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河北省2020届高三历史8月联考试卷

更新时间:2019-09-27 浏览次数:436 类型:高考模拟
一、<b>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b>
  • 1. 下面为考古学文化所见的晚商文化与先周文化分布示意图。据图可推知,周灭商(    )

    A . 源于不同部族间的政治冲突 B . 推动了区域文化之间的交融 C . 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 D . 铲除了商文化对中原的影响
  • 2. 《左传》载:晋襄公去世时,赵盾以年纪太小为由欲废太子而立公子雍,襄公夫人坚决反对,赵盾也担心国人反对,最终立太子夷皋为国君。楚平王去世时,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认为“王有适嗣,不可乱也”,太子壬最终继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 . 嫡长子继承制仍在延续 B . 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C . 王位继承方式逐渐增多 D . 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坏
  • 3. 战国时期,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韩非子认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儒法思想具有互通性 B . 实现国强民富成为士人共识 C . 法家更顺应时代潮流 D . 儒家强调统治者应为政以德
  • 4. 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9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    )
    A . 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B . 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C . 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 D . 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
  • 5. 魏晋时期,张季鹰做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提出“诗缘情”的思想,认为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言志”层面的讽喻教化,而是“陶性灵,发幽思”;陶渊明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    )
    A . 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 B .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 推动了赋体文学形成与发展 D . 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 6. 唐宋时期,“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所谓先王之制转变为“贫富贵贱,离而为四”;贵者未必富,富者未必贵;贫者未必贱,贱者未必贫。这反映出唐宋时(    )
    A . 门阀士族政治开始瓦解 B . 社会垂直流动显著增强 C . 崇富逐利成为社会风尚 D .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关系
  • 7. 元王朝将全国的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划分为数十种户计,主要分为军户、匠户、民户、儒户等,无论何种户计,一旦被签入籍,就世代相袭,不得变更户计。元代这一做法有利于(    )
    A . 缓和社会矛盾 B . 统一赋税的标准 C . 强化社会控制 D . 提高生产力水平
  • 8. 清代皇帝的诏敕文书,除了沿用前代的文种外,还独创了“寄信谕旨”这一机密文种。“寄信谕旨”简称“寄信”,指皇帝的谕旨不经内阁宣示而直接由军机大臣等寄发全国各省。这一创新(    )
    A . 有助于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 B . 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C . 反映出君权与相权矛盾加深 D . 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 9. 1904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其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中等以上给相应翰林、进士、举人等出身奖励,并授予官职或予以升学。这一举措意在(    )
    A . 贯彻中体西用的宗旨 B . 阻塞士人的进身之阶 C . 缓解停废科举制的阻力 D . 推动新式学堂的发展
  • 10.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以来才出现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自觉”(    )
    A . 源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 建立在王朝统治危机基础上 C . 受到救亡意识的影响而催发 D . 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
  • 11. 下面为1913~1920年国内棉纱消费情况统计图。图中数据的变化(    )

    A . 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的直接推动 B . 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某些特点 C . 反映出棉纺织业实现了独立自主 D . 表明中国棉布出口呈增长趋势
  • 12. 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表明当时(    )
    A .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B . 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 C . 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 D . 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
  • 13. 下面是1925~1926年广东农民运动情况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时间

    成立农会的县(个)

    参加农会的农民(万人)

    1925年5月

    22

    21

    1926年5月

    61

    62

    1926年8月

    (缺)

    80多

    A . 国民党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B .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奠定基础 C . 国民革命大运动发展的推动 D . 工农联盟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 14. 有学者在1934年撰文指出,中国东南沿海诸港口“几尽租给外人”,而西南、西北大后方又“国防空虚”,因此中国“应即利用铁道为补救缺乏军港之利器”,“就东南沿海,与西北边疆,多筑军事铁道,以资应付”,以免“万一不测,噬脐莫及”。这反映出当时(    )
    A . 积极备战成为国民普遍共识 B . 加紧铁路备战成为当务之急 C . 国民政府铁路备战取得成效 D . 加紧铁路备战受到政府关注
  • 15. “不满、谴责、批评”是1949~1971年中国对联合国外交的主要政策趋向,并在1966~1967年逐渐达到最高点,然而1971年迅速降低到23年来的最低点。这一变化的外交背景是(    )
    A . 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B . 中国与美国关系已开始正常化 C . 不结盟是动的兴起与发展 D . 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反对美国
  • 16. 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至“四五”计划目标的关键词统计情况。该表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项目

    关键词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工业计划每年速长15.5%;集中力量建设156个项目;建立工业化初步基础;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超英赶美

    “二五”计划

    (1958—19562年)

    重点抓粮食、钢铁等生产建设;完成工业化,将15年的超英赶美战略变成10年,之后又降到2至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

    “三五”计划

    (1966—1970年)

    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

    “四五”计划

    (1971—1975年)

    狠抓战备,建设大三线,后调整为建设内地战略后;以农业为基础

    A . 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B . 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C . 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D . 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影响
  • 17. 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英雄墙”用作公告栏,有关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也都刻在石碑上。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    )
    A . 法令彰显民众意愿 B . 公民大会权力至上 C . 城邦民主收到监督 D .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 18. 在罗马法的变迁中,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下降,宗教法学的世俗化使宗教仪式渐趋消失;商业的发展则提出减少对交易的束缚,增进效率的诉讼。这些变化反映出罗马法(    )
    A . 提升交易安全性 B . 追求公平和正义 C . 形式主义的衰退 D . 注重保护商人利益
  • 19. 宗教改革时期的漫画是宗教改革家宣传其主张的主要工具,当时一次可以印数万张,每张的价格低至几芬尼(相当于一对香肠或者几瓶脱麦芽酒的价格),这些漫画引发民众(对天主教会)广泛的议论。这说明(    )
    A . 宗教宣传局限于大众聚集地 B . 宗教改革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 C . 价格革命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D . 印刷术的发展推进了宗教改革
  • 20. 观察下表中英国商品需求分布的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国内消费

    出口

    投资

    军事

    1770年

    77

    13

    7

    3

    1841年

    68

    16

    14

    2

    A . 国内市场已经饱和 B . 海外市场日益扩大 C . 民众消费水平下降 D . 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 21. 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需要提交给总统予以批准,总统能够否决或者威胁否决他认为有问题的立法。除此之外,联邦宪法第二条第三条款还规定总统“负责法律得到忠诚的执行”。这些规定(    )
    A . 体现了分权与相互制衡原则 B . 旨在保障美国的宪政民主 C .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 . 表明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 22. 1871年4月2日,巴黎公社颁布了《公职人员薪金法令》,规定公社机关职员的年薪最高为6000法郎,而这个薪额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年薪;随后,公社决定取消衫市政厅使用豪华轿式马车,并规定公社为在市政厅办公的公社委员提供的用餐费其家属不但享用。这些措施利于(    )
    A . 树立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 B . 明确公社委员的责任意识 C . 激发公社领导的担当意识 D . 强化公社委员的公仆意识
  • 23. 19世纪末出现的纳比派反对传统的模仿,“同情一切貌似新颖奇特、破旧立新的人们,因为他们不仅荡涤学院的教条,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洗涤浪漫或逼真的自然的主义”。他们还认为“艺术不再是我们记录下来的视觉感受,不管这张照片多么精美细致……”而是“我们想象力的不时之需”。纳比派的这些理念(    )
    A . 推崇印象主义风格 B . 强调艺术的感性色彩 C . 注重直面社会现实 D . 有利于现代主义形成
  • 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前计划经济国家开始拥抱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分享贸易、跨国投资和技术外溢的收益。目前构成全球贸易总额84%的164个WTO缔约成员国中,超过半数是在1995年1月1日确定的创始成员国之后加入的。这表明(    )
    A . 全球化扩大了多边治理体系范围 B . 世界格局变化冲击了旧的经济秩序 C .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 . 世界经济格局和权重发生显著变化
二、<b>非选择题(52分)</b>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的英国货币铸造体制以英王的高度控制和高标准货币而著称。由于货币定期重铸制度存在的分散性和货币铸造的混乱以及欧洲大陆货币制度变革的冲击,英王亨利二世对货币铸造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主要包括废除货币定期重铸制度,固定货币设计样式;重组铸币厂,替换全体铸币师;设立皇家货币兑换所,直接征收铸币税。这次改革改善了货币流通,加强了英王时铸币权的控制,新的具有现代契约性的货币制度开始出现。

    ——摘编自崔洪健《英王亨利二世时期货币铸造体制变革探微》

    材料二:元末统治者“开河变钞”,物价飞涨,成为社会动乱的寻火索,纸钞一度退出流通领域,商民皆使用铜钱。明初朱元璋进行了币制改革,重新确立了一套以纸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背景下,纸妙为明朝政府解决统一与建设的费用问题开辟了一条捷径,政府支出用钞主要集中在军费、赏赐、俸禄、工匠费用、赈济灾民等方面。纸钞发行的二十年间大幅贬值,到弘治年间,已是“宝钞,今惟官府行之……民间得之,置之无用”,正统以后纸钞逐渐废弃。

    ——摘编自李曰强《明初币制改革初探——兼论大明宝钞在明初的积极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王亨利二世货币铸造体制变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初朱元璋币制改革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家一民族之进化,必有与他国家他民族所同经之阶级、同具之心理,亦必有特殊于他民族他国家。或他民族他国家虽具有此性质,而不如其发展之大且久者,故论中国文化须着眼于此,否则吾之所有,亦无异于人。”

    “德治与法治为中西不同之宗主。其原则本于民族心理,加以哲人先识之提倡,演迤累进,奕世赓续,久之虽如人之面目,虽同一官位而精神迥异,不可强合。苟欲尽弃所习,一取于人,必致如邯郸学步……”

    “今之世界交通、国际联络、物质发达,愈于古昔矣,而人类享受之幸福,与其所造之罪恶、所受之痛苦,乃正相等。故谓今日文明、昔日野蛮,文明人快乐、野蛮人苦恼者,皆是呓说。野蛮之时代有最文明之精神,文明时代有最野蛮之举动,而人类之苦乐,亦复互有消长,不可以一概论。”“然阴阳消长相为对等,人居其间,不能无所适莫,则执中之道出焉。”

    ——据柳诒徽《中国文化史》(1919年)等整理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77年,中断了11年的高考制度恢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考制度以知识立意为选拔标准。1985年,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决定以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友展纲要》颁布,提出中小学教育应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2000年,教育部实施综合改革,实行“3+X”高考改革试点,同时颁发《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工作办法》,制定具体的保送标准,缩减保送生名额,改革考试时间,试行分省命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高考改革的三大任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201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高考不再文理分科,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等措施,吹响了深化高考制度改号角。

    ——摘编自宗钰、邹放鸣《现代化发展与适应性变革: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历史轨迹、现实审思、未来展望》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特点并分析高考制度改革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77年以来高考制度改革创新的意义。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2年8月爆发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保护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这场战役以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双方历时半年多的争夺,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飞机,而日本的人员伤亡也远超美军。最终,日本因无力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撤军。美军最终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

    ——摘编自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盟军发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胜利的意义。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任鸿隽(1886—1961)领导的科学救国运动影响深远。早年,他先后留学日本、美国。留学期间,任鸿隽深感东西方社会差距,认为中国最缺乏科学,他与留学生杨杏佛等于1915年1月共同创办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技杂志《科学》。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不仅主持编务,还写了许多文章,让读者了解科学的意义,对科学产生兴趣,反对急功近利。后为谋求科学发达,成立了中国科学社,任鸿隽为社长。1920年,任鸿隽到北大担任教授,后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主持人。他将每年上百万经费用在资助科学人才和添置科学设备方面。从民国十七年到二十三年,享受中基会科研补助金的学者高达283人,分布在天文、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考古等各个领城,成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开拓者。此外,中基会向北平图书馆、生物调查所拨出专款,成立了编译委员会翻译科学文化书籍,并向许多中学减价提供仪器和标本。

    ——摘编自智效民《任鸿隽与近代科学传播》

    1. (1) 根据材料,概括任鸿隽对我国科学事业所作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任鸿隽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