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重庆市綦江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

更新时间:2019-09-23 浏览次数:4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加下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皱(zhě)    雾(ǎi)    默(jiān)    然而止 (gá) B . (xǐ)    蛮(hèng)    然(yǎn)    随声附(hè) C . (sòng)    幽(qiāo)    眼(kuāng)    暴风雨(zhòu) D . (wǔ)    连(qiào)    动(rǔ)    炙人口(kuài)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赌注    沼泽    喧闹    叹为观止 B . 唯幕    烘烤    腐蚀    格物致知 C . 枯躁    飘移    萦绕    挑拨离间 D . 奠定    缅怀    襁褓    穿流不息
  • 3.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元宵节后,节日的气氛渐渐淡下来,周而复始 , 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 B . 国庆长假,对于欧美一些零售商和奢侈品牌而言,是名副其实的“黄金周”。大量的中国游客,给当地低迷的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 C . 去年春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风云变幻 , 有的晴空万里,有的雨雪交加,恶劣的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 D . 小明在学习中有了一点进步,就目空一切 , 自以为他是天下第一,这是很不好的。
  • 4. 下列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

    ②人贵立志。

    ③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④可见,对于一个人的事业的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⑤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

    A . ①③⑤②④ B . ①⑤③②④ C . ②①⑤③④ D . ②①③⑤④
二、新添加的题型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1. (1) 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不知其也() ②食(

      ③然后能自反也() ④学半(

    2. (2) 翻译句子。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3)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论文。 B .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C . 文章从“佳肴”写到“至道”,接着写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再写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D . 引用《兑命》中的话作结,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说服力。
    4. (4)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 , 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 , 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虽有嘉肴》中哪句话?请结合引用文段具体分析。

三、语言表达
  • 6.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例句:山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史书:岩层是书页,化石是文字,古生物的遗体遗迹是精美的图案。

四、名著阅读
  • 7.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文段,然后作答。
    1. (1) 医生建议他再做一次手术,他冷冷地、生硬地说:“到此为止。我可够了。我已经向科学献出了我的一部分鲜血,剩下的留给我做点别的事吧,”

      选文中的“他”指的是主人公 ,其生动幽默的语言体现出他 的性格;“做点别的事”具体是指一事,这也表明主人公已从过去的伤病中解脱出来,重新开始规划新的生活。

    2. (2)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选自《傅雷家书》)

      结合生活经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综合性学习
  • 8. 综合性学习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初二(6)班将举办一次“以和为贵”主题班会,请你参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 (1) 请为此次主题班会写一段开场白。
    2. (2) 本次主题班会需要表演几个节目,请你参考示例设计,再设计一个节目,并说明设计意图。

      节目一:朗诵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分小组朗诵比赛,了解关于“和”的名言警句。

      节目二:

      设计意图:

    3. (3) 本次主题班会前,每位同学们写了一句关于“和”的宣传标语,班会课上将评选一条作为班级的宣传标语。经过初赛,有两条标语进入决赛,班委会决定投票选出优胜者。请问你选哪一条?并说明理由。

      ①和为贵,万事顺        ②人贵在和,心境则宽

六、句子默写
  • 9. 古诗词默写。
    1. (1) 蒹葭采采,。所谓伊人,。(《诗经·蒹葭》)
    2. (2) 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3)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4. (4) 坐观垂钓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 (5) 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6. (6)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的诗句:“。”
    7. (7)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美丽景色的语句“。”
七、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课文,完成各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⑪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⑫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 (1) 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①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②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 (2)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下划线的“凡是”能否删去?为什么?
    3. (3)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因素的?
    4. (4)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请举两例。
    5. (5)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 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 物候学研究能够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还能够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C . 文章1——2段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而7——10段说明对象是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D .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本文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全文只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
  • 1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①那盆昙花养了整整六年,仍是一点动静没有。年复一年,它无声无息地蛰伏着,枝条一日日蓬勃,窗台上放不下了,怜它好歹是个生命,不忍丢弃,只好把它请到阳台上去,找一个遮光避风的角落安置了,只在给别的盆花浇水时,捎带着用剩水敷衍它一下。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饥一餐饱一顿地,任其自生自灭。

        ②六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后来觉得,那个傍晚确实显得有些邪门。除了浇花,我平日其实很少到阳台上去。可那天就好像有谁在阳台上一次次地叫我,那个奇怪的声音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弄得我心神不定。我从房间走到阳台,又从阳台走回房间,如此反复了三回。我第三次走上阳台时,竟然顺手又去给冬青浇水,然后弯下腰为冬青掰下了一片黄叶。我这样做的时候,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闪入了我的视线。我几乎被那团鸡蛋大小的绒球吓了一大跳!那不是绒球,而是一枝花苞——昙花的花苞,千真万确。

