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19-11-06 浏览次数:200 类型:期中考试
一、<b>选择题</b>
  • 1.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渔家傲·秋思》中的“渔家傲”是词牌名。 B . 《出师表》中的“表”和《隆中对》中的“对”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C . 《雨说》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作品。 D .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羊脂球》。
二、<b>句子默写</b>
  • 2.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 (2) 出门东向看,。(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3. (3) ,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4. (4) 年少万兜鍪,?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 (5) 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 (6)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7. (7) 《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词人和征夫们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三、<b>基础知识综合</b>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梁启超告诫我们要(甲)(A.心无旁骛  B.刻骨铭心)、敬业乐群,伏尔泰告诉我们要睿智微笑、kè①尽职守;傅雷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感受到动人的舐犊爱子之情;闰土的麻木、杨二嫂的恣②让我们憧憬他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歇斯底里的暴风雨让杜小康在(乙)(A.胆略  B.胆怯)中坚强,拮据的生活使菲利普夫妇势利冷酷、金钱至上。

    1. (1) 根据①处的拼音写汉字,给②处划线的字注音。

      ①处;②处

    2. (2) 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乙

    3. (3) 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修改。

      原句:傅雷的谆谆教诲让我们感受到动人的舐犊爱子之情。

四、<b>诗歌鉴赏</b>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 . 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 . 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 (2)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五、<b>文言文阅读</b>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 , 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节选自《自表后主》)

    【注】①伏念,俯伏而思念。②寰宇,天下,宇内。寰,通"环"。宇,空间。③屏黜,罢免。屏,除去,赶走。黜,贬斥。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己爱民          约:

      仰于官          悉:

    2. (2) 下列对文中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B .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C .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D .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4. (4) 【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两条什么建议?这两条建议对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何现实意义?
六、<b>现代文阅读</b>
  • 6.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总有一些感恩有始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里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很稳定,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又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虽然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心烦。毕竟这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

        ⑤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个儿就搬过去。”

        ⑥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⑦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⑧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其舍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

        ⑨那天晚上,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⑩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⑪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原来上中学时,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他们家的包子,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早上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⑫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

        ⑬最后,我把早点一扫而光。收拾完毕后,父亲最后一次检查家里。一路上,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少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⑭而此刻,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⑮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我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⑯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⑰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了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细致地描写了“我”在打算送父亲去养老院的过程中内心的几番纠结,使故事一波三折,深深打动了读者,引发读者对“感恩”主题的深思。 B . 对父亲送“我”上幼儿园一事的回忆,是“我”改变决定的转折点,因为这让“我”意识到年老的父亲现在对“我”的依赖犹如幼时的“我”对他的依赖。 C . 第③段中父亲得知“我”送他去养老院一事后“神情黯淡下来”,可见年老父亲的内心无比失落无奈,以及对儿子不满。 D . 文中“我”因现实生活的压力而要送父亲去养老院一事,可以引起人们对社会普通关注的“敬老、养老”这一问题的思考。
    2. (2)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文中父亲“如山的父爱”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3. (3) 品析词语。

      ①有人认为第⑥段画线句中的“固执”一词用得不好,你的看法如何?请说明理由。

      ②文章第⑨段中划线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品析。

    4. (4) 选文三次写到“我”流泪。这三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5. (5)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宽容是美德

        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徵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徵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

        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⑤当然,对于那些蓄意冒犯他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或是破坏人民安定生活的破坏分子及人民的敌人,就不能盲目地宽容,以致重演“农夫救蛇”的悲剧。一定要利用法律力量予以重锤打击,绝不心慈手软。

        ⑥宽容是美德,当今社会大有发扬之必要。让我们大家都来讲一点宽容,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第①段引用周总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 (3) 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 B .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官至礼部尚书,邻居是桐城另一大户叶府,主人是张英同朝供职的叶侍郎,两家因院墙发生纠纷。张老夫人修书送张英。张英见信深感忧虑,回复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于是张老夫人令家丁后退三尺筑墙。叶府很受感动,命家人也把院墙后移三尺。 C .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到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彭总让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 D .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七、<b>综合性学习</b>
  • 8.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传承文化,走进成语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 (1) 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 (2) 在《中国成语大会》猜成语节目中,主持人要求两人一组,一人用两个字的词描述,另一人根据描述在最短时间内猜出成语。在猜“鹤立鸡群”成语时,甲组选手用“禽鸟”“出众”描述;乙组选手用“站着”“众多”描述,哪组描述更好?为什么?
    3. (3) 仿照例句,补写句子,使其语意相通,构成排比。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

八、<b>名著阅读</b>
  • 9. 名著阅读。
    1. (1) “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恣行凶。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闲向溪边磨巨斧,闲来岩畔斫乔松。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这首诗写的是(    )
      A . 鲁达 B . 李逵 C . 刘唐 D . 宋江
    2. (2)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当日夜至三更,A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

      文中的A是指谁?A因何事受重伤致死?

九、<b>作文</b>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地方,那儿,写满了友谊、感动和期盼,充满了关爱、欢乐和温馨;那儿,有鲜花和掌声,有失落和泪水;那儿,我们邂逅了美丽,学会了坚韧……

    那儿,留下了你怎样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那儿,                               ”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