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0-01-14 浏览次数:26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反映的是(    )
    A . 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 B . 烟草传人中国后的盛况 C . 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D . 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
  • 2. 上海是我国的国际化大都市,近代历史上上海被迫开口通商始于(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辛丑条约》的签订
  • 3. 拜上帝教创立后太平天国势力发展迅速,这能从本质上反映当时的社会(    )
    A . 宗教迷信严重 B . 拜上帝教有创新精神 C . 阶级矛盾尖锐 D . 人民渴望平等平均
  • 4. 洋务派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洋务运动中能体现“制器为先”的企业是(    )
    A . 江南制造总局 B . 湖北织布局 C . 汉阳铁厂 D . 上海轮船招商局
  • 5.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光绪帝这副挽联悼念的是(    )
    A . 林则徐 B . 关天培 C . 左宗棠 D . 邓世昌
  • 6.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国内直接引发的事件是(   )

    A .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 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 C . 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D . 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7. “中国带着首都被外敌占领的耻辱进入了20世纪。我们苦难深重的祖国啊,在穷凶极恶的列强面前,赤裸着孱弱的身躯”。这指的是(    )
    A . 火烧圆明园 B . 黄海大战 C . 签订《马关条约》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8. 他被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曾经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他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此弃医从政,倾家荡产,屡败屡战,鞠躬尽瘁。“他”是(    )
    A . 林则徐 B . 康有为 C . 梁启超 D . 孙中山
  • 9. 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使我们能够联想到(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武昌起义 D . 新文化运动
  • 10. (2016·成都) 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有大量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公共设施和纪念场馆.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是因为他(  )

    A . 建立了光复会 B . 创办了《民报》 C . 领导了保路运动 D . 创立了中华民国
  • 11.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却是袁世凯”。这副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
    A . 护国运动 B . 武昌起义 C . 五四运动 D . 二次革命
  • 12.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黑暗。”这里的“两位先生”指(    )
    A . “求富”“科学” B . “共和”“科学” C . “民主”“科学” D . “共和”“民主”
  • 13.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天安门是一个特殊的“见证者”。在它见证的1919年5月4日的游行示威中,青年学生喊出的口号是(    )
    A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 停止内战,—致抗日
  • 14. 2016年7月,一位老者动情地写卞:“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九十五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红旗漫卷映河山。这首词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
    A . 五四运动爆发 B . 中国共产党诞生 C . 黄埔军校创建 D .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二、非选择题:(四大题共30分)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材料二: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

    ——(美国)德涅特《美国东亚外交史》

    1. (1) 材料一中的夏宫指什么地方?
    2. (2) 材料一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
    3. (3)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4. (4) 该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16.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筹办洋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二方面,西人入内地。折冲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日,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上海轮船招商创疹三年内,外轮就损失l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中国近代通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指出,洋务企业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3. (3) 据材料三概括洋务运动取得的成效。
    4. (4) 洋务运动起到什么客观作用?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梦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于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技。即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 (1) 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认为国弱的主要原因以及强国的具体主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出材料中所表达的主张。
    3. (3) 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等对于袁世凯深加敬爱,愿此次革命之效果得有完全巩固之政府,与各外国公平交际,并保全内地治安之美满情形,使在中国之商务进步。此种政府,吾等将于外交上竭力相助。

    ——英国外交部致驻华大使电文(1911.年ll月15日)

    材料二: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以后,威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午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材料三: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

    1. (1) 材料一中的“此次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当时的“治謇”为何不“美满”?
    2. (2) “吾等”对袁世凯“深加敬爱”的原因是什么?“于外交上竭力相助"的目‘的何在?
    3.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此次革命有什么遗憾?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