        ③昙花入室,大概是下午六点左右。它就放在房间中央的茶几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那一枝鹅黄色的花苞渐渐变得明亮。晚七点多钟的时候,它忽然颤栗了一下,颤栗得那么强烈,以至于整盆花树都震动起来。就在那个瞬间,闭合的花苞无声地裂开了一个圆形的缺口,喷吐出一股浓郁的香气,四散溅溢。原先紧紧裹挟着花瓣的丝丝淡黄色的针状须茎,如同刺猬的毛发一根根耸立起来,然后慢慢向后仰去。在昙花整个开启的过程中,它们就像一把白色小伞的一根根精巧刚劲的伞骨,用尽了千百个日夜积蓄的气力,牵引着、支撑着那把小伞渐渐地舒张开来。

        ④现在它终于完完全全绽开了。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从音乐奏响的那一刻起,便欣喜地抖开了素洁的衣裙,开始那一场舒缓而优雅的舞蹈。她知道这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公开演出,她的公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限中一次完成,她没有机会失误,更不允许失败。于是她虽初次登台,却是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完美,昙花于千年岁月中修炼的道行,已给她注入了一个优秀舞者的遗传基因。然而由于生命之短促,使得她婀娜轻柔的舞姿带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凄美。

        ⑤那时是晚九点多钟,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舞蹈,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她一边舞着,一边将自己身体内多年存储的精华,慷慨地挥洒、耗散殆尽,就像是一位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的侠女。那是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但辉煌仅有一瞬,死亡即将接踵而至;她的辉煌亦即死亡,她是在死亡的阴影下到达辉煌的。那是一种壮烈而凄婉之美,令人触目惊心又怅然若失。昙花一现几乎改变了时间惯常的节律等待开花的焦虑,使得时间在那一刻曾变得无限漫长;目睹生命凋敝的无奈,时间又忽而变得如此短暂。唯其昙花没有果实,花落花谢,身后是无尽的寂寞与孤独,她的死亡便成为一种不可延续的生命,成为无从寄托的、真正濒临绝望的死亡形式。

        ⑥盛开的昙花就那么静静地悬在枝头,像一帧被定格的胶片。

        ⑦但昙花的舞蹈并未就此结束。

        ⑧她忽然又颤动了一下,张开的手臂,渐渐向心口合抱;她用修长的指尖梳理着金发般的须毛,又将白色的裙衫一片片收拢;然后垂下她白皙的脖颈,向泥土缓缓地匍匐下去。她平静而庄严地做完这全套动作,大约用了三个小时那是舞蹈的尾声中最后复位的表演。昙花的开放是舞蹈,闭合自然也是舞蹈。片片花瓣根根须毛,从张开到闭合,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她用轻盈舒缓的舞姿最后一次阐释着生命的真谛。

        ⑨至夜半时分,昙花盛开时舒展的花瓣已完整地收拢,重新闭合成一枝橄榄形的花苞。很多天以后我拿到了那天晚上留下的摄影照片,它在开花前和开花后的模样,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⑩我很久很久地陪伴着它,陪伴着昙花走完了从生到死,生命流逝的全部旅程。昙花一现那个带有贬义的古老词语,在这个夏夜里变成一种正在逝去的遥远回声。我们总是渴望长久和永生,我们恐惧死亡和消解;但那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误读。许多时候,生命的价值并不以时间为计。

        ⑪我明白那个傍晚的阳台,昙花为什么一次次固执地呼唤我了。那最后的舞蹈中,我是唯一一位幸运的伴舞者。它离去以后,我将用清水和阳光守候那绿色的舞台,等待它明年再度巡回。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2) 请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3. (3) 有人认为,本文主体部分描写的是昙花绽放的短暂生命历程,可是第①段却写昙花整整六年“一点动静都没有”,我“心里早已断了盼它开花的念想”,显得偏题,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4.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 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对昙花绽放的过程进行了精细描摹和热情礼赞,也阐发了对生命价值的哲理思考。 B . 瞬息,指昙花绽放的时间很短;永恒,指昙花厚积薄发的精神和尽情、完美绽放生命状态,给人的启迪都是永恒的。 C . 文中多次使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称呼昙花,把昙花拟人化,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作者对昙花的喜爱、赞美。 D . 作者描述昙花的生命历程,解读其意义,改变了人们对昙花一现这个古老词语所体现的生命价值观的理解。
    5. (5) 本文的题目是“瞬息与永恒的舞蹈”,请联系文本,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实际,探究你对“瞬息与永恒”的内涵理解。
八、材料作文
  • 12. 下面两题任选一题作文。

    (一)初中两年的生活,转瞬即逝,曾经的我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展现自信的风采;在寝室里挑灯夜读,奔向成功的未来;在操场上百米冲刺,彰显拼搏的魅力……这些都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留下的足迹。

    请以“这一次,做                       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补充完整题目,再进行写作;②不少于500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立意正确,思想健康,不得抄袭;⑤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齐白石年过九旬,发现自己画功不如以前,便每天苦练描红,临摹历代名画经典。描红乃初学者入门功课,是“小儿功”。儿子不解:“您早就盛名于世,怎么想起描红这般初级的东西?”旁人更是戏其为“呆拙”。而这位书画名家,却临池不辍,焚膏继晷(意思:点上油灯,接继日光,形容勤奋工作和读书。),从最基础的一笔一画做起,虔诚砥砺,法度严谨,坚持回炉作业。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④凡涉及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