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19-10-24 浏览次数:28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yùn)  蝉(tuì)   憔悴(qiáo chuì)  酝酿(yùn niànɡ) B . (máo)  确(záo)   菡萏(hàn dàn)    妈妈(zhǎnɡ) C . (mì)   高(miǎo)  油(lín)        人迹至(hǎn) D . 临(lì)   谷(bǐ)    吝啬(lìn sè)     咄咄逼人(duō)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嘹亮    宛转    呼朋引伴    花技招展 B . 发髻    澄清    翻来复去    各得其所 C . 分歧    烂漫    人声鼎沸    混为一谈 D . 戒尺    云霄    花团景簇    美不胜收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放学了,同学们都各自回家了,真是各得其所 B .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他不求甚解 , 努力刻苦钻研。 C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老师讲得很有趣味,大家都听得很有精神,众目睽睽 D . 他用双手小心翼翼地捧着几个鸡蛋,紧张的心情使他流下豆大的汗珠。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冬天的济南是一个温情的季节。 B . 做手术的是他的一位故人。 C . 电视节目《放开我北鼻》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D . 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 5.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县很多学校都开展了《让阅读陪伴我成长》主题读书活动。 B . 新城区的立体斑马线视觉效果神奇:远远看去,仿佛一个个长方体凸起在地面上。 C .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 . 面对各种突发交通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B . 《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天净沙”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C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孔乙己》。 D . 莫怀威的小说《散步》讲述了中年人在这个社会所承担的重任。
二、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济南的冬天

    老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 (1) 下面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 .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 .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C .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点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D .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2. (2) 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和对小山、小雪、绿水的描写几个角度来写,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美景。 B . 这篇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C . 第⑥段写济南冬天的水,着力渲染济南冬天水的温暖。 D . 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点题,又扣住标题“济南的冬天”,还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
    3. (3) 对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及加点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描写黄白相间的山坡,春风化雪,不久人们就会见到山坡原有的颜色。 B . 表现济南冬天的温和,雪化了,有水在山坡流动;“山的肌肤”指山坡的草地。 C . 描写济南冬天的温和,有水蒸气蒸发升腾的美景,不久雪就会全化了,山坡上原有的颜色比雪色更美。 D . “秀气”这里的含义是玲珑秀美,用“秀气”一词写济南山的小巧秀美,是为了突出济南雪小的特点,使山的“秀气”与雪的“小”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一串血的殷红

    李汉荣

        ①想起小时候的事情。

        ②那天,我病了,受凉,发高烧,半死样躺在被窝里,胡话不断,尽是被鬼死死捏住似的可怕发音。夜深了,医院又远,救儿要紧,母亲急忙摸黑跑到河边采来柴胡、麦冬、车前子,放上生姜,熬了浓浓的草药姜汤让我喝。捂上三床棉被,出了几身透汗,只觉得身体里面洪水滔滔,要把多余的东西冲走。

        ③天亮时,我从汗津津的被窝里出来,看窗外天那么蓝,不像以前的天,是新造的天吗?于是欣喜极了,模仿梁上燕子数了一串“一二三四五六七”,跑到门外院子晾晒的青草上连打了三个滚,对着换了一身蓝衣衫的老天高喊:“我好了,我好了!”

        ④母亲用老母鸡刚下的蛋做了一碗蛋汤,加了葱花,好香,我几口就吃完了。撂下碗,就叫了云娃、喜娃,去到河边奔跑、钻柳林、捉迷藏,看对岸柏林寺的和尚在河边放生

        ⑤忽然,在一丛荆棘下面,我看见一些血迹,点点滴滴,断续洒到河边,在半截浸入河水的一块青石上也有血痕。而荆棘丛下,被采摘的柴胡和被挖掘的麦冬,似乎向我提醒着什么。

        ⑥我知道了,这是母亲昨夜为我采救命药的地方。

        ⑦那双手,在这里流了多少血?母亲当时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流血了,只觉得手上有热流,有点黏糊,猜想可能是血,就到河边冲洗了。她不能让这双染血的手,使受惊的夜晚再受惊。

        ⑧我想当时的河水里,漂过一缕又一缕的血红,河的温度也微微升高了,那血红和微温持续了许久,然后散了。河,很快恢复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的样子。母亲也一样,很快恢复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的样子。

        ⑨家乡的那条小河,在一条著名的江的上游,那条河,那条江,在流过《诗经》的时候,就被上古的女儿和母亲,用采菊的手、采莲的手、采芣苢(fǔ yǐ,即车前草)的手和洗衣的手,一次次掬起、暖热,肯定也有许多泪水滴入水中。

        ⑩现在才知道,也有血滴入水中。流过万古千秋的江河里,藏了多少血的殷红。

        ⑪我无论走过哪条河,无论到了哪个河湾,看见了殷红、淡红或鲜红的花,或枫叶,我总是想起母亲,想起那浸血的手。

        ⑫这些河边的花木,一直在收藏着什么,代替我们千年万载地忆想着。

    (选自《散文》)

    1. (1) 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第①段中“小时候的事情”具体指什么事情?
    2.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

      她不能让这双染血的手,使受惊的夜晚再受惊

    3. (3) 本文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 (4) 试对文章的标题《那一串血的殷红》做赏析。
三、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郭伋始至行部 , 到西河美稷 ,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 , 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不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 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jì):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 (1) 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元方入门不(回头看) B . 相委而(离开) C . 及事(完毕) D . 来奉迎(旧的)
    2.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计日告之”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友人惭,下车引 B . 日月 C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 择其善者而从之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被编入《世说新语》中的《方正》篇。“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质。 B . 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守信用。但从选材的角度来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正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郭伋不违信于儿童的反面例子。 C . 从表达方式来看,甲文侧重叙述,乙文侧重描写。 D . 甲文中“君”“尊君”“家君”所表示的称谓分别是“您”“我的父亲”“你的父亲”。
    4. (4)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5. (5) 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四、诗歌鉴赏
  • 10. 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的情怀。
    2. (2) 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五、名著阅读
  • 11. 诗文默写与课外积累。
    1. (1)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⑤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⑦不知何处吹芦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⑨“”,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 (2) 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指的是

      ②《朝花夕拾》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长妈妈、、父亲、衍太太、先生寿镜吾。

六、字词书写
七、综合性学习
  • 13.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一家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一项调查活动,分别对日本、美国和中国大陆的中学生进行“受你尊敬的人物”的问卷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的统计表。

    调查对象名次

    日本15所高中学生

    1303人

    美国13所高中学生

    1051人

    中国22所高中学生

    2201人

    第一名

    母亲

    父亲

    娱乐明星

    第二名

    父亲

    母亲

    体育明星

    第三名

    科学家

    球星

    科学家

    1. (1) 从这份调查统计表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 (2) 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请你写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八、命题作文
  • 14.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后,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的记叙文,表达童年的美好纯真及其对人生的深远意义。

    要求:①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②写自己亲身经历,感同身受的事,把事情写清楚。③不能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