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第一...

更新时间:2019-11-14 浏览次数:239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下列文物或文化遗存能为“长江流域是丝织技术的发源地之一”的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
    A . 后母戊大方鼎 B . 夏县西阴村遗址 C . 马王堆素纱禅衣 D . 吴兴钱山漾遗址
  • 2. 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中的江陵现名荆州,其前身为楚国国都“郢”。楚都“郢”位于图中的(   )

    A . B . C . D .
  • 3. 先秦某思想家提出“天下之大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该思想家还主张(   )
    A . 实际功利 B . 厉行赏罚 C . 自然无为 D . 民贵君轻
  • 4. 唐太宗时期,“宰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及裴炎迁中书令,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除三省长官外,其他较低的官员也可参加机务。此举(   )
    A . 彻底化解了决策者与执行者之间的矛盾 B . 通过分散宰相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C . 为后世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新的范例 D . 开创了宰相集体议政的决策方式
  • 5. 某著作成书于11世纪末,书中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技术。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该书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 . 《韩非子》 B . 《武经总要》 C . 《梦溪笔谈》 D . 《抱朴子》
  • 6. 章炳麟改名为绛(顾炎武初名绛),号太炎,明白宣示他是顾炎武学说的继承者。孙中山则抽印《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分发同志,鼓动反对清王朝的民主革命。这说明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
    A . 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B . 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思想 C . 具备了近代民权意识 D . 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
  • 7. “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该观点(   )
    A . 反思洋务运动 B . 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C . 依然停留在器物层次 D . 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 8. 1926年11月9日和25日,胡适在英国三次以“文艺复兴在中国”为题演讲。英方为胡适做广告时使用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来推介。下列属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所作的贡献的是(   )
    A . 创作小说抨击礼教 B . 宣传马克思主义 C . 倡导文学改良运动 D . 从历史进化角度批判君主制
  • 9. 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妇女权利的变化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的缩影。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统计,据此可知(   )

    学校

    地点

    特色

    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A . 政府积极举办新式女子教育 B . 以培养谋生实用技能为主 C . 男女平等成为普遍认知 D . 新式教育冲击传统观念
  • 10. 1954年,是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的关键一年,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下关于1954年政治建设叙述正确的有(   )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③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③④
  • 11. 1978年12月25日,邓小平的头像与美因总统吉米·卡特同时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上面写着:“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与右图关系最密切的事件是(   )

    A . 中美签订《联合公报》 B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 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D . 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 12. 1987年4月,中国与葡萄牙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澳门回归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 )

    ①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②反映了中葡两国在澳门问题上的高度一致

    ③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是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的开始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④
  •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③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④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A . ②①③④ B . ③②①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③①②
  • 14. 法国学者费奈隆说:“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说明雅典民主(   )
    A . 建立在雅典居民的基础之上 B . 真正发挥了雅典公民聪明才智 C . 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 初步体现“人民主权”的原则
  • 15. “      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材料空格处应填入(   )
    A . 公民法 B . 万民法 C . 自然法 D . 习惯法
  • 1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雕塑了许多展示了人的力量的作品,尽管他的作品多以圣经故事中的神为原型,但这些神具有了人的表情,体格是健而美的,从头到脚显示了人的无穷的和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 )
    A . 颠覆宗教信仰 B . 倡导科学理性 C . 主张与上帝直接对话 D . 肯定人的价值
  • 17.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写到:“1642年,为了阻档专制的趋势,英国人曾拿起武器,捍卫着‘自古就有的自由’。而1688年,同样为‘捍卫自由’七位贵族领袖就在密室策划,邀请一位外国君主前来干预。”这位“外国君主”( )
    A . 率军队来到英国 B . 恢复天主教活动,迫害新教徒 C . 被迫远走法国 D . 在王宫广场被送上断头台
  • 18. 以下是摘自人民版教材的一段原文:①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②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③1848年2月,新纲领发表,这就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其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B . C . D .
  • 19. 王家范先生认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乃是一切国家权力统治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犹如广阔光系的两极。同心力与离心力构成一种弹性张力,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下列能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

