汉转身终是不便,三换换得脚步乱了。燕青却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裆,用肩胛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把任原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这一扑,名唤做“鹁鸽旋”。数万香官看了,齐声喝彩。

    【乙】

        卢俊义道:“燕青,我不曾存半点异心,朝廷如何负我?”燕青道:“主人岂不闻韩信立下十大功劳,只落得未央宫里斩首。彭越醢为肉酱,英布弓弦药酒?主公,你可寻思,祸到临头难走。”卢俊义道:“我闻韩信,三齐擅自称王,教陈稀造反;彭越杀身亡家,大梁不朝高祖;英布九江受任,要谋汉帝江山。以此汊高帝诈游云梦,令吕后斩之,我虽不曾受这般重爵;亦不曾有此等罪过。”燕青道:“既然主公不听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

    1. (1) 两段选文都出自我国古典名著《》,作者是元末明初文学家
    2. (2) 【甲】文中,燕青智扑“擎天柱”任原,他的“智”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说一说。
    3. (3) 【甲】【乙】两段选文从不同角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燕青?
四、<b>综合性学习</b>
  • 5.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校服样式的发展演变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受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校服文化,而校服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又有着极大的影响。辛亥革命后,留学之风渐行,西式的制服被带回了中国,并逐渐走进新式学堂,成为学生喜爱的统一服饰。“五四”新文化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给人以简洁大方之感的中山装是当时最典型的中国式男子校服,白色对襟短袄搭配黑色过膝裙,因其有着浓厚的学院气息,而成为了当时女子最流行的校服样式。新中国成立之初,受苏联的影响,干部服、列宁装、白衬衫配蓝裤子的“工人装”走进校园,使校服样式逐渐呈现多样化。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义务教育对学生的体能日渐重视,中小学校开始普及适宜运动的校服,各式各色、舒适随性的运动装充分展现了学生蓬勃的气息。纵观中国校服的发展史,其样式一直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色彩观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人传统的道德、思想、文化中,色彩成为社会规范的标识,成为人们内在意识外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对色彩的崇拜使得他们十分看重每款校服的颜色,并希望借助颜色传达某种意愿。

    材料三:校服被誉为“学生的第二皮肤”,现下正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又一载体。很多学生以校服为画布,用绘画、喷涂等形式在上面进行创作,那些富有个性化的山水、人物、商标、logo、签名、语句等层出不穷,昭示着学生独特的审美意趣。

    1. (1) 材料一围绕某一个主题为我们介绍了“校服”,其中有一句话偏离了主题,请找出来并工整地抄写在横线上。
    2. (2) 请用适当的词语补充出下面的校服颜色可能表达的积极寓意。

      红色——活跃、、健康

      白色——冷静、、朴素

      蓝色——智慧、、纯净

    3. (3) 你如何看待材料三这种“校服涂鸦”的行为?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字数在50字左右)
五、<b>作文</b>
  • 6. 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一)题目:那些来自陌生人的感动

    (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

    ②木床石枕冷家风,拥衾时魂梦亦爽;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莱根谈》

    上面两句话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迪?请结合你的所思所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充分理解材料,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写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