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资阳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9-04 浏览次数:44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源向静止的观察者运动,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声源的频率 B . 电磁波谱波长由长到短顺序是无线电波、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X射线、γ射线 C . 机械波只能在介质中传播,波源周围如果没有介质,就不能形成机械波 D . 宇宙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经过地球时,地球上的人观察到飞船上的时钟变快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是α衰变 B . α粒子散射实验中,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偏转是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依据 C . 核反应方程: 中的x为质子 D . 氡的半衰期为3.8天,若有4个氡原子核,经过3.8天后就一定只剩下2个氡原子核
  • 3. 一细光束由a、b两种单色光混合而成,当它由真空射入水中时,经水面折射后的光路如图所示,则以下看法正确的是(   )

    A . b光的光子能量较大 B . a光在水中传播速度比b光小 C . 该两种单色光由水中射向空气时a光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较大 D . 用a光和b光在同一装置上做双缝干涉实验,a光的条纹间距大于b光的条纹间距
  • 4. 如图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锌的逸出功是3.34eV,那么对氢原子在能级跃迁过程中发射或吸收光子的规律认识错误的是(   )

    A . 用能量为14.0eV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 B . 一群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所辐射的光中,有3种不同频率的光能使锌发生光电效应 C . 一群处于n=3能级的氢原子向基态跃迁时,发出的光照射锌板,锌板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8.75eV D . 用能量为10.21eV 的光子照射,可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激发态
  • 5. 现用某一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当用某一频率的光照射时,有光电流产生。关于光电效应及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保持入射光的频率不变,入射光的光强变大,光电流变大 B . 光的波长越长,其粒子性越显著;频率越高,其波动性越显著 C . 入射光的频率变高,光强不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 D . 保持入射光的光强不变,不断减小入射光的频率,始终有光电流产生
  • 6. 如图所示,闭合导线框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将它从如图所示的位置匀速拉出匀强磁场。若第一次用时间t拉出,外力所做的功为W1 , 外力的功率为P1 , 通过导线截面的电荷量为q1;第二次用时间3t拉出,外力所做的功为W2 , 外力的功率为P2 , 通过导线截面的电荷量为q2 , 则(   )

    A . W1=W2 , P1= P2 , q1<q2 B . W1=3W2 , P1=3P2 , q1=q2 C . W1=3W2 , P1= 9P2 , q1=q2 D . W1=W2 , P1= 9P2 , q1=3q2
二、多选题
  • 7. 如图所示的输电线路中,升压变压器T1和降压变压器T2均为理想变压器,电压表V1、V2分别接在T1和T2副线圈两端。已知T2原、副线圈匝数比为k,输电线的总电阻为r,T1原线圈接在电压有效值恒定的交流电源上,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由于用户的负载变化,电流表A2的示数增加ΔI,则(   )

    A . 电流表A1的示数增大 B . 电压表V2的示数减小 C . 电压表V1的示数增大 D .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增加
  • 8. 如图所示,甲图是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机械横波在t=2s时的波动图象,乙图是该波传播方向上介质中某质点从t=0时刻起的振动图象,a、b是介质中平衡位置为x1=3m和x2=5m的两个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波的波速是2m/s B . t=2s时a、b两质点的速度相同 C . 在0~4s内,a质点运动的路程为25cm D . 若该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频率为0.25Hz的另一波时,可能发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 9. 如图所示,在竖直向下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框架ABCD固定在水平面内,AB与CD平行且足够长,BC与CD夹角θ(θ<90°),光滑导体棒EF(垂直于CD)在外力作用下以垂直于自身的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在滑动过程中导体棒始终保持与导轨良好接触,光滑导体棒EF经过C点瞬间作为计时起点。若金属框架与导体棒是由粗细相同的均匀的同种材料组成的导体,下列关于电路中电流大小I与时间t、消耗的电功率P与导体棒水平移动的距离x变化规律的图象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10. 如图所示,两根光滑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导轨间距为L,导轨下端连接一个阻值为R的定值电阻,空间中有一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导轨所在斜面上的匀强磁场。在斜面上平行斜面固定一个轻弹簧,弹簧劲度系数为k,弹簧上端与质量为m、电阻为r、长为L的导体杆相连,杆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导体杆中点系一轻细线,细线平行斜面,绕过一个光滑定滑轮后悬挂一个质量也为m的物块。初始时用手托着物块,导体杆保持静止,细线伸直,但无拉力。释放物块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释放物块瞬间导体杆的加速度为g B . 导体杆最终将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电阻R上产生的焦耳热为 C . 导体杆最终将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细线对导体杆做功为 D . 导体杆最终将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流过电阻R的电荷量为
三、实验题
  • 11. 如图所示,是利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的实验得到的光路图,玻璃砖的入射面AB和出射面CD并不平行,则:

