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0...

更新时间:2019-11-25 浏览次数:2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b>选择题</b>
  • 1.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称鸦片战争是“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 . 想和中国公开贸易 B . 打开中国市场 C . 割占香港 D . 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市场
  • 2. 史学家陈旭麓说: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他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第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 某学生在复习中国近代史时看到一个条约有如下内容: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这个条约应该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4. 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 . 火烧圆明园 B . 占领香港岛 C . 割占台湾 D .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 5. “疯狂的帝国主义扩张没有给清王朝喘息的机会,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14年后,危机再次从海上来。这一次,侵略者直接逼进了大清国的首都。”这里的“危机”指(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 6. 有人认为,中外史学家历来讴歌的所谓《天朝田亩制度》,事实上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纸上作业。这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    )
    A . 实际上没有实行 B . 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实现 C .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 . 主张走共产主义道路
  • 7. 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国”代替“國”,取“王居其中”之意。这一细节最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    )
    A . 摆脱不了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 B . 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宏大志向 C . 丰富了汉语言文字 D . 本身文化程度不高
  • 8. 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金田起义 B . 《资政新篇》 C . 定都天京 D . 《天朝田亩制度》
  • 9. (2017八上·邢台月考)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输入

    ③爆发于1856年

    ④美俄两国为帮凶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③
  • 10.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
    A . 北伐失利 B . 永安建制 C . 安庆陷落 D . 天京事变
  • 11. “咸丰十年……与清军会合,对青浦进行反扑,忠王李秀成率部驰援,重创之。青浦城由此赢得‘铁青浦’称号。”材料中省略的部分是(    )
    A . 湘军 B . 淮军 C . 洋枪队 D . 英法联军
  • 12. (2018·滨州) 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这种说法的依据在(    )
    A . 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B .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 . 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 D . 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
  • 13. (2016八上·东营期中) 不列颠的枪炮使洋务派深刻认识到:“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学堂为先”,因此洋务派在各地创办外语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这些洋务学堂的创办(  )

    A .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C . 建立起先进的工业化体系 D . 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
  • 14. (2017·深圳) “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5. (2018·呼和浩特) 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 . 割地 B . 赔款 C . 办工厂 D . 赎辽费
  • 16. (2017·简阳模拟) 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对近代化的推进主要是(    )

    A . 器物技术 B . 政治制度 C . 思想文化 D . 生活习俗
  • 17. 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    )
    A . 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B . 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 . 政府与民族矛盾缓和 D . 农民爱国热情最高
  • 18. 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    )
    A . 镇压义和团运动 B . 维护清王朝统治 C . 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 D . 迫使清政府妥协
二、<b>综合题</b>
  • 19. 一次次列强的入侵,一个个屈辱的跳条约,记录着近代中国的苦难岁月。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用英国商定。

    材料二: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以上材料摘自《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1. (1) 上述三则材料内容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哪三个不平等条约?
    2. (2) 请指出与这三个不平等条约相对应的列强侵华战争名称。
    3. (3) 请概括指出材料三内容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影响。
  • 20. (2018九下·句容月考) 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筹办洋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洋务军事企业始于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出使外国的人们通过实地观察,目睹了西人工商业的蒸蒸日上,初知由富致强,坚船利炮本非孤立之物。另一方面,西人入内地。折冲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摘编自《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

    ——摘编自《中国近代通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
    2. (2) 据材料二指出,洋务企业主要包括哪两大类?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 (3) 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取得的成效。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积极作用。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人人封章,得直达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暑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戊戌政变记》

    1. (1) 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核心是什么?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如何体现?
    2. (2) 材料二反映了戊戌变法的什么内容?“上”指谁?
    3. (3) 两则材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什么愿望?
    4. (4) 这场受到人们欢迎的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