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彭州市五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

更新时间:2017-07-31 浏览次数:584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表现在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 . 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 . 佛教的广泛传播
  • 2. 下列文献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 .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 .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 . “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 . “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 3.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

    A .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C .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D .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4.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

    A . 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B . 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 . 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D .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 5.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B . 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 . 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 6. 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 . 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 . 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 . 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 . 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 7. (2017高一下·屯溪期中) 现在网络上的架空历史小说盛行,小明也想写一部以满足自己梦回盛唐的夙愿,请问可以出现于其小说之中而又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在柜坊使用交子结交程咬金          ②与诗仙李白用白底蓝花的酒杯畅饮

    ③用灌钢法炼制的长剑迎战安禄山的叛军  ④与魏征共游长安夜市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④ D .
  • 8.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B . 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C . 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D . 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 9. 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

    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A . 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 B . 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 C . 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 D . 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强调工商为本
  • 10.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


    A . 洋务企业 B . 外国资本企业 C . 民族资本企业 D . 官僚资本企业
  • 11.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晚清的某一运动。下列创办的企业不属于这一运动的“现代化尝试”的是(    )

    A . 江南制造局 B . 福州船政局 C . 发昌机器厂 D . 汉阳铁厂
  • 12. (2017高一下·兰州期中) 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13. (2017高一下·屯溪期中)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以下对这段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反映了中国追求近代化途径的多样性 B . 救国是当时多个新兴力量的共识 C . 折射出全体国人要求变革的社会思潮 D .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关节点
  • 14. (2017高一下·金东期中) 如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A .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 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 .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 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 15.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在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和广西。材料表明(    )

    A .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国统区经济迅速发展 B . 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 . 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 .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T业布局的调整
  • 16.

    图1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

    A . 甲午战争后的初期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 . 南京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D . 解放战争期间
  • 17. 1958﹣﹣1961年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影响表中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8

    20000

    196.9

    477.0

    1563.1

    1959

    17000

    170.9

    410.4

    7214.4

    1960

    14350

    106.3

    194.1

    985.5

    1961

    14750

    80.0

    181.4

    506.5

    A . 农业合作化运动要求过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生产 C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D . “文革”的“左”倾错误严重干扰农业生产
  • 18. “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③④
  • 19. 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
    A .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 .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 20. 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等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为农民致富和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指(    )

    A .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B . 鼓励农民进城务工 C . 继续推行联产承包制 D .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21. 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 . 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 . 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 . 明确提出政治体 制改革的方向 D . 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 22.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项经济学指标,指家庭中购买食品的费用占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观察下面的《1978-2005年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化示意图》,从中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改革后城乡普遍实现小康 B . 农村居民生活负担比较轻 C . 城镇居民食品供应没跟上 D . 城乡生活水平始终有差距
  • 23.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 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

    A .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 . 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 . 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 .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 24.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

    A . 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B . 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C . 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D . 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
  • 25.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在马克思笔下的这一时代(    )

    ①欧洲与亚非之间开启商贸联系        ②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③殖民活动具有暴力血腥的特点        ④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6. (2017高一下·庄河月考)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的漏斗”、“大型商业公司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三者对应的分别是(    )

    A .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 意大利、法国、荷兰
  • 27. (2017高一下·友谊期中) 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    )

    A . 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B . 资本积累的完成 C . 科学技术的进步 D . 市场的需求
  • 28.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

    A . 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 . 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 . 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 . 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 29.

    敲窗人Knocker-up这一种职业出现在19世纪的英格兰,当时闹钟尚未发明,所以需要Knocker-up。敲窗人的工作是每天早上沿街挨家挨户敲窗户,以叫醒要起床的男人们。每个被叫醒的人会给他几便士。材料中需要按时起床的男人们主要是(    )

    A . 为了准时到工厂上班 B . 听广播关注天气情况 C . 躲避德军白天的轰炸 D . 石油危机致油料紧张
  • 30. 下图是19世纪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该表格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国家

    总人口

    (单位:万人)

    农村人口

    百分比

    城市人口

    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中国(1851年)

