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北海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7-05 浏览次数:3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国号指的是国家称号,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一般国号源自原地、源于封爵、据发迹地等,以下朝代源于封爵的是(   )
    A . B . C . D .
  • 2. (2019高二下·吉林月考)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 .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 .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 .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 3.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水利设施的修建出现了一次高潮,如芍陂、都江堰和郑国渠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说明井田制开始瓦解 B . 得益于学在官府的体制 C . 加快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步伐 D . 证明当时中国水利技术领先世界
  • 4.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属于(   )
    A . 强调赏罚分明的法家思想 B . 认为人生无常的道家思想 C . 提倡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D . 主张选贤任能的墨家思想
  • 5. (2016高三上·扬州期中) 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

    A .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D .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 6. 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期其权能有所扩大,东汉时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
    A .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削弱 B .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C . 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 . 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 7.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这反映了当时豪强地主经济(   )
    A . 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 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 . 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开展 D . 具有综合性经营的特点
  • 8. 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
    A . 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 . 政治与伦理相结合 C . 君主皆为道德楷棋 D . 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 9.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其根本目的在于(   )
    A . 密切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B . 稳定鲜卑社会 C . 巩固北魏统治 D . 促进民族融合
  • 10. (2017·惠州模拟) 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一现象说明(    )

    A . 进士入仕比门荫入仕地位更高 B . 士族地位仍比较稳固 C . 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之中 D . 科举出身方有资格修国史
  • 11. 唐朝前期,皇帝是监察机构的授权主体,既可亲选御史,也可提名台院长官。唐朝后期,随着政事堂的设立,御史“虽职在抨弹,然进退从违,皆出宰相”。这一变化说明唐朝后期(   )
    A .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B . 人才选拔权限上移 C . 藩镇割据严重地削弱中央集权 D . 监察机制趋于合理
  • 12.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南宋时期,都城临安出现南方人开的酒馆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的现象,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以上材料反映(   )
    A . 南北文化习俗的不断融合 B .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 .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D .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13.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备。”这源于宋代(   )
    A . 宋代土地买卖普遍 B . 土地私有产权受到法律保护 C .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14.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 .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 .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 .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 .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 15. 有学者认为:宋代以后,庶民成为推动城市大众文化的主流,出现一种新型文化﹣﹣“庶民文化”。出现“庶民文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C .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加强 D .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16. “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   )
    A . 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 . 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C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
  • 17. 下表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 .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形成 B . 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C . 农民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D . 历代赋税制度的改革
  • 18. 1368年,明太祖发布诏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这表明当时(   )
    A . 主流价值观渗入政府政策 B . 农民差役负担沉重 C . 妇女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D . 政府注重扶贫济困
  • 19. 明代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而万历初期的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史称“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这说明明代(   )
    A . 内阁的权力不断缩小 B . 宦官控制了国家的行政权 C . 君主权力受到了抑制 D . 内阁只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 20. (2018高二下·鸡泽期末) 康熙帝时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
    A . 蒙古、新疆地区叛乱频繁不易管理 B . 满族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 . 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 . 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 21. (2019高一下·晋江期中)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
    A .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 .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 .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 22. 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载松江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l5里,西至震泽镇30里,至南浔镇50里。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
    A . 农村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 B . 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 .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 . 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 23.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关系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A . 西周实行宗法制 B .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D . 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二、本卷共3个小题(第25小题25分,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5分,共52分).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统治者自称“天子”,他从天那里接受统治人民的“天命”。告诉人们季节的天文历法成为天命的象征,因此制定历法和颁布历法成为帝王政治的首要任务,所谓“现象授时”。同时这也是帝王的特权,对此帝王统治者们都要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改变历法就意味着改变天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味。改历就不仅是专业的天文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宗教政治问题。除了历法以外,占星术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对应宇宙论中重要一环。在天人对应的体系中,各种天文现象具有警示人事的作用。汉代的董仲舒把这一理论发挥到极致,提出“天人相与之际”的灾异谴告学说,使占星术也成为国家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摘编自孙小淳《天文学在古代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牛顿生活在欧洲社会大变革的时代。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造成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启蒙,带来了欧洲精神文化的空前繁荣,自然科学获得新的生命并蓬勃成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正蓬勃展开…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对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牛顿对经典力学的贡献》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国家政治之间关系,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在天文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天文学对东西方科技发展的影响。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假设明清两个王朝政权不是与经济发展反方向地高度强化政治专制主义,而是循着两宋对经济实行‘开放’的宽松路线前行,说不定中国传统经济也会发生像西方那种类似变迁的趋势,市场经济可能会出现某种突破。……但这种假设毕竟敌不过历史‘实在’的力量,政治体制是一道逾越不过去的‘铁墙’。”

    ﹣﹣摘引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6. 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政府采取了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的措施。隋朝征收“口赋”,即人头税,要扩大财政收入,必须对历史遗留下来的户口隐漏情况进行全面的整顿。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开始进行全国性的括户。史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采取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采取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的意义。
  • 27. 材料: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他既是儒家文化坚定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中国天主教的“基石”和传播西方科学的先驱。他复杂的身份下恰恰透视着中国的饱学之士在西学冲击下的游离与坚持。面对明末沉重的历史现实,徐光启试图通过“会通”中西哲学、宗教、科学,以期达到富国强兵,所谓“镕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实现“可以远迈百王,垂贻永世”的宏愿。他“会通”中西的第一步是从翻译开始的。入教伊始,他便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最先揭开了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序幕。1623年,徐光启上书的《辩学书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基础上较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该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徐光启对天主教作为一种道德和政治教化理论的理解,以及赋予这种理论的意义。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在文化领域的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向中国介绍西学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