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 2.2 声音的特性 强化提升训练

更新时间:2019-08-07 浏览次数:47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声音的特性
  • 1. (2019·张家港模拟) 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 . 演奏时,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 C . 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D . 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是相同的
  • 2. 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实验:利用钢尺来探究影响声音的音色因素 B . 乙实验:不断抽气时,听到的钟声逐渐变小,声源振幅不断变小 C . 丙实验:可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鼓面的振动幅度的关系 D . 丁实验:“土电话”通话说明气体传声效果比固体好
  • 3. (2019·巴彦淖尔模拟) 2016年9月15日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晚会唯美温馨、大气浪漫,气势磅礴。优美的歌曲,舞曲充满整个晚会。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主持人孟盛楠发出的声音是由她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B . 鲁健主持的声音很大是因为他的声音音调很高 C . 王鹏主持的声音是直接通过声波传到电视机前观众耳朵里的 D . 在天宫二号里观看节目《西安自画像》听到的说唱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 4. (2019八上·遵义期末) 如图所示,湘西苗族的“鼓舞”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舞是围绕“苗鼓”展开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鼓手敲鼓的频率越快,鼓声的响度越大 B . 鼓手敲鼓的力量越大,鼓声的音调越高 C . 距离苗鼓越近,听到的鼓声的频率越高 D . 有经验的人听下鼓声,就能区别是“苗鼓”还是其它地区鼓,是因鼓的音色不同
  • 5. (2019八上·揭西期末) 如图所示,用薄塑料片在甲、乙两把塑料梳子的齿上用同样的速度分别划一次,则( )

    A . 甲图声音尖利,音调高 B . 乙图声音尖利,音调高 C . 甲图塑料梳子的齿疏,振动慢,音调高 D . 乙图塑料梳子的齿密,振动慢,音调高
  • 6. (2019九下·龙湖月考) 广东珠海作为2018年春晚分会场,正式敲响珠海2019年腾飞的钟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激昂的歌声响彻夜空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 . 人们能够辨别每位歌手的声音,是因为歌手们的音调不同 C . 人们的呐喊声是由于声带振动产生的 D . 现场的观众能够听到歌声和呐喊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 7. (2019九下·巨野月考) 2016年6月30日晚,《信念永恒》﹣﹣建党95周年音乐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音乐会上,男中音放声独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关于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 . 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 . 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 . 男中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 8. (2019八上·昭平期末)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上课时,教室外面高音喇叭放出的歌声不是噪声 C . “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D . 使用随身听(MP3,MP4……)时.调节音量按钮实质就是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 9. (2019八上·北京期末) 如图所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图中通过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B . 乙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C . 丙图中通过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可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 D . 丁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 10. (2019八上·宜宾期末) 如图,四个相同的玻璃瓶装不同量的水。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

    A . 丙、乙、甲、丁 B . 乙、丙、甲、丁 C . 甲、乙、丙、丁 D . 丁、丙、乙、甲
  • 11. (2019九上·南山期末) 在“声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李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一块完成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

    ②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空气,发现铃声明显减小;

    ③如图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下述填写研究方法的下划线中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实验推理法”等)

    1. (1) 图甲实验中,此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2. (2) 图乙实验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传声(选填“能”或“不能”),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3. (3) 图丙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的关系,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 12. (2018八上·茂名期中) 某同学用尺子探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 (1) 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振动的;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对比此时尺子振动的声音。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有关。
    2. (2) 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振动的
    3. (3) 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即使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4. (4) 在以上实验中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是
  • 13. (2019九下·峄城月考) 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下表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

    规格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尼龙

    55

    1

    B

    尼龙

    55

    0.5

    C

    尼龙

    80

    1

    D

    镍合金

    0.5

    1. (1) 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 (2) 选择编号B和C两种规格的琴弦,(填“能”或“不能”)验证猜想二.
    3. (3) 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二、中考演练
  • 14. (2018·广东) 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 . 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 C . 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D . 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相同
  • 15. (2019·广州) 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70

    1100

    110

    700

    A . 乙音调较高 B . 甲响度较大 C . 声源在发甲声音时动幅度较大 D . 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动次数较少
  • 16. (2019·广东)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如图所示为某比赛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选手根据鼓声齐心协力划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 . 选手听到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 C . 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 D . 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 17. (2019·南京) 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 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 .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 . 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 . 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 18. (2019·天水)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
    A . 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 B . 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 C . 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 D . 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