    约43200

    89%

    11%

    A .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西欧国家的差距较大 B .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C . 近代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仍然很浓厚 D . 工业文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远强于农业文明
  • 31. 西方有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裙子与经济的关系,叫做“裙子经济”,结论是:裙子的长度与经济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裙子越长,经济就越落后;裙子越短,经济就越先进,越发展。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例,此时英国女性一改中世纪曳地长裙、行不露脚的式样,裤装和短裙逐渐流行起来。这一转变充分说明了(    )

    A . 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B . 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 . 工业时代到来,妇女角色改变 D . 对外殖民扩张,妇女远离故乡
  • 32. 有人评价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材料描述的经济现象是(    )

    A . 手工工场 B . 机器工厂 C . 股份公司 D . 垄断组织
二、<b >综合题</b>
  • 3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通过屋檐下的变革可以透视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家庭分家研究

        我国传统的分家方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般家庭的分家有两个内容,即家庭财产的析分和家庭门户的传继。家产和家庭门户的传继是沿着直系血缘关系中的“父子关系”进行的。在亲生儿子继承家产、传延门户的时候,我国古代的传统是每个儿子都有相同的继承权,实行诸子平均析产的方式。

        亲生儿子在继产承户的时候通常有两种具体方式。一种是多次性析产承户方式。从商鞅变法的时候起就开始推行这种方式,当时的法令规定,如果各家有两个成年男子必须分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子壮则出分”的习俗,就是要求随着儿子们长大结婚陆续分财异居。另一种是一次性继产承户方式。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财产也不异居,到父母死了以后弟兄们一次性分清财产。入汉以后,不再强调家有二男就要分家,渐渐地由儿子结婚后暂时不分家发展到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分,加之儒家孝悌学说的倡导,一次性分家方式明显多了起来。

    ——摘自《中国家庭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研究

        这一时期反对封建婚姻家庭思潮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青年知识分子特别是女界学生精英最为勇敢突出。秋瑾挣脱封建婚姻束缚,走出家庭的事例自不待言,其他如陈撷芬、梁绮川、徐慕兰、庄汉翅、宋雪君等都是在亲身反对封建婚姻家庭的斗争中,获得了革命的青春。至于留学生和国内学堂学生创办“自由结婚演说会”,带头举行文明婚礼,宣唱《自由结婚歌》,反抗家长压制之事,更是所在皆有,屡屡发生。

    ——摘自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材料三:新时期我国农村家庭制度变化

        杨善华教授把农村家庭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1991年,特点是人民公社制度废除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得到普遍推广;第二阶段是从1992-2000年,这个阶段在伴随市场化的加速非农化;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是城郊农村的快速城市化及其地域拓展。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的家庭制度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父权家庭制度逐步转变为夫妻平权的家庭制度,这一制度转变的动因是农村的非农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是统父系父权制度的基础,市场化和非农化的力量,既动摇了传统家庭制度的根基,同时也催生了以男女平权为特征的新型家庭制度。

    ——摘自《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家习俗的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两种分家方式选择的分家时间有何不同?由此推断战国时期的分家习俗存在怎样的弊端?综合思考,汉以后的典型农村家庭承担着哪些社会功能?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家庭婚姻习俗呈现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三,杨善华教授农村家庭变迁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导致这种变迁的历史因素?

  •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已出现,魏晋以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与大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新旧税率比较

    项目

    旧税率(实征银两)

    新税率(银两)

    进口

    0.373

    0.100

    棉纱

    2.406

    1.000

    出口

    南京丝

    23.733

    10.000

    茶叶

    0.475

    0.250

    材料三:1860年英法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把对白兰地征收的关税降低到殖民地产品的水平,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这使法国获利最大。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工具、纱线、大麻及亚麻制品的关税,在1864年10月1日达到商品价值的30%,以后不超过25%,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中国的价值所在。

    2. (2) 根据材料二,说明1843年前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的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并概括该变化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19世纪中期英法贸易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 35.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1. (1) 写出地图上A,B两处所代表的古代文明。

    2. (2) 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体。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