    ①汉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          ②元朝中央与地方行省的关系

    ③美国联邦政府与州的关系            ④欧盟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A . B . C . ③④ D . ①④
  • 20. 卢梭强调:“他们(行政官或者国王)仅仅是主权者(人民)的官吏,是以主权者的名义在行使着主权者所托会给他们的权力,而且只要主权者高兴,他们就可以限制、改变和收回这种权力。”上述言论体现的思想是:(   )
    A . 自然权利 B . 开明专制 C . 三权分立 D . 主权在民
  • 21. 杜鲁门在某次演讲中说:“我国的理想和传统要求我们去援助希腊和土耳其,要求我们让世界知道,我们的政策就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如果自由受到威胁,我们就要加以援助。”该演讲(   )
    A . 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B . 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C . 促进了西欧的经济复苏 D . 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 22. 失业率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下表是美国某一时期的失业率走势图,以下对表格数据分析有误的是(   )

    A . 大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 B . 以工代赈有利于缓解失业 C .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失业率持续下降 D . 战争成为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 23. 1959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了“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戴高乐提出该口号的目的是(   )
    A . 力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B . 团结北约组织各成员国 C . 抗衡苏联的政治控制 D . 推动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 24. 许倬云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中说:“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底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以下国际组织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是(   )

    A . B . C . D .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17分,26题18分,27题17分,共52分。)
  • 25. 1839年到1923年,这个时段横跨了从西方列强叩关入侵到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近一个世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为了解决鸦片问题,销毁了外国商人囤积的鸦片。此举立接导致了古老朝贡体系中的中国同强势扩张中的英国间的正面交锋。1923年,曾领导共和革命以推翻清朝帝制的孙中山,最终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方略(但没有接受其主义)。

    ——费正清 邓嗣禹《冲击与回应》

    材料二  林、孙二人是各自时代的先驱者,而他们之间却横着巨大的鸿沟,很难理解对方的话语。吊诡的是,林、孙二人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即近代中国惊人的多元性背后的统一性。······都非常关心中国的国家治理;都感受到了西方的刺激,并做出了强烈的回应;他们都是爱国者······关心中国的命运,关心中华文明及其生活方式。

    ——费正清 邓嗣禹《冲击与回应》

    1. (1)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同英国间“正面交锋”的历史事件,并分别从社会性质变迁和全球史观角度简述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林则徐作为“时代先驱者”的主要表现。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终接受了俄国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方略”的表现,并概括“林、孙二人”的共同品质。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它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辉灿烂的历史。而创造这一页光辉灿烂历史的正是晚明的江南,具体地说,是江南的丝绸业市镇。太湖流域的丝绸业市镇,其四乡皆以能出产优质的生丝而闻名于世,统称为“湖丝”, ······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各国商人争购的抢手货。······外销商品中,仅次于丝货的棉布,主要产地也在江南,江南的棉布业市镇出产的精品棉布,号称“衣被天下”,不仅行销全国,还远销海外。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  1889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奕劻奏称:“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其夺我之利,实为最巨。”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

    材料三  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在1897-1912年的十五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六十家······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湖。······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精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由于洋布具有机器织作、批量生产,量多、质美、价廉等与中国传统衣料大不相同的特点,使得这种着装衣料也使明清以来一直奉行服制礼俗所形成的社会等级礼俗及其观念受到冲击,带来了社会文化领域的一些新变动。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指出晚明江南纺织业发展对传统生产关系的冲击。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奕劻奏折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及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897-1912年间掀起的“设厂热潮”的原因。简述洋布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经济体,这种核心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除了贸易顺差之外,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外国金银市场的比价,欧洲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葡萄牙学者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产量一半的白银流入了中国,因此他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白银的流入,加速了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

    材料二  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在技术上是由电工技术革命(内燃机和电动机为代表)所引发的,物质基础是电与钢铁,国家和银行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阶段,除了英国之外,西欧的法、德、比利时、瑞士等国和美国的工业化有了重大推进,形成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群体——北大西洋工业化带,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也发生了适应性的、局部性的,有的是剧烈的变革。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白银流动的原因,简述这种流动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现代化大浪潮”出现的条件及影响,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初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