    图片_x0020_39455833

    1. (1) 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填“平行”或“不平行”);
    2. (2) 以入射点O为圆心,以R=5 cm长度为半径画圆,与入射光线PO交于M点,与折射光线OQ交于F点,过M、F点分别向法线作垂线,量得MN=1.68 cm,FE=1.12 cm,则该玻璃砖的折射率n=
  • 12. 在“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
    1. (1) 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 . 测量摆长时,用刻度尺量出悬点到摆球间的细线长度作为摆长L B . 测量周期时,从小球经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经历50次全振动总时间为t,则周期为 C . 摆动中出现了轻微的椭圆摆情形,王同学认为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而放弃了再次实验的机会 D . 释放单摆时,应注意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能超过5°
    2. (2) 黄同学先测得摆线长为97.92cm,后用游标卡尺测得摆球直径(如图),读数为cm;再测得单摆的周期为2s,最后算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为m/s2。( 取9.86,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 (3) 实验中,如果摆球密度不均匀,无法确定重心位置,刘同学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不计摆球的半径。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次量得悬线长L1 , 测得振动周期为T1;第二次量得悬线长L2 , 测得振动周期为T2 , 由此可推得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为g=
四、解答题
  • 13. 如图所示,折射率 的透明介质的横截面由等腰直角三角形AOC和圆心为O、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圆弧BC组成。一束单色光从M点以α=45°入射角由真空射入透明介质中,已知M点与AB之间距离为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求:

    1. (1) 这种透明介质对于真空的临界角C;
    2. (2) 通过计算,画出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的光路图;
    3. (3) 单色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时间t(有光折射时,不考虑反射)。
  • 14. 如图所示,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圈abcd绕对称轴OO'在匀强磁场中转动,转速为n=120转/分,若已知边长l=20 cm,匝数N=20,磁感应强度B=0.2 T,线圈电阻为r=2Ω,引出线的两端分别与相互绝缘的两个半圆形铜环M和N相连。M和N又通过固定的电刷P和Q与电阻R=8Ω相连。在线圈转动过程中,求:

     

    1. (1) 从图示位置开始计时的电动势瞬时值表达式;
    2. (2) 从图所示位置转过90°过程中的平均电流;
    3. (3) 电阻R的热功率。
  • 15. 如图,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弯折成图示的形状,分为Ⅰ、Ⅱ、Ⅲ三个区域。Ⅰ区域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α=37°,存在与导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Ⅱ区域导轨水平,长度x=0.8m,无磁场;Ⅲ区域导轨与水平面夹角β=53°,存在与导轨平面平行的匀强磁场。金属细杆a在区域I内沿导轨以速度v0匀速向下滑动,当a杆滑至距水平导轨高度为h1=0.6m时,金属细杆b在区域Ⅲ从距水平导轨高度为h2=1.6m处由静止释放,进入水平导轨与金属杆a发生碰撞,碰撞后两根金属细杆粘合在一起继续运动。已知a、b杆的质量均为m=0.1kg,电阻均为R=0.1Ω,与导轨各部分的滑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导轨间距l=0.2m,Ⅰ、Ⅲ区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为B=1T。不考虑导轨的电阻,倾斜导轨与水平导轨平滑连接,整个过程中杆与导轨接触良好且垂直于金属导轨,sin37°=0.6,cos37°=0.8,g取10m/s2。求

    1. (1) 金属细杆a的初始速度v0的大小;
    2. (2) 金属细杆a、b碰撞后两杆共同速度的大小;
    3. (3) a、b杆最终的位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