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期中预测卷

更新时间:2019-11-07 浏览次数:3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面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新秩序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是(    )

    A . 《九国公约》 B . 《北大西洋公约》 C . 《华沙条约》 D . 《开罗宣言》
  • 2. 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
    A . 东京 B . 武昌 C . 广州 D . 南京
  • 3. 清末民初,人们对地位高的人不再称呼“老爷”“大人”,而是改用“先生”“女士”等称呼,这表明(    )

    ①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

    ②男女地位不平等

    ③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④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改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4. (2019九上·台州开学考)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 . 戊戌变法 B . 新文化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五四”运动
  • 5. 毛泽东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对第一个“新纪元”的准确理解是(    )
    A . 推翻了沙皇的统治 B . 不再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C . 在俄国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D .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6. 有人这样描写甘地:“他有宗教家十二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这里所说的“凭着一把盐”的背景是(    )
    A . 英国殖民当局制定和颁布食盐专营法 B . 英国制造阿姆利则惨案 C . 英国殖民当局取缔国大党 D . 甘地第一次真正提出独立要求
  • 7. 一战期间,英国从印度援取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使印度人民深受其苦,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矛盾激化。适时,印度圣雄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    )
    A .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 解放战争 C . 华夫脱运动 D . 卡德纳斯改革
  • 8. 1919年5月,上海一家商店挂出这样一副对联:“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起: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诸君努力而行。”这副对联中没有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 五四运动的范围扩大 B . 商人的爱国之情 C . 商人对学生的支持 D . 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 9. (2019九上·绍兴月考) 阅读书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要了解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的历史信息,下列书籍中最适合的是(    )
    A . B . C . D .
  • 10. (2019九上·绍兴月考)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这首词描绘的历史事件(    )

    ①正确贯彻了中共八七会议确立的方针

    ②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③显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④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11. (2019九上·青田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罗家伦拟定的“当日大会传单”

    材料二: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的大旗,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从此从胜利走向胜利。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1. (1) 结合材料一,说说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 (2)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担当五四运动先锋的是谁?在运动的中后期,哪个阶级又成为主力军?
    3. (3) 结合材料二,说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条件是什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 12. (2019九上·绍兴月考) 回顾中国新民主主义三十年的历史,是国共关系风云激荡的三十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一再强调,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材料二:“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材料三:……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

    ——1937《国共合作宣言》

    1. (1) 从材料一,二中可以看出蒋介石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史实,简析推动蒋介石态度变化的原因。
    2. (2) 联系材料三,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已经与国民党“获得了谅解”的表现并列举“共赴国难”的史实。
    3. (3) 实现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上述信息对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何启示?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抗日战争重大事件的年代尺

    材料二:

    材料三:中、美、英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伤亡损失数据对比表

    中国

    美国

    英国

    伤亡

    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

    间接经济损失

    死亡

    死亡

    3500万人

    2000多万人

    620亿美元

    5000亿美元

    40.5万人

    37.5万人

    材料四:“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本军队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桃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

    ——美国总统罗斯福

    1. (1) 材料一中①②分别指什么重大事件?据材料二分析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 (2)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中曾提到,1937—1944年美国对中国处于赞赏阶段。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说当时中国最值得世界赞赏的原因是什么?
    3. (3) 回望历史,留下的不应该仅仅是记忆,更是启迪。综观历史,对比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变化,你认为对今天的中国有何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