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鸡西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测试...

更新时间:2019-08-30 浏览次数:3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二次历史巨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这两件大事相关的年代分别是( )
    A . 1949年、1951年 B . 1949年、1952年 C . 1949年、1954年 D . 1949年、1956年
  • 2.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中提出:“中国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新中国政府实行了(   )

    ①包干到户    ②三大改造   ③“一五”计划    ④国企改革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④
  • 3. (2018八下·新会期末) 习近平同志说过:“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60多年前,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
    A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4. (2018八下·东台月考)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理由是(    )
    A . 开始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 B . 解决了“文革”中的遗留问题 C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5. (2018八下·沛县月考) 党的十九大继续关注农村,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历了两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二者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 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B .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 . 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 . 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 6. 为“中国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
    A . 孙中山 B . 毛泽东 C . 袁隆平 D . 邓小平
  • 7. 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   )
    A . 人们健康水平在下降 B .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C . 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 D . 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
  • 8. (2018八下·东台月考) 2017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过程中的赎买政策

    ③“一国两制”构想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9. 我国能成功的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一国两制”的构想 B . 国际地位的提高 C . 军事力量的壮大 D . 综合国力的增强
  • 10. 凤凰网北京消息:国台办主任张志军5日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强调只有回到“九二共识”这个政治基础,两岸关系才能拨云见日。“九二共识”指的是(   )
    A . 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B . 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C . 和平统一方针 D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 11.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A . 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B .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C .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D .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 12. 一位台湾官员于1993年说:“1980年以前,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但到了90年代,我们认识到,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这段话反映出(   )
    A . “一国两制”推动了大陆向台湾靠拢 B . 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 C . 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D .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13. 2017年11月8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受邀出席“第十四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活动,洪秀柱致辞时表示:“任何伤害两岸人民利益福祉、悖离历史主化、及违逆时势所趋的分裂主张,必然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得不到两岸人民的认同,只能沦为历史的灰烬。”这一事实说明(   )
    A . 美国干涉阻碍了两岸关系发展 B . 谋求武力统一已迫在眉睫 C . 反“台独”、反分裂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 D . “一国两制”是台湾回归的良策
  • 14. 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该通讯社报道的是(   )
    A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C .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D .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15.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中国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 . 中苏关系恢复正常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
  • 16.  
    1. (1)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2)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
    3. (3)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4. (4) “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提出的构想。
    5. (5)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三、综合题(共40分)
  • 1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同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材料二: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是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改变世界。

    请回答:

    1. (1)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根据材料一,“这些原则”指的是哪一外交原则?指出这一原则产生的国际意义。
    2. (2) 写出材料二中的“会议”名称及召开时间。结合材料与所学,概括周恩来提出的方针。这一方针对该会议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举两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在走向世界中,中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
    4. (4) 从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 18. “中国梦”成为时下最“热”的一个词。请认真阅读下列两段有关“中国梦”的重要讲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在广州战区考察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5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

    ——2013年1月4曰《中国国防报》

    材料二:A“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B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C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D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暮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1. (1) 我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组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我国导弹部队主要担任什么任务?
    2. (2) 材料二A中,“改革开放”开始于哪一重大会议?“这条道路”具体是指什么道路?它是由以谁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开创的?
    3. (3) 材料二B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哪一伟大构想中能体现出来?
    4. (4) 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各族人民大团结”(材料C中)的实现。西藏和平解放是在哪一年?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方式是什么?
    5. (5) 中国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中国人民应该怎